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燕忠专利>正文

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957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包括轮椅主体、控制面板、升降坐垫、控制器和电池,两块所述升降坐垫一左一右依次固定在轮椅主体的坐板顶部并由控制器控制而上下升降,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控制面板、升降坐垫和电池电连接,通过在轮椅主体的坐板上分别设置两块升降坐垫,可根据所需调节其中一个升降坐垫的高度,从而转移压力至另一侧,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通过在升降坐垫的一侧设置活动脚踏,利用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分别驱动长板和踏板转动,从而带动下肢以膝关节和踝关节为中心转动,进而实现下肢的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
本技术涉及轮椅的
,特别是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的

技术介绍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许多原来卧床的患者,得以通过轮椅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由于人体尾骶部和坐骨结节等处的骨隆突出,患者在长时间坐轮椅后,该部位长期受压,极易发生压力性损伤。此外,肢体瘫痪及下肢活动不便,更是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给患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能够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实现下肢的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包括轮椅主体、控制面板、升降坐垫、控制器和电池,两块所述升降坐垫一左一右依次固定在轮椅主体的坐板顶部并由控制器控制而上下升降,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控制面板、升降坐垫和电池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控制面板固定在轮椅主体的扶手顶面。作为优选,所述升降坐垫包括外壳体、驱动器、推板、升降柱、支撑板和坐垫本体,所述外壳体顶部中央的开口处设有向内腔中延伸的柱套,所述升降柱位于柱套内且顶部与支撑板的底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坐垫本体固定在支撑板的顶面,所述推板位于外壳体的内腔中并由驱动器驱动而水平左右移动,所述推板的顶面以及升降柱的底面分别设有相适应的板斜面和柱斜面,所述板斜面和柱斜面相接触。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器包括第一电机、支撑块、丝杆和丝母,两块所述支撑块分别固定在外壳体的内腔底面,所述丝杆固定在两块支撑块的相邻面间且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丝母螺纹固定在丝杆上且与推板的底面相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板斜面上设有凸条,所述柱斜面上设有与凸条相适应的凹槽。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和电池均固定在其中一个升降坐垫的外壳体的内腔之中。作为优选,两块所述升降坐垫上分别固定有一组活动脚踏,所述活动脚踏包括短板、长板、踏板、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所述短板的一端固定在升降坐垫上,所述长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上转轴和下转轴与短板和踏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短板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上转轴相连接并带动长板转动,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长板上,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下转轴相连接并带动踏板转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轮椅主体的坐板上分别设置两块升降坐垫,可根据所需调节其中一个升降坐垫的高度,从而转移压力至另一侧,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通过在板斜面上设置凸条,同时在柱斜面上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凹槽,有效提高推板与升降柱间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在升降坐垫的一侧设置活动脚踏,利用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分别驱动长板和踏板转动,从而带动下肢以膝关节和踝关节为中心转动,进而实现下肢的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的带有控制器和电池的升降坐垫在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的带有控制器和电池的升降坐垫在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的活动脚踏的主视图。图中:1-轮椅主体、2-控制面板、3-升降坐垫、31-外壳体、311-柱套、32-驱动器、321-第一电机、322-支撑块、323-丝杆、324-丝母、33-推板、331-凸条、34-升降柱、35-支撑板、36-坐垫本体、4-控制器、5-电池、6-活动脚踏、61-短板、62-长板、63-踏板、64-第二电机、65-第三电机。【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包括轮椅主体1、控制面板2、升降坐垫3、控制器4和电池5,两块所述升降坐垫3一左一右依次固定在轮椅主体1的坐板顶部并由控制器4控制而上下升降,所述控制器4分别与控制面板2、升降坐垫3和电池5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2固定在轮椅主体1的扶手顶面。所述升降坐垫3包括外壳体31、驱动器32、推板33、升降柱34、支撑板35和坐垫本体36,所述外壳体31顶部中央的开口处设有向内腔中延伸的柱套311,所述升降柱34位于柱套311内且顶部与支撑板35的底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坐垫本体36固定在支撑板35的顶面,所述推板33位于外壳体31的内腔中并由驱动器32驱动而水平左右移动,所述推板33的顶面以及升降柱34的底面分别设有相适应的板斜面和柱斜面,所述板斜面和柱斜面相接触。所述驱动器32包括第一电机321、支撑块322、丝杆323和丝母324,两块所述支撑块322分别固定在外壳体31的内腔底面,所述丝杆323固定在两块支撑块322的相邻面间且一端与第一电机321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丝母324螺纹固定在丝杆323上且与推板33的底面相固定。所述板斜面上设有凸条331,所述柱斜面上设有与凸条相适应的凹槽。所述控制器4和电池5均固定在其中一个升降坐垫3的外壳体31的内腔之中。两块所述升降坐垫3上分别固定有一组活动脚踏6,所述活动脚踏6包括短板61、长板62、踏板63、第二电机64和第三电机65,所述短板61的一端固定在升降坐垫3上,所述长板62的两端分别通过上转轴和下转轴与短板61和踏板63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64固定在短板61上,所述第二电机64的输出轴与上转轴相连接并带动长板62转动,所述第三电机65固定在长板62上,所述第三电机65的输出轴与下转轴相连接并带动踏板63转动。本技术工作过程:首先,患者坐在升降坐垫3上,并使双脚分别踩在两组活动脚踏6的踏板63上。接着,患者通过控制面板2,根据所需,抬高其中一块升降坐垫3,从而缓解该侧臀部及大腿处的局部组织压力,使重心转移至另一侧,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在升降过程中,第一电机321驱动丝杆323转动,使丝母324带动其上的推板33沿着丝杆323水平左右移动,利用推板33带动升降柱34沿着柱套311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支撑板35和坐垫36的高度调节。可每隔半小时、一小时或者两小时进行一次升降坐垫3的高度调节。在需要活动下肢时,患者通过控制面板2,启动第二电机64,带动长板62在短板61上转动,从而带动患者的小腿以膝关节为中心转动,或者启动第三电机65,带动踏板63在长板62上转动,从而带动患者的脚部以踝关节为中心转动。其中,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转动角度范围均为60~90°,连续活动时长为半小时、一小时或者两小时。本技术通过在轮椅主体的坐板上分别设置两块升降坐垫,可根据所需调节其中一个升降坐垫的高度,从而转移压力至另一侧,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通过在板斜面上设置凸条,同时在柱斜面上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凹槽,有效提高推板与升降柱间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在升降坐垫的一侧设置活动脚踏,利用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椅主体(1)、控制面板(2)、升降坐垫(3)、控制器(4)和电池(5),两块所述升降坐垫(3)一左一右依次固定在轮椅主体(1)的坐板顶部并由控制器(4)控制而上下升降,所述控制器(4)分别与控制面板(2)、升降坐垫(3)和电池(5)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椅主体(1)、控制面板(2)、升降坐垫(3)、控制器(4)和电池(5),两块所述升降坐垫(3)一左一右依次固定在轮椅主体(1)的坐板顶部并由控制器(4)控制而上下升降,所述控制器(4)分别与控制面板(2)、升降坐垫(3)和电池(5)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2)固定在轮椅主体(1)的扶手顶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坐垫(3)包括外壳体(31)、驱动器(32)、推板(33)、升降柱(34)、支撑板(35)和坐垫本体(36),所述外壳体(31)顶部中央的开口处设有向内腔中延伸的柱套(311),所述升降柱(34)位于柱套(311)内且顶部与支撑板(35)的底面中央相固定,所述坐垫本体(36)固定在支撑板(35)的顶面,所述推板(33)位于外壳体(31)的内腔中并由驱动器(32)驱动而水平左右移动,所述推板(33)的顶面以及升降柱(34)的底面分别设有相适应的板斜面和柱斜面,所述板斜面和柱斜面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辅助患者下肢活动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32)包括第一电机(321)、支撑块(322)、丝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燕忠郭佩宣
申请(专利权)人:徐燕忠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