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
本技术涉及互感器极性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
技术介绍
在变电站建设工作中,互感器极性的测试工作是继电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极性接错可导致测量、计量装置无法正确读取数据,还可导致保护误动,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风险。传统的互感器极性测试方法是采用蓄电池与指针表,测试过程中需要多人配合将蓄电池与指针表分别通过测试线搭接在互感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上,利用线圈电磁感应原理,互感器一次侧通电后,二次侧感应电流使指针表正反偏来判断极性是否正确,测试过程中需要多人配合,多次搭接,一旦接错容易造成短路等安全隐患,劳动强度大;另外,使用传统指针表进行人工判断互感器极性,互感器二次侧电流正反偏使指针表指针来回抖动,很容易造成结果误判,测试工作效率低,耗时耗力,因此,如何提高测试设备的自动化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互感器极性测试设备的自动化检测,公开了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提高了测试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板(1)和显控板(2),所述控制板(1)由控制电路组成,该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11)、充放电检测电路(12)、电源管理电路(13)、AD芯片(14)和测试电路(15),所述处理器(11)的IO口分别与充放电检测电路(12)、测试电路(15)以及显控板(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11)的SPI口通过AD芯片(14)与测试电路(1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电路(13)的输出端分别与处理器(11)、AD芯片(14)、测试电路(15)以及显控板(2)的供电输入端连接;/n所述测试电路(15)由四组相互独立的检测电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板(1)和显控板(2),所述控制板(1)由控制电路组成,该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11)、充放电检测电路(12)、电源管理电路(13)、AD芯片(14)和测试电路(15),所述处理器(11)的IO口分别与充放电检测电路(12)、测试电路(15)以及显控板(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11)的SPI口通过AD芯片(14)与测试电路(1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管理电路(13)的输出端分别与处理器(11)、AD芯片(14)、测试电路(15)以及显控板(2)的供电输入端连接;
所述测试电路(15)由四组相互独立的检测电路构成,四组所述检测电路分别与A、B、C、D四个端口电性连接;
四组所述检测电路均采用相同的电路原理,分别由供电电路一、供电电路二、供电电路三、供电电路四、采样电路一、采样电路二、采样电路三、采样电路四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一由光耦1、电阻R1、R11和单向二极管D1组成,所述光耦1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1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1管脚,光耦1接收端的E极连接单向二极管D1的正向端,单向二极管D1的反向端与所对应的A端口电性连接,电阻R11的正极并行连接在光耦1与单向二极管D1之间,电阻R11的负极接地;
所述供电电路二由光耦2、电阻R2、R21和单向二极管D2组成,所述光耦2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2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2管脚,光耦2接收端的E极连接单向二极管D2的正向端,单向二极管D2的反向端与所对应的B端口电性连接,电阻R21的正极并行连接在光耦2与单向二极管D2之间,电阻R21的负极接地;
所述供电电路三由光耦3、电阻R3、R31和单向二极管D3组成,所述光耦3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3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3管脚,光耦3接收端的E极连接单向二极管D3的正向端,单向二极管D3的反向端与所对应的C端口电性连接,电阻R31的正极并行连接在光耦3与单向二极管D3之间,电阻R31的负极接地;
所述供电电路四由光耦4、电阻R4、R41和单向二极管D4组成,所述光耦4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4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4管脚,光耦4接收端的E极连接单向二极管D4的正向端,单向二极管D4的反向端与所对应的D端口电性连接,电阻R41的正极并行连接在光耦4与单向二极管D4之间,电阻R41的负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检测互感器极性的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电路一由光耦15、光耦11、光耦14和电阻R151、R12、R15、R16、R19组成,所述光耦15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151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15管脚,光耦15接收端的E极接地,光耦15接收端的C极与A端口电性连接,所述光耦11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12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11管脚,光耦11接收端的E极连接AD芯片上的AD11管脚,光耦11接收端的C极与A端口电性连接,所述光耦14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15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14管脚,光耦14接收端的E极连接AD芯片上的AD14管脚,光耦14接收端的C极通过电阻R16与A端口电性连接,电阻R19的正极与光耦14接收端的C极并行连接,电阻R19的负极接地;
所述采样电路二由光耦25、光耦21、光耦24和电阻R251、R22、R25、R26、R29组成,所述光耦25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251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25管脚,光耦25接收端的E极接地,光耦25接收端的C极与B端口电性连接,所述光耦21发射极的负极通过电阻R22连接处理器IO口上的P21管脚,光耦21接收端的E极连接AD芯片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锋,杜龙基,巴特,张飞飞,张俊,董龙,郭登科,邵江南,郭明伟,杨帅,柴鹏为,杨镇远,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昌吉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