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706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5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增亮膜。其中,增亮膜包括背涂层、透明基材层和微棱镜结构层;透明基材层设置于背涂层上;微棱镜结构层设置于透明基材层上,微棱镜结构层包括多个微棱镜结构;相邻的两个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贯穿背涂层和透明基材层。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相邻的两个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通孔,使得该增亮膜不仅具有聚光增亮的作用,还具备优异的透气性,从而能够在大尺寸TV的背光内,实现增亮膜与增亮膜之间,以及增亮膜与扩散板或导光板之间的空气流动,使得湿度达到充分交换平衡,能够有效解决大尺寸增亮膜片吸湿、排湿不均匀所带来的翘曲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亮膜
本申请涉及功能薄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亮膜。
技术介绍
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是目前主流的TV(television,电视)显示技术。但是,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器件,需要借助BLU(BackLightUnit,背光模组)提供高亮、均匀的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TV传统的背光模组主要由下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和上扩散膜四张膜片组装而成。其中,增亮膜(BEF,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的出光面具有棱镜层结构,可以将入射的光线进行收敛,起增亮作用,提升液晶显示器画面的正视亮度。因此,增亮膜是液晶显示设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液晶TV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海洋运输及季节性变化显著的地区使用时,环境湿度剧烈变化,湿度变化范围可达20%RH~95%RH。在环境湿度高、地交替变化的过程中,膜片整体吸湿、排湿不均匀,造成局部涨缩不一致,产生翘曲,形成波浪纹。这会使显示画面产生暗影和水波纹,严重影响画质效果。随着消费者追求液晶TV大尺寸、轻薄化设计,膜片尺寸越来越大,TV腔体间隙越来越小,膜片吸湿、排湿更不均匀,其所造成的翘曲,水波纹问题愈来愈明显。因此,如何解决膜片的吸湿翘曲问题变得十分重要。针对提升光学膜片的抗翘曲性能,行业内常用的方法是在涂层中添加大量低收缩率的添加剂(如聚醋酸乙烯脂(PV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t))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涂层或者薄膜的收缩。例如公布号为CN106556886A(公布日为2017年4月5日),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抗翘曲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就是通过设计表面涂层的配方:成膜物树脂由液体橡胶和光学树脂构成,且液体橡胶和光学树脂的质量比例控制在1:1至1:9来提高膜片的抗翘曲性能。但是,这些外来的添加剂对光学薄膜的光学性质及物理性质的影响尚未可知。另外一些专利,例如公布号为CN102928900B(公布日为2015年6月24日),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抗翘曲光学薄膜、其制备方法及使用该光学薄膜的显示器件”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提到可以在光学基材两面涂覆相同的涂层来减轻翘曲。然而这些方案虽然从技术上可以减轻翘曲,但是光学增亮膜天然存在上下表面涂层不一样的问题(上表面为棱镜结构、下表面为保护涂层)而无法适用。以上两部专利仅仅对高温翘曲有改善,而对于湿度不均匀引起的翘曲无改善效果。公布号为CN102596571B(公布日为2015年1月14日),专利技术名称为“具有抗翘曲表面的光学膜”的PCT国际专利申请中提到可以在第一光学膜背面制造多个微结构的糙面表面来保持和第二光学膜的上表面(通常为线性棱柱)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1,这样第一光学膜背面的糙面提供的小于1的摩擦系数可提高整个光学膜叠堆(第一光学膜和第二光学膜)的翘曲性能。然而该方案对上、下膜片接触表面的形貌以及摩擦系数要求严格,应用存在局限性。因此,研究出一种抗湿度不均匀翘曲的光学薄膜迫在眉睫。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与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增亮膜,能够实现增亮膜与增亮膜之间,以及增亮膜与扩散板或导光板之间的空气流动,使得湿度达到充分交换平衡,进而能够有效解决大尺寸增亮膜片吸湿、排湿不均匀所带来的翘曲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背涂层、透明基材层和微棱镜结构层;所述透明基材层设置于所述背涂层上;所述微棱镜结构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结构层包括多个微棱镜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背涂层和所述透明基材层。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结构层的高度范围为5μm至100μm。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柱形或者圆锥形。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圆柱形的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10μm。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圆锥形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微棱镜结构层的孔口为第一孔口,靠近所述背涂层的孔口为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的面积,大于所述通孔的第二孔口的面积。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所述第一孔口的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所述微棱镜结构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圆弧形。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所述微棱镜结构包括远离所述透明基材层的顶角,所述顶角的角度范围为60°至120°。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的所述微棱镜结构,其圆弧半径的大小范围为1μm至100μm。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增亮膜中,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的所述微棱镜结构,其圆弧角度的大小范围为1°至18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包括背涂层、透明基材层和微棱镜结构层;所述透明基材层设置于所述背涂层上;所述微棱镜结构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结构层包括多个微棱镜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背涂层和所述透明基材层。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相邻的两个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通孔,该通孔贯穿背涂层和透明基材层,使得该增亮膜不仅具有聚光增亮的作用,还具备优异的透气性,从而能够在大尺寸TV的背光内,实现增亮膜与增亮膜之间,以及增亮膜与扩散板或导光板之间的空气流动,使得湿度达到充分交换平衡,能够有效解决大尺寸增亮膜片吸湿、排湿不均匀所带来的翘曲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一定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背涂层、透明基材层和微棱镜结构层;/n所述透明基材层设置于所述背涂层上;/n所述微棱镜结构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结构层包括多个微棱镜结构;/n相邻的两个所述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背涂层和所述透明基材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背涂层、透明基材层和微棱镜结构层;
所述透明基材层设置于所述背涂层上;
所述微棱镜结构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层上,所述微棱镜结构层包括多个微棱镜结构;
相邻的两个所述微棱镜结构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背涂层和所述透明基材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结构层的高度范围为5μm至100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柱形或者圆锥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圆柱形的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10μ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圆锥形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微棱镜结构层的孔口为第一孔口,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庆欢王代青陈细俊季洪雷郭俊秋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