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泮双军专利>正文

脑室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906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6
脑室引流管,包括导管、引流袋,在导管与引流袋之间插接加装一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阀筒,螺接在阀筒一端供液体通过进入阀筒的窄道盖、螺接阀筒另一端供液体输出的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内设有内壁向筒心延伸出的缓冲隔板;所述阀筒靠近缓冲筒一侧的筒内侧设有带若干穿孔的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上套有弹簧,弹簧末端顶入一阀销的尾端内部;所述阀销顶置于所述窄道盖通入阀筒内的窄道口口沿。本发明专利技术摆脱传统引流管的高度限制,通过限流阀可自动平衡并调节引流管与病患颅内积水压力差。与其他设备相比,做到成本低廉,可实现一次性化使用,安全卫生。另外,通过缓冲筒可以在引流早期对流速进行一定程序的抑制,防止引流过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脑室引流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引流装置,具体涉及脑室引流管,属于IPC分类第A61M

技术介绍
临床上脑室血肿需要进行引流治疗,一般由引流袋和引流管组成,该种引流装置临床中存在以下问题。1、引流管需高于头颅10-15CM。2、在引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严密观察引流量,需避免引流速度过快或者量过多,以免引起低颅压的情况。3、其他。针对上述问题,现有一类引流设备可以解决引流管需要高于头颅10-15CM以及流速等问题,但此类引流设备造价高,无法大范围以及推广使用,并且使用之后还存在需要消毒,维护时间较长等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脑室引流管结构上导致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引流管高度无限制,引流速度稳定的脑室引流管。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脑室引流管,包括导管、引流袋,其特征在于:在导管与引流袋之间插接加装一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阀筒,螺接在阀筒一端供液体通过进入阀筒的窄道盖、螺接阀筒另一端供液体输出的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内设有内壁向筒心延伸出的缓冲隔板;所述阀筒靠近缓冲筒一侧的筒内侧设有带若干穿孔的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上套有弹簧,弹簧末端顶入一阀销的尾端内部;所述阀销顶置于所述窄道盖通入阀筒内的窄道口口沿。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内封有若干纤维发热丝,所述纤维发热丝的连接端延伸至支撑座的另一侧,并从该侧至阀筒筒壁设有插孔座与外配带有插头的电池仓座。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内设有纤维发热丝,该纤维发热丝的连接端延伸至支撑座一侧向外延伸出的插孔座,所述插孔座与外配带有插头的电池仓座匹配。优选地,所述电池仓座还包括上下两个可卡置于阀筒上的卡架以及设置于两个卡架之间的电池仓室。优选地,所述缓冲筒剖面呈漏斗状,截面与阀筒截面相同,其长度至少为阀筒的一倍。优选地,所述缓冲筒为透明材质,其外表面卡设一颜色筛选装置;所述颜色筛选装置包括卡夹于一侧表面的LED灯及另一侧表面的光敏电阻模块,所述LED灯及光敏电阻模块与一单片机芯片相连,单片机芯片的其中一输出端与一蜂鸣器或报警灯相连。优选地,所述阀销端部设有磁石,匹配磁石在测试颅内压过低时可在阀筒外套置磁极相反的磁环将阀销端部推离窄道口口沿。优选地,所述引流袋放置于一袋座内,所述袋座内设有重量传感器,袋座外表面设有数码管用于重量传感器的数值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摆脱传统引流管的高度限制,通过限流阀可自动平衡并调节引流管与病患颅内积水压力差。与其他设备相比,成本低廉,可实现一次性化使用,安全卫生。另外,通过缓冲筒可以在引流早期对流速进行一定程序的抑制,防止引流过快。本专利技术通过纤维发热丝可合引流液保持一定的温度,可保持脑脊液中的一些脂类物质的流动性。且纤维发热丝由电池仓座由插接方式供电,做得电池仓座可做到重复使用,结构巧妙又环保。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在缓冲筒外侧卡设颜色筛选装置,用于监测引流液的颜色变化,防止脑室出血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做到及时、有效,防止脑室病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在实施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限流阀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限流阀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限流阀的结构剖示图;图6是图5的I部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阐述。参阅图1至图6,脑室引流管,包括导管A、引流袋B,在导管A与引流袋B之间插接加装一限流阀C,限流阀C与导管A及引流袋B插接的结构在后期实施时以防发生引流管堵塞,可加装无菌三通用于从侧面提供连接,供注射器抽取。所述限流阀C包括阀筒1,螺接在阀筒1一端供液体通过进入阀筒1的窄道盖2、螺接阀筒1另一端供液体输出的缓冲筒3。即导管A套插接在阀筒1的窄道盖2延伸口21处,引液袋B上方的引导管套插接在缓冲筒3延伸口31处。所述缓冲筒3内设有内壁向筒心延伸出的缓冲隔板31,所述缓冲隔板31可为单片设置且为多片环设,亦可为环状设置。所述阀筒1靠近缓冲筒3一侧的筒内侧设有带若干穿孔41的支撑座4,支撑座4上设有支撑杆42,支撑杆42上套有弹簧5,弹簧5末端顶入一阀销6的尾端内部;所述阀销6顶置于所述窄道盖2通入阀筒1内的窄道口21口沿。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窄道盖2包括盖座23,一内挡壁24自盖座23内侧延伸且设于延伸口21与阀筒1之间,边沿外扩填设于阀筒1筒沿与内挡壁24之相的密封环25。在实施时,如需要人工调节流速,可通过微旋转窄道盖2或阀筒1使两者发生相对密封环25高度的位移,这样使得阀销6脱离窄道口21口沿或使弹簧5处于较宽松状态而减少阀销6堵住窄道口21口沿所承受的液体压力,即较少的液压即可顶缩阀销6。通常在发现无脑脊髓液流出时,可用于确认颅压低。当确认颅压低后,将窄道盖2与阀筒1重新旋紧使阀销6恢复至原来顶置窄道口21口沿即可。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所述导管A至引流袋B均不需要高于头颅(即外耳道水平)10-15CM,引流袋B可低于头颅10CM放置在病床一侧。通常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针对成人及儿童所对应本专利技术的脑室引流管限流阀C内弹簧5的弹力需对应成人或儿童最高压力换算成对应弹力选取,且在出厂时需要标明成人或儿童使用。另外,引流袋B是插接在引流阀C的缓冲筒3下方,当引流袋B装满之后需要对插接口进行消毒后再更换。引流阀C缓冲筒的设置不仅是出于生产考虑,亦是在后期更换引流袋不便的情况下,可直接连接其他较大的脑脊液收集容器来代替。当正常使用时,导管A与脑室的连接管相连,将引流袋B平放或挂置于床沿一侧。当开始引流时,颅压释放迅速,脑脊液顶开阀销6进入阀筒1内,然后通过支撑座4的穿孔41进入与阀筒1相螺接的缓冲筒3内,因缓冲筒3内壁所设置的缓冲隔板31的缘故,脑脊液前进被缓冲隔板31反用力反挡,部分脑脊液经缓冲隔板31之间的间隙出缓冲筒3,但部分反挡的脑脊液与阀筒1流入的脑脊液相冲,使得阀筒1内的脑脊液速度变慢,进而流入阀筒1的脑脊液也变慢。缓冲隔板31的结构对于刚开始使用时减缓脑脊液进入的速度非常有效,这也防止了气颅的发生。等到脑脊液已经流入引流袋B并且导管A、限流阀C内均有脑脊液之后,缓冲筒3内的脑脊液与阀筒黄的脑脊液流速慢慢恢复相同并成为一体。而且因为限流阀C的存在,限流阀C两端相连的导管A及引流袋B可以做得很短,这样也减少了导管A受压、扭曲以及打折现象的发生。在后期如需给患者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引流袋还可以直接放在枕头一侧,非常方便。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改进,所述支撑杆42内封有若干纤维发热丝43,所述纤维发热丝43的连接端延伸至支撑座的另一侧,并从该侧至阀筒1筒壁设有插孔座45与外配带有插头71的电池仓座7。所述插头71呈杆状,其上由绝缘体隔开正负极,所述正负极与插孔座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脑室引流管,包括导管、引流袋,其特征在于:/n在导管与引流袋之间插接加装一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阀筒,螺接在阀筒一端供液体通过进入阀筒的窄道盖、螺接阀筒另一端供液体输出的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内设有内壁向筒心延伸出的缓冲隔板;/n所述阀筒靠近缓冲筒一侧的筒内侧设有带若干穿孔的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上套有弹簧,弹簧末端顶入一阀销的尾端内部;所述阀销顶置于所述窄道盖通入阀筒内的窄道口口沿。/n

【技术特征摘要】
1.脑室引流管,包括导管、引流袋,其特征在于:
在导管与引流袋之间插接加装一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阀筒,螺接在阀筒一端供液体通过进入阀筒的窄道盖、螺接阀筒另一端供液体输出的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内设有内壁向筒心延伸出的缓冲隔板;
所述阀筒靠近缓冲筒一侧的筒内侧设有带若干穿孔的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上套有弹簧,弹簧末端顶入一阀销的尾端内部;所述阀销顶置于所述窄道盖通入阀筒内的窄道口口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内封有若干纤维发热丝,所述纤维发热丝的连接端延伸至支撑座的另一侧,并从该侧至阀筒筒壁设有插孔座与外配带有插头的电池仓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室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内设有纤维发热丝,该纤维发热丝的连接端延伸至支撑座一侧向外延伸出的插孔座,所述插孔座与外配带有插头的电池仓座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脑室引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泮双军
申请(专利权)人:泮双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