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369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包括如下部件:吸声隔声吊顶板;吊架,所述吊架包括丝杆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丝杆贯穿所述减震器的上下两端,所述丝杆的上端与屋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可以用于隔绝由吊顶上部甲板/楼板等处安装的天然气压缩机、透平发电机、各种泵类、空调机组等动力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固体声,并减弱因此振动而激发吊顶、吊顶风口、灯具等部位产生的共振和辐射的二次噪声,以达到控制室等房间振动和噪声控制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属于消声器材

技术介绍
现有的石化、电力等行业的控制室、监控室等功能房间一般采用600mm×600mm标准规格铝合金扣板、石膏板等板材作为吊顶板,吊顶板由轻钢龙骨支撑,龙骨由丝杆与屋顶板采用焊接的刚性连接方式连接。当功能房间上部的甲板(楼层)布置有天然气压缩机、透平发电机、各种泵类、空调机组等动力设备时,功能房间内吊顶、地板、办公桌等部位普遍会明显感觉到上述动力设备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并激发吊顶板、吊顶风口、灯具等部位共振产生再生噪声;同时若室内还有电仪机柜散热风扇、空调柜机、电脑主机箱等高噪声源,现有吊顶对降低振动与噪声对功能房间有很大影响,噪声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该装置具备隔振、隔声和吸声等功能,能够满足相关标准对功能房间内部的声环境质量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包括如下部件:吸声隔声吊顶板;吊架,所述吊架包括丝杆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丝杆贯穿所述减震器的上下两端,所述丝杆的上端与屋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连接。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吊架还包括吊卡件和龙骨,所述吊卡件的上端与所述丝杆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吊卡件的下端与所述龙骨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龙骨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吊架还包括连接角钢,所述丝杆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角钢与所述屋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丝杆包括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上端与所述屋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的下端与所述减震器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上端穿过所述减震器的体壁并在所述减震器内形成自由端。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减震器为阻尼弹簧减震器,所述阻尼弹簧减震器包括壳体以及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弹簧,所述弹簧环套在所述丝杆上且其下端通过第一垫片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弹簧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减震器为阻尼弹簧减震器,所述阻尼弹簧减震器包括壳体以及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弹簧,所述弹簧环套在所述第二丝杆的自由端上且其下端通过第一垫片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弹簧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第二丝杆的自由端上。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吊卡件为U型吊卡件,所述龙骨为T型或三角型龙骨。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包括背板、面板以及填充在所述背板和所述面板之间的玻璃丝棉。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面板为穿孔板,孔径为1.5-3.5mm,穿孔率为15-35%。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优选地,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龙骨的卡槽里。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装置可以用于隔绝由吊顶上部甲板/楼板等处安装的天然气压缩机、透平发电机、各种泵类、空调机组等动力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固体声,并减弱因此振动而激发吊顶、吊顶风口、灯具等部位产生的共振和辐射的二次噪声,以达到控制室等房间振动和噪声控制目标;2、本技术第二丝杆(包括阻尼弹簧减震器)均可拆卸,满足快速、便捷安装和实施后对吊顶内部的设备、管线等的维护和检修等要求;3、本技术装置具备精装修功能,吸声隔声吊顶板朝向室内一侧的面板(孔板)表面喷塑,外形尺寸、色彩与原吊顶板一致,安装完成后整体装修风格与原吊顶保持一致,对于新建中央控制室等功能房间,采用该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兼具精装修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隔振吸声隔声吊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吊架和吸声隔声吊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记如下:1-屋顶板;2-吊架,21-连接角钢,22-第一丝杆,23-第二丝杆,24-阻尼弹簧减震器,241-弹簧,242-第一垫片,243—第二垫片,244-第三垫片,25-吊卡件,26-龙骨;3-隔振器;4-吊顶内部空腔;5-吸声隔声吊顶板,51-背板,52-面板,53-玻璃丝棉;6-墙体;7-地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端”、“下端”、“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包括如下部件:吸声隔声吊顶板5;吊架2,吊架2包括丝杆和减震器,减震器可拆卸连接在丝杆上且丝杆贯穿减震器的上下两端,丝杆的上端与屋顶板1固定连接,丝杆的下端与吸声隔声吊顶板5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吊架2还包括吊卡件25和龙骨26,吊卡件25的上端与丝杆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吊卡件25的下端与龙骨26的上端可拆卸连接,龙骨26的下端与吸声隔声吊顶板5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吊架2还包括连接角钢21,丝杆的上端通过连接角钢21与屋顶板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丝杆包括第一丝杆22和第二丝杆23,第一丝杆22的上端与屋顶板1固定连接,第一丝杆22的下端与减震器的上端可拆卸连接,第二丝杆23的下端与吸声隔声吊顶板5可拆卸连接,第二丝杆23的上端穿过减震器的体壁并在减震器内形成自由端。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减震器为阻尼弹簧减震器24,阻尼弹簧减震器24包括壳体以及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弹簧241,簧241环套在丝弹杆上且其下端通过第一垫片242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弹簧241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在丝杆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减震器为阻尼弹簧减震器24,阻尼弹簧减震器24包括壳体以及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弹簧241,弹簧241环套在第二丝杆23的自由端上且其下端通过第一垫片242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弹簧241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在第二丝杆23的自由端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吊卡件25为U型吊卡件,龙骨为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部件:/n吸声隔声吊顶板(5);/n吊架(2),所述吊架(2)包括丝杆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丝杆贯穿所述减震器的上下两端,所述丝杆的上端与屋顶板(1)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5)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部件:
吸声隔声吊顶板(5);
吊架(2),所述吊架(2)包括丝杆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可拆卸连接在所述丝杆上且所述丝杆贯穿所述减震器的上下两端,所述丝杆的上端与屋顶板(1)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2)还包括吊卡件(25)和龙骨(26),所述吊卡件(25)的上端与所述丝杆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吊卡件(25)的下端与所述龙骨(26)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龙骨(26)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5)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2)还包括连接角钢(21),所述丝杆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接角钢(21)与所述屋顶板(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包括第一丝杆(22)和第二丝杆(23),所述第一丝杆(22)的上端与所述屋顶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22)的下端与所述减震器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23)的下端与所述吸声隔声吊顶板(5)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23)的上端穿过所述减震器的体壁并在所述减震器内形成自由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吸声隔声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为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成王义朋郭宇春高贯民张庆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安绿创北京职业卫生建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