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220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MCU主控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实现与各个模块的通讯和控制;电源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为各个模块供电;电极脉冲模块实现升压、人体检测及脉冲电流的输出,蓝牙模块接收无线信号并传输给MCU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远程按摩功能控制;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分别对应实体按键控制及灯光显示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使用蓝牙芯片TYBT3实现无线远程操控,使用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实现人体检测,在无人体接入时自动断电,使用低功耗且具备记忆功能的主控芯片实现按摩模式记忆,控制调节更为简便,使用过程更加智能,从而提升用户的操控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智能按摩控制
,涉及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工作状态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不适、腰部疼痛等问题的困扰。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人们的按摩放松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在追求舒适按摩体验的同时也对产品便携性及操控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TENS电刺激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一批小型按摩器的出现,这些产品虽然具备小巧的体积并能带来舒适的按摩体验,但在操控上仍使用机身按键,当产品放置于颈后背后等部位时操控极为不便。此外由于电刺激需要调节多个参数,每次重启按摩器都需要经过繁琐的设置。电刺激按摩器在按摩头与皮肤接触不良或没有及时关闭时易于造成误触,从而给使用者带来具有强烈电击感的不适体验。综上所述,基于TENS技术的便携按摩器在操控体验上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本技术包括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板;所述的控制板内控制电路包括MCU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电极脉冲模块、蓝牙模块、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所述的MCU主控模块通过接受各个模块的信号,处理并进行判断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反馈动作;MCU主控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实现与各个模块的通讯和控制;电源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为各个模块供电;电极脉冲模块实现升压、人体检测及脉冲电流的输出,蓝牙模块接收无线信号并传输给MCU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远程按摩功能控制;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分别对应实体按键控制及灯光显示功能;所述的MCU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主控芯片U8采用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MC89F7642A0Y芯片;主控芯片U8的电源脚接电源模块的+3V电源输出端的同时,通过电容C6接地;主控芯片U8的接地脚接地;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充电电路、3V输出电源电路;所述的电极脉冲模块包括电极脉冲升压电路、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电极脉冲升压电路包括两个电容、一个电感、三个电阻、一个二极管和一个三极管;电容C4的一端接地,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接锂电池正极;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后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3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8的14脚,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电容C10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一端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的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包括两个对外输出端口、十二个电阻、七个三极管和一个二极管;电阻R8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8的4脚,电阻R8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15脚,电阻R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级;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3的一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6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8的基极;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0的一端、三级管Q5的发射极连接后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阻R16的另一端、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后接输出端第一对外输出端口J3;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阻R15的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后接第二对外输出端口J2;电阻R1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电阻R4的一端连接后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9基极;三极管Q9的集电极、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后接地;电阻R12的一端接3V输入电源,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后接主控芯片U1的3脚。作为优选,所述的充电电路包括充电芯片U6、插接件J1和充电接口U5,充电芯片U6采用深圳市富满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五脚芯片MSP4054,接插件J1采用四脚接插件,充电接口U5选用五脚Microusb;充电芯片U6的电源脚接5V输入电源;充电芯片U6的接地脚接地;充电芯片U6的CHRG脚接主控芯片U1的17脚;电阻R1一端接地,另一端接充电芯片U6的PROG脚;插接件J1的1脚接充电芯片U6的BAT脚并与锂电池正极连接,插接件的2脚、4脚接地,插接件的3脚与锂电池正极连接;充电接口U5的接地脚接地;充电接口U5的电源脚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接5V输入电源;充电接口U5的D+脚接锂电池正极;电阻R23的一端接充电接口U5的电源脚后与5V输入电源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4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的3V输出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芯片U4,电源芯片U4选用特瑞仕半导体株式会社的XC6206P332MR芯片;电容C5一端接电源芯片U4的VIN脚后接锂电池正极,另一端接电源芯片U4的VSS脚后接地;电容C3的一端、电源芯片U4的VOUT脚连接后,作为3V输出电源电路的3V输出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的蓝牙模块包括杭州涂鸦科技有限公司的蓝牙芯片TYBT3;蓝牙芯片TYBT3的电源脚接电源模块的+3V电源输出端;蓝牙芯片TYBT3的接地脚接地;蓝牙芯片TYBT3的SDA脚接主控芯片U8的13脚;蓝牙芯片TYBT3的SCL脚接主控芯片U8的12脚;电容C12、C13并联后一端接电源模块的+3V输出端,另一端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的指示灯模块包括两个发光二极管D1、D2,两个发光二极管D1、D2的负极分别通过电阻R6、R25接地,两个发光二极管D1、D2的正极分别接主控芯片U1的两个输出控制IO管脚。作为优选,所述的按键模块包括四个四角轻触按键;四角轻触按键K2、K3、K4的1脚和2脚接地,3脚和4脚连接后接主控芯片U1的一个带中断功能的IO管脚;四角轻触按键K1的2脚和4脚接地,1脚和3脚连接后接主控芯片U1的一个带中断功能的IO管脚。本技术通过改变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使用蓝牙芯片TYBT3实现无线远程操控,使用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实现人体检测,在无人体接入时自动断电,使用低功耗且具备记忆功能的主控MC89F7642A0Y芯片实现按摩模式记忆,使便携式按摩器的控制调节更为简便,使用过程更加智能,从而提升用户的操控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模块图;图2为图1中MCU主控模块的电路图;图3-1为图1中电源模块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图3-2为图1中电源模块的3V输出电源电路的电路图;图4-1为图1中电极脉冲模块的电极脉冲升压电路的电路图;图4-2为图1中电极脉冲模块的电极脉冲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图1中蓝牙模块的电路图;图6为图1中指示灯模块的电路图;图7为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包括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板;所述的控制板内控制电路包括MCU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电极脉冲模块、蓝牙模块、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CU主控模块通过接受各个模块的信息,处理并进行判断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反馈动作;MCU主控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实现与各个模块的通讯和控制;电源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为各个模块供电;电极脉冲模块实现升压、人体检测及脉冲电流的输出,蓝牙模块接收无线信号并传输给MCU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远程按摩功能控制;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分别对应实体按键控制及灯光显示功能;/n所述的MCU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主控芯片U8采用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MC89F7642A0Y芯片;主控芯片U8的电源脚接电源模块的+3V电源输出端的同时,通过电容C6接地;主控芯片U8的接地脚接地;/n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充电电路、3V输出电源电路;/n所述的电极脉冲模块包括电极脉冲升压电路、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电极脉冲升压电路包括两个电容、一个电感、三个电阻、一个二极管和一个三极管;电容C4的一端接地,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接锂电池正极;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后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3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8的14脚,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电容C10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一端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n所述的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包括两个对外输出端口、十二个电阻、七个三极管和一个二极管;电阻R8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8的4脚,电阻R8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15脚,电阻R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级;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3的一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6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8的基极;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0 的一端、三级管Q5的发射极连接后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阻R16的另一端、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后接输出端第一对外输出端口J3;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阻R15的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后接第二对外输出端口J2;电阻R1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电阻R4的一端连接后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9基极;三极管Q9的集电极、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后接地;电阻R12的一端接3V输入电源,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后接主控芯片U1的3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电路,包括智能便携式按摩器控制板;所述的控制板内控制电路包括MCU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电极脉冲模块、蓝牙模块、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CU主控模块通过接受各个模块的信息,处理并进行判断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反馈动作;MCU主控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实现与各个模块的通讯和控制;电源模块与其他模块电连接,为各个模块供电;电极脉冲模块实现升压、人体检测及脉冲电流的输出,蓝牙模块接收无线信号并传输给MCU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远程按摩功能控制;按键模块和指示灯模块分别对应实体按键控制及灯光显示功能;
所述的MCU主控模块包括主控芯片U8,主控芯片U8采用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MC89F7642A0Y芯片;主控芯片U8的电源脚接电源模块的+3V电源输出端的同时,通过电容C6接地;主控芯片U8的接地脚接地;
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充电电路、3V输出电源电路;
所述的电极脉冲模块包括电极脉冲升压电路、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电极脉冲升压电路包括两个电容、一个电感、三个电阻、一个二极管和一个三极管;电容C4的一端接地,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接锂电池正极;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后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3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8的14脚,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7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电容C10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负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一端接二极管D2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人体检测及电极脉冲控制电路包括两个对外输出端口、十二个电阻、七个三极管和一个二极管;电阻R8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8的4脚,电阻R8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9的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15脚,电阻R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基级;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3的一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6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8的基极;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0的一端、三级管Q5的发射极连接后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阻R16的另一端、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后接输出端第一对外输出端口J3;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阻R15的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后接第二对外输出端口J2;电阻R1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后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锐王国华杨铭森郑大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沃谱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