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549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工业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包括池体、中心筒、进水槽、中心筒支撑架,池体底部设有沉渣区,所述中心筒包括内中心筒、外中心筒;所述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设有旋流区;所述旋流区底部与沉渣区相通;所述进水槽设于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与旋流区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旋流池中会产生漩涡的问题,保障了抓渣作业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
本技术属于工业水处理设备
,涉及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
技术介绍
冶金厂在连铸、轧钢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对设备进行冷却,水与设备和高温的坯、板、管、棒、线、型材接触后被污染,大量的氧化铁皮进入冷却水中。目前,对这种生产废水的处理采用沉淀的方式,即采用铁皮坑和旋流沉淀池的方式进行沉淀处理,沉淀后的氧化铁皮采用抓斗的方式清除。现有的旋流沉淀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中心筒和中心筒外的沉淀区,并在沉淀区设有独立的吸水井,生产废水经过中心筒、沉淀区后进入吸水井,最后泵送至下一级处理构筑物。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202438181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旋流沉淀池,包括池体和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中心筒,所述中心筒通过支撑柱设置在渣斗上面,铁皮沟进水流槽沿所述中心筒切线方向插入中心筒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整流板,且所述整流板与所述渣斗内壁之间留有缝隙,其解决了沉淀区积渣问题,但仍存在明显缺陷,其抓渣过程为清渣抓斗通过中心筒中心区域伸向旋流池底部的沉渣区抓取沉渣。由于旋流作用,在中心筒处易形成转速较大的旋涡,连接抓斗的钢丝绳容易出现缠绕、打结、挤拧在一起的现象,影响抓渣作业的开展。旋涡力量足够大时,甚至会拉断钢丝绳,沿钢丝绳方向巨大的拉力作用在吊车大梁上,对吊车本身或吊车司机来讲都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中心筒内会产生漩涡,对抓渣作业产生影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包括池体、中心筒、进水槽、中心筒支撑架,池体底部设有沉渣区,所述中心筒包括内中心筒、外中心筒;所述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设有旋流区;所述旋流区底部与沉渣区相通;所述进水槽设于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与旋流区相通。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携带废渣的水流通过进水槽流入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的旋流区,水流在旋流区内作螺旋下降,流入沉渣区,使得水、渣分离;连接钢丝绳的抓渣斗从内中心筒内部区域抓取沉渣区底部的废渣,由于内中心筒对水流流向进行了限制,内中心筒内的区域受水流冲击较小,不易产生漩涡,水流对钢丝绳的拉力明显减小。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中心筒采用内、外中心筒双筒结构,通过内中心筒对水流流向进行控制,使得抓渣区域水流平缓,减小了水流对抓渣过程的影响,为抓渣安全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所述内中心筒底部设有裙板,所述裙板与内中心筒呈一定角度向外中心筒方向倾斜,有益效果:裙板对水流进行导流,使水流向外中心筒侧流出,不产生漩涡,同时减少水流对内中心筒区域沉渣的冲击。进一步,所述旋流区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上端与进水槽相接,下端接入沉渣区,有益效果:流道增加水流在旋流区的流动时间,消耗水流动能。进一步,所述进水槽沿外中心筒内壁切线方向接入旋流区,有益效果:使水流进入旋流区时对筒壁的冲击力减小,降低噪音。进一步,所述流道呈螺旋式阶梯状向下或整体平滑螺旋向下,有益效果:螺旋式流道使水流在旋流区流动路径更长,消耗更多的动能,同时利于制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携带废渣的水流通过进水槽流入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的旋流区,水流在旋流区内作螺旋下降,流入沉淀区,使得水、渣分离;连接钢丝绳的抓渣斗从内中心筒内部区域抓取沉淀区底部的废渣,由于内中心筒对水流流向进行了限制,内中心筒内的区域受水流冲击较小,不易产生漩涡;采用螺旋式的流道,使水流的动能更多的消耗在旋流区,减少了水流对沉渣区的冲击,使得沉渣区水流更加平缓,使得水流对抓渣斗的作用减小。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中心筒;101-内中心筒;102-外中心筒;2-旋流区;3-进水槽;4-裙板;5-流道;6-沉渣区;7-中心筒支撑架;8-抓渣斗;9-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为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包括池体、中心筒1、进水槽3、中心筒支撑架7,池体底部有沉渣区6,中心筒1包括内中心筒101、外中心筒102;内中心筒101与外中心筒102之间设置有旋流区2;旋流区2底部与沉渣区6相通;进水槽3沿外中心筒102内壁切线方向接入旋流区2,沉渣区6上方安装由水泵9,连接钢丝绳的抓渣斗8从内中心筒101中间区域进入沉渣区6。本实施例中,内中心筒101底部安装有裙板4,裙板4与内中心筒101呈一定角度向外中心筒102方向倾斜;旋流区2安装有流道5,流道5上端与进水槽3相接,下端接入沉渣区6。流道5可选呈螺旋式阶梯状向下或整体平滑螺旋向下,本实施例中流道5呈螺旋式阶梯状向下。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生产废水从进水槽3进入内中心筒101与外中心筒102之间的旋流区2,水流沿流道5由上至下旋流,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与内中心筒101或外中心筒102产生摩擦,消耗水流动能,使水流速度减缓,而流道5呈螺旋式阶梯状,可使水流动能消耗更多;当水流从流道5下端流出进入沉渣区6时,由于内中心筒101底部裙板4的导流作用,使得水流只能向外中心筒102方向流入沉渣区6,由于水流在旋流区2已消耗大量动能,无法再带动其中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包括池体、中心筒、进水槽、中心筒支撑架,池体底部设有沉渣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包括内中心筒、外中心筒;所述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设有旋流区;所述旋流区底部与沉渣区相通;所述进水槽设于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与旋流区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包括池体、中心筒、进水槽、中心筒支撑架,池体底部设有沉渣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包括内中心筒、外中心筒;所述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设有旋流区;所述旋流区底部与沉渣区相通;所述进水槽设于内中心筒与外中心筒之间,与旋流区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中心筒内旋式旋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中心筒底部设有裙板,所述裙板与内中心筒呈一定角度向外中心筒方向倾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