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464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托结构,用于承托电池卷芯,承托结构包括:绝缘膜,设置在电池卷芯的下方,绝缘膜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卷芯接触,绝缘膜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托片,设置在绝缘膜的下方,托片的第一侧与绝缘膜贴合,托片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贴合,托片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托片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绝缘膜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连通的通过口,电池卷芯的至少部分与通过口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第一流通槽和通过口后与电池卷芯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托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的电解液无法快速浸润到电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托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托结构。
技术介绍
在方形锂离子电池中,通常在电池内底部设置有底托片,以便防止卷芯底部与外壳接触导电使电池断路,通常底部托片的形状为矩形,且为了电解液浸润到电芯,一般会在底托片中间开通孔。但是,上述方式在电池装配好后,底托片与外壳底部平面紧密贴合,导致电池底部电解液无法快速进入并穿过底托片的中间通孔,进而浸润到电芯,导致注液时间长,从而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托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的电解液无法快速浸润到电芯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托结构,用于承托电池卷芯,承托结构包括:绝缘膜,设置在电池卷芯的下方,绝缘膜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卷芯接触,绝缘膜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托片,设置在绝缘膜的下方,托片的第一侧与绝缘膜贴合,托片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贴合,托片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托片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绝缘膜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连通的通过口,电池卷芯的至少部分与通过口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第一流通槽和通过口后与电池卷芯接触。进一步地,第一流通槽设置在托片朝向电池外壳的一侧,托片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连通的流通孔,第一流通槽内的电解液通过流通孔流至托片朝向绝缘膜的侧面上。进一步地,流通孔为多个,多个流通孔沿第一流通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托片上设置有第二流通槽,第二流通槽朝向远离绝缘膜的方向凹陷,第二流通槽与流通孔和通过口均连通。进一步地,托片还包括与绝缘膜相贴合的承载端面,承载端面与第二流通槽的槽底面之间构成台阶结构。进一步地,托片上还设置有凸起,第二流通槽设置在凸起的侧方,凸起的至少部分侧面为第二流通槽的槽壁面。进一步地,凸起为多个,多个凸起沿托片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流通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进一步地,多个凸起包括端部凸起和中部凸起,端部凸起位于托片的端部,中部凸起位于托片的中部;其中,第二开口设置在端部凸起上。进一步地,通过口为多个,多个通过口沿绝缘膜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通过口均与第二流通槽相对。进一步地,第一开口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流通面积。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承托结构,用于承托电池卷芯,其中,承托结构包括绝缘膜和托片,绝缘膜设置在电池卷芯的下方,绝缘膜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卷芯接触,绝缘膜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托片设置在绝缘膜的下方,托片的第一侧与绝缘膜贴合,托片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贴合,托片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托片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绝缘膜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连通的通过口,电池卷芯的至少部分与通过口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第一流通槽和通过口后与电池卷芯接触。这样设置能够使电解液首先流入至第一流通槽内,当电池液充满至第一流通槽后,电解液会通过通过口浸润电池卷芯,这样在满足绝缘功能情况下,使电池底部电解液快速进入并穿过托片和绝缘膜浸润到电池卷芯,缩短注液时间。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承托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承托结构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承托结构的托片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承托结构的托片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承托结构的绝缘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0、电池卷芯;1、绝缘膜;10、第一开口;2、托片;3、电池外壳;20、第二开口;21、第一流通槽;11、通过口;22、流通孔;23、第二流通槽;24、凸起。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承托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5,用于承托电池卷芯100,承托结构包括:绝缘膜1,设置在电池卷芯100的下方,绝缘膜1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卷芯100接触,绝缘膜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0;托片2,设置在绝缘膜1的下方,托片2的第一侧与绝缘膜1贴合,托片2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3贴合,托片2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10相对的第二开口20;托片2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21,绝缘膜1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21连通的通过口11,电池卷芯100的至少部分与通过口11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第一流通槽21和通过口11后与电池卷芯100接触。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承托结构,用于承托电池卷芯100,其中,承托结构包括绝缘膜1和托片2,绝缘膜1设置在电池卷芯100的下方,绝缘膜1的至少部分与电池卷芯100接触,绝缘膜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0;托片2设置在绝缘膜1的下方,托片2的第一侧与绝缘膜1贴合,托片2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3贴合,托片2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10相对的第二开口20;托片2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21,绝缘膜1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21连通的通过口11,电池卷芯100的至少部分与通过口11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第一流通槽21和通过口11后与电池卷芯100接触。这样设置能够使电解液首先流入至第一流通槽21内,当电池液充满至第一流通槽21后,电解液会通过通过口11浸润电池卷芯100,这样在满足绝缘功能情况下,使电池底部电解液快速进入并穿过托片2和绝缘膜1浸润到电池卷芯,缩短注液时间。具体地,第一流通槽21设置在托片2朝向电池外壳3的一侧,托片2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槽21连通的流通孔22,第一流通槽21内的电解液通过流通孔22流至托片2朝向绝缘膜1的侧面上。这样设置避免了电解液与绝缘膜1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现象,同时使托片2与电池外壳3之间因为设置了第一流通槽21进而产生了间隔,使第一流通槽21内能实现电解液流通。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地加快电解液的注液时间,流通孔22为多个,多个流通孔22沿第一流通槽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为了使电解液迅速的通过绝缘膜,托片2上设置有第二流通槽23,第二流通槽23朝向远离绝缘膜1的方向凹陷,第二流通槽23与流通孔22和通过口11均连通。这样使托片2与绝缘膜1之间具有间隔,能够实现电解液在第二流通槽23内流动,使电解液快速的充满第二流通槽23后,通过通过口11与电池卷芯接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托片2还包括与绝缘膜1相贴合的承载端面,承载端面与第二流通槽23的槽底面之间构成台阶结构。这样以形成第二流通槽23,避免第二流通槽23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托结构,用于承托电池卷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结构包括:/n绝缘膜(1),设置在所述电池卷芯(100)的下方,所述绝缘膜(1)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电池卷芯(100)接触,所述绝缘膜(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0);/n托片(2),设置在所述绝缘膜(1)的下方,所述托片(2)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膜(1)贴合,所述托片(2)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3)贴合,所述托片(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0)相对的第二开口(20);/n所述托片(2)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21),所述绝缘膜(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通槽(21)连通的通过口(11),所述电池卷芯(1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通过口(11)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流通槽(21)和所述通过口(11)后与所述电池卷芯(100)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托结构,用于承托电池卷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结构包括:
绝缘膜(1),设置在所述电池卷芯(100)的下方,所述绝缘膜(1)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电池卷芯(100)接触,所述绝缘膜(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0);
托片(2),设置在所述绝缘膜(1)的下方,所述托片(2)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膜(1)贴合,所述托片(2)的第二侧与电池外壳(3)贴合,所述托片(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0)相对的第二开口(20);
所述托片(2)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21),所述绝缘膜(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通槽(21)连通的通过口(11),所述电池卷芯(10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通过口(11)相对,电解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流通槽(21)和所述通过口(11)后与所述电池卷芯(100)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槽(21)设置在所述托片(2)朝向所述电池外壳(3)的一侧,所述托片(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通槽(21)连通的流通孔(22),所述第一流通槽(21)内的电解液通过所述流通孔(22)流至所述托片(2)朝向所述绝缘膜(1)的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孔(22)为多个,多个所述流通孔(22)沿所述第一流通槽(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片(2)上设置有第二流通槽(23),所述第二流通槽(23)朝向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宗亮蒋世用黄玉元李影李晓昆吕岩刘琦郭磊斌
申请(专利权)人: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