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7077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其像侧凹面;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物侧凸面,像侧凹面;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和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直接满足:TTL/f<1.0。通过控制系统总长TTL与有效焦距f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实现摄像镜头组的长焦特性和小型化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特别是由五片镜片组成的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对其成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当前兴起的双摄技术一般需要利用长焦镜头来获得较高的空间角分辨率。传统长焦镜头焦距长,片数较多,造成镜头总长较大,同时由于长焦镜头具有明显压缩空间畸变效果,畸变较大。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成像镜头需要尽可能的用较少的镜片数量,缩短镜头总长,但由此造成设计自由度的减少,却又难以满足高成像质量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五片式的长焦光学成像镜头组,采用相对较少的设计自由度,可以在实现系统长焦的同时具有高分辨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类特殊场景的使用需求。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方式解决该技术问题: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其像侧凹面;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物侧凸面,像侧凹面;TTL/f<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0<CT1/(T12+CT2)<3.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和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5<CT4/CT3<2.0。r>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和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6.5<f4/R8+f5/R9<12.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和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1.5<f4/f<-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1.5<f1/R1<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和所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ΣCT满足:ΣCT/TTL<0.3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和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1.0<|f2/f1|<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2和所述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23满足:0.5<|f23/f2|<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2满足:5.5<(SAG41+SAG42)/(SAG41-SAG42)<1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最后一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BFL、所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ΣCT满足:1.0<BFL/ΣCT<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第一透镜至最靠近成像面透镜中任意相邻两具有光焦度的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AT满足:1.5<TD/ΣAT。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和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最后一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BFL满足:2.0<TTL/BFL<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控制系统总长与有效焦距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实现摄像镜头组的长焦特性和小型化的特点;通过控制第一片透镜的中心厚度与空气间隙比值,来控制系统各视场的场曲贡献量在合理的范围内,来平衡其它透镜的产生的场曲量,有效提升镜头解像力;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三透镜中心厚度的比值,来控制光学成像镜头各视场的畸变贡献量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成像质量;通过控制第四、五透镜有效焦距与像侧面曲率半径比值之和在一定范围,合理控制第四、五透镜对系统感度的贡献;通过约束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与光学系统组合焦距的比例,能够合理的控制约束系统的场曲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控制第一透镜有效焦距与侧面曲率半径的比值,能合理控制系统边缘光线的偏转角,保证光学透镜具有良好的可加工特性,降低系统感度;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和光学成像镜头中所有透镜中心厚度总和的比值,能够合理的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范围,使系统具有较小的畸变;通过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能控制其对整个光学系统像差的贡献量,平衡系统的轴外像差,从而提高系统的成像质量;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在一定的范围类,能够控制两个透镜像差的贡献量,与前端光学成像镜头元件产生的像差进行平衡,使光学成像镜头像差处于合理的水平状态;通过合理控制上述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有效控制第四透镜的形状,保证第四透镜的成型性以及可加工性,同时避免了由于第四透镜过厚带来的成型应力、镀膜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合理控制后焦与所有透镜在光轴上中心厚度之和的比值,控制系统场曲,使系统具有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图4a至图4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5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图6a至图6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7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图8a至图8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9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图10a至图10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1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图12a至图12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透镜,其像侧凹面;/n第二透镜;/n第三透镜;/n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n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物侧凸面,像侧凹面;/n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和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直接满足:TTL/f<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其像侧凹面;
第二透镜;
第三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物侧凸面,像侧凹面;
其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和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直接满足:TTL/f<1.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和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0<CT1/(T12+CT2)<3.0。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和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0.5<CT4/CT3<2.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和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6.5<f4/R8+f5/R9<12.8。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和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1.5<f4/f<-0.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超冯玉笛徐武超吴旭炯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