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9050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中药制剂原料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瓜蒌皮15份、清半夏6‑20份、黄连4.5‑15份、丹参10.5‑30份、枳壳4.5‑12份、茯苓6‑12份、陈皮4.5‑12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贴合当今社会国内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弥补了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成药的相对空白;该中药制剂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服用安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100万,其中以稳定性冠心病最多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将持续增加。近年来,现代医学防治冠心病疗效显著,药物、介入及外科手术等方法手段日臻规范、完善和普及,但诸如抗血小板药物抵抗、血运重建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等关键问题仍待解决或进一步完善。而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证实,中成药在缓解心绞痛、干预PCI术后再狭窄、防治再灌注后无复流、提高生活质量、增加运动耐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病范畴,虚实夹杂是其最常见的证候表现形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团队先后进行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晰了冠心病证候特征的时代变迁,即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逐渐减少,而血瘀、痰浊等实性证候逐渐增加,且痰浊化热者越来越多见。痰热瘀结逐渐成为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表现之一,但目前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中成药多针对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等证型,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成药相对空白。疾病的证候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入手,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体质倾向改变,及时捕捉疾病证候特征变化并制定相应有效方剂,积极发挥中医药有效、便捷、价廉的优势,对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成药相对空白的问题,提供的中药制剂对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原料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瓜蒌皮15份、清半夏6-20份、黄连4.5-15份、丹参10.5-30份、枳壳4.5-12份、茯苓6-12份、陈皮4.5-12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服用安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弥补了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成药的相对空白。另外,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本专利技术,原料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瓜蒌皮15份、清半夏12份、黄连10份、丹参20份、枳壳10份、茯苓12份、陈皮12份。根据本专利技术,原料组分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剂为药学上可接受的任意剂型,如水煎剂、煎膏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或口服液。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之后进行煎煮,收集药液,得到水煎剂;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药液体积的比值为(9.1-17.4)kg:30L。另外,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本专利技术,加水的量为加入高于药料平面的2-5厘米的水,浸泡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煎煮是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为文火煎煮30-40分钟。根据本专利技术,煎煮的次数为多次,优选为两次;从第二次煎煮起,每次煎煮前加入没过药渣的水,每次煎煮是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0-40分钟。优选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水煎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加入高于药料平面的2-5厘米的水,浸泡不少于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为文火煎煮30-40分钟,滤出药液;加入没过药渣的水,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0-40分钟,滤出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得到水煎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两次滤液总体积的比值为(9.1-17.4)kg:10L。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至充分膨胀,然后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10厘米,继续浸泡12小时,再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5厘米;之后进行煎煮,收集药液;将药液进行煎熬浓缩至稠膏,之后根据需要制备成煎膏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或口服液。另外,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本专利技术,煎煮的次数为2-3次,每次煎煮是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3小时。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稠膏中加入炼蜜继续小火煎熬,得到煎膏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炼蜜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3.5。优选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至充分膨胀,然后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0厘米,浸泡12小时,再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5厘米;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3小时,滤出药液;将滤渣加水浸润后重复上述煎煮过程两次,将三次得到的药液合并后进行煎熬浓缩至稠膏,然后加入炼蜜继续小火煎熬至膏滋,得到煎膏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炼蜜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3.5。根据本专利技术,将稠膏喷雾干燥,再加入炼蜜混匀,制成丸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炼蜜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4。优选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丸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6.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至充分膨胀,然后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0厘米,浸泡12小时,再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5厘米;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3小时,滤出药液;将滤渣加水浸润后重复上述煎煮过程两次,将三次得到的药液合并后进行煎熬浓缩至稠膏,然后喷雾干燥,再加入炼蜜混匀,制成丸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炼蜜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4。根据本专利技术,将稠膏沸腾干燥,再加入糊精,混匀后采用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制成颗粒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糊精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15。优选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7.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至充分膨胀,然后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0厘米,浸泡12小时,再加水至高于药料平面的15厘米;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3小时,滤出药液;将滤渣加水浸润后重复上述煎煮过程两次,将三次得到的药液合并后进行煎熬浓缩至稠膏,然后进行沸腾干燥,再加入糊精,混匀后采用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制成颗粒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糊精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15。根据本专利技术,将稠膏喷雾干燥,再加入羧甲淀粉钠和硬脂酸镁,混匀后采用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制成片剂;其中,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羧甲淀粉钠、硬脂酸镁的质量的比值为(9.1-17.4):0.5:0.1。优选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瓜蒌皮15份、清半夏6-20份、黄连4.5-15份、丹参10.5-30份、枳壳4.5-12份、茯苓6-12份、陈皮4.5-12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瓜蒌皮15份、清半夏6-20份、黄连4.5-15份、丹参10.5-30份、枳壳4.5-12份、茯苓6-12份、陈皮4.5-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瓜蒌皮15份、清半夏12份、黄连10份、丹参20份、枳壳10份、茯苓12份、陈皮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组分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水煎剂、煎膏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或口服液。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之后进行煎煮,收集药液,得到水煎剂;所有原料组分的总质量和药液体积的比值为(9.1-17.4)kg:30L。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的量为加入高于药料平面的2-5厘米的水,所述浸泡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所述煎煮是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为文火煎煮30-40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煎煮的次数为多次;从第二次煎煮起,每次煎煮前加入没过药渣的水,每次煎煮是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为小火煎煮20-40分钟。


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痰热瘀结型稳定性冠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将所有的原料组分混合后加水浸泡至充分膨胀,然后加水至高于药料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静远毕颖斐王贤良赵志强王帅侯雅竹张璇杨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