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阔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4781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控器件K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EC1、二极管D3、电阻R2、光电三极管U1、电阻R4、电阻R5、电容EC2、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电容C1,所述电控器件K1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控器件K1的第三端与输出端OUT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控制信号有效时通过控制信号来保护负载,当控制信号失效时通过自身电路结构及电气原理驱动电控器件来切断保护负载,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做到了对负载的有效保护,极大降低了危险工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保护开关
,具体是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各类供电设备、装置、生活电器的电路控制板在遭受异常状况,如强干扰、冲击、程序跑飞或外部受力卡住等因素影响时会导致控制失效,引起电路负载不能按正常功能进行控制,从而导致危险结果的发生。市场目前的保护类电路提供的是给出一个单独的额外信号控制的电路模块,这个模块给用电设备加了一道保护功能,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潜在的风险,那就是当这个保护电路的信号出现异常后该模块的保护功能会随之失效。本技术新型将提供一种可靠的控制信号,使得保护电路模块控制信号无论是否失效都能使得保护功能的可靠存在,且目前市场上保护类电路成本相对较高使得实际投入应用有一定的成本门槛。鉴于以上情况的存在,如何对电源部分或负载部分进行更加可靠的控制并且寻找到性价比较高的方案成为了市场目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技术给出一种采用隔离元件,应用于用电设备或电器上,负载等异常超时工作会自动断开保护的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控器件K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EC1、二极管D3、电阻R2、光电三极管U1、电阻R4、电阻R5、电容EC2、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电容C1,所述电控器件K1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控器件K1的第三端与输出端OUT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阳极和光电三极管U1的第四端、第三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和第五端并联,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与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容EC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串联电阻R1、保险丝F1后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EC1的阴极和电控器件K1的第五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连接,光电三极管U1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容EC2的正极、电阻R4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二极管D5的阴极、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EC2的负极、电阻R4的第二端、光电三极管U1的第二端与控制信号系统的输入端第二端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输出端OUT用于与负载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电控器件K1为常闭型继电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电控器件K1的参数为DC24V1.6K/2.8K内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电阻R1的两端并联电容CX1组成阻容降压模块。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非隔离型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输出端、电阻R1丝、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EC1、电控器件K1、二极管D3、电阻R2、三极管V1、电阻R3、三极管Q1、电阻R4、电阻R5、电容EC2、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容C1、控制信号输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器件K1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控器件K1的第三端与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阳极和三极管V1的E、C极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和第五端并联,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与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容EC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串联电阻R1、电阻R1丝后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EC1的阴极和电控器件K1的第五端连接,三极管V1的B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三极管Q2的C极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与三极管Q2的B极、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容EC2的正极、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二极管D5的阴极、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EC2的负极、电阻R6的第二端、电阻R4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E极与电源输入端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控制信号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电阻R1的两端并联电容CX1组成阻容降压模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采用MOS管替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控制信号有效时通过控制信号来保护负载,当控制信号失效时通过自身电路结构及电气原理驱动电控器件来切断保护负载,因此本技术做到了对负载的有效保护,极大降低了危险工况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电阻降压光耦隔离型电路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阻容降压光耦隔离型电路示意图。图3是独立信号开关电路图。图4是实施例2电阻降压三极管隔离型电路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阻容降压三极管隔离型电路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电阻降压MOS管隔离型电路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2阻容降压MOS管隔离型电路示意图。图8为本设计产品化案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控器件K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EC1、二极管D3、电阻R2、光电三极管U1、电阻R4、电阻R5、电容EC2、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电容C1,所述电控器件K1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控器件K1的第三端与输出端OUT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阳极和光电三极管U1的第四端、第三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和第五端并联,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与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容EC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串联电阻R1、保险丝F1后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EC1的阴极和电控器件K1的第五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连接,光电三极管U1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容EC2的正极、电阻R4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二极管D5的阴极、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EC2的负极、电阻R4的第二端、光电三极管U1的第二端与控制信号系统的输入端第二端连接。输出端OUT用于与负载连接。电控器件K1为常闭型继电器。电控器件K1的参数为DC24V1.6K/2.8K内阻。该基于响应时间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可以设置一块电路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控器件K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EC1、二极管D3、电阻R2、光电三极管U1、电阻R4、电阻R5、电容EC2、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电容C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器件K1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控器件K1的第三端与输出端OUT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阳极和光电三极管U1的第四端、第三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和第五端并联,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与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容EC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串联电阻R1、保险丝F1后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EC1的阴极和电控器件K1的第五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连接,光电三极管U1的第一端与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容EC2的正极、电阻R4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二极管D5的阴极、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EC2的负极、电阻R4的第二端、光电三极管U1的第二端与控制信号系统的输入端第二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控器件K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EC1、二极管D3、电阻R2、光电三极管U1、电阻R4、电阻R5、电容EC2、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电容C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器件K1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控器件K1的第三端与输出端OUT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阳极和光电三极管U1的第四端、第三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和第五端并联,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与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容EC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串联电阻R1、保险丝F1后与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EC1的阴极和电控器件K1的第五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与电控器件K1的第四端连接,光电三极管U1的第一端与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电容EC2的正极、电阻R4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二极管D5的阴极、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与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电容EC2的负极、电阻R4的第二端、光电三极管U1的第二端与控制信号系统的输入端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OUT用于与负载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的两端并联电容CX1组成阻容降压模块。


4.一种基于响应时差的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阔王德和
申请(专利权)人:曹阔王德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