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良君专利>正文

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204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接骨板,采用在上下极板上分别独立设置韧带缝合孔,并分布在合理位置,便于针对复杂骨折情况无法通过钉孔固定的情况,可通过韧带缝合孔进行韧带缝合,适应性强,且多个孔的开设,可减少接骨板对髌骨骨面的覆盖,提高髌骨的供血面;两个爪对称设置在髌骨下极髌尖的两侧,手术过程中,在髌尖两侧同时弯曲爪,或先弯曲其中一个,再弯曲另一个,单侧施加外力,或两侧对称施加外力,均可实现避免爪漂浮或抓空的问题,实现牢固环抱髌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来说是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
技术介绍
髌骨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随着对其解剖及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各种固定材料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髌骨可分为上极和下极,上极为扇形,下极为不规则、不对称、似锥形的解剖特点,且髌骨表面为呈横向和纵向的二维弧面,针对髌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临床上治疗难度大。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一下几种:1、钢丝内固定法,临床应用中不足较多:如固定强度低,维持关节面复位及稳定作用不足,钢丝断裂、切割;无法实现早期功能锻炼;影响髌骨供血等。2、改良张力带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法,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其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固定作用相对较强,稳定性较好,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也有明显的并发症,如克氏针及钢丝松动、折断、脱落。甚至需要二次手术再次固定;钉位刺痛,影响功能锻炼;对粉碎性骨折固定效果较差。3、髌骨爪内固定法,也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其应用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操作困难,易造成骨折复位后的再位移;对粉碎性骨折的固定不足包括爪的抓空,起不到固定作用,爪侵入关节面,造成关节损害,取出困难等。4、髌骨接骨板内固定法,是一种新兴的髌骨骨折治疗理念,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对于复杂的髌骨骨折,特别是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也存在无处固定的尴尬局面。如申请号为200410035562.3公开的一种髌骨钩状接骨板,其公开了由医用不锈钢或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呈板状,两端较宽,中部较窄,近端有4-5个钉孔,远端有2-3个钉孔,并设计了3个钩,其中一个钩位于下极髌尖处,另外两个钩位于髌尖两侧。其应用状态如图4所示。图4中A、B、C为3个爪,其中B爪抱住髌骨骨尖。该接骨板虽然能够实现髌骨骨折后的固定功能,但其单纯的钉板设计,对于髌骨上部粉碎性骨折,往往很难达到有效的固定强度,对于上极粉碎性骨折,更是无法实现固定作用。同理,针对下极粉碎性骨折,其远端仅仅通过钉孔固定,很难实现固定作用。临床应用时,由于髌骨下极的不规则、不对称性,容易出现多爪多支点寻找困难,为了适应髌骨外形对接骨板进行微调,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对3个爪进行多次微调,才有可能够满足治疗需要,手术时间长。重要的是,即使进行微调,还是有可能由于作用力的不对称性,存在抓空或漂浮的可能,但并未被察觉,起不到固定作用,影响治疗效果。对比文件1中钉孔内有螺纹,对缝合线有切割作用,手术后患者膝关节运动牵拉缝合线在钉孔内运动,容易导致缝合线磨损切割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针对不同程度髌骨骨折的接骨板。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包括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所述上极板(1)通过桥接板(3)与下极板(2)连接成整体;所述上极板(1)呈与髌骨上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其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韧带缝合孔(11)和多个第一钉孔(12);所述第一韧带缝合孔(11)分布在与髌骨上极后方韧带对应的位置,多个第一钉孔(12)均匀分布在上极板(1)其余板面;所述下极板(2)呈与髌骨下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所述下极板(2)包括两个爪(23),两个爪(23)位于髌尖两侧;在所述下极板(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韧带缝合孔(21)和第二钉孔(22);所述第二韧带缝合孔(21)分布在与髌骨下极后方韧带对应的位置;所述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爪(23)均能够塑性至与髌骨表面贴敷。进一步的,相邻两个第一韧带缝合孔(11)之间开设有第一钉孔(12)。进一步的,所述上极板(1)和下极板(2)均大致呈扇形,桥接板(3)的两端分别连接上极板(1)和下极板(2)的小尺寸端。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爪(23)之间的夹角为40°~65°。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爪(23)之间的夹角为45°或60°。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爪(23)之间间距1cm~1.4cm。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爪(23)之间间距为1.1cm或1.3cm。进一步的,所述接骨板面积约为髌骨张力侧面积的1/2。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接骨板,采用在上下极板上分别独立设置韧带缝合孔,并分布在合理位置,便于针对复杂骨折情况无法通过钉孔固定的情况,可通过韧带缝合孔进行韧带缝合,适应性强,且多个孔的开设,可减少接骨板对髌骨骨面的覆盖,提高髌骨的供血面;两个爪对称设置在髌骨下极髌尖的两侧,手术过程中,通过微微左右摆动接骨板板体,即可实现两个爪弯曲位置抱住髌骨骨尖两侧对应位置,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实现避免爪漂浮或抓空的问题,实现牢固环抱髌骨的目的,减少手术时间。接骨板面积小,占据髌骨部分面积,一方面便于周边组织供血,另一方面便于其他辅助固定,可作为其他辅助工具的固定支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接骨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接骨板覆盖在髌骨张力侧的使用状态图;图4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介绍的接骨板应用状态图。1、上极板;2、下极板;3、桥接板;11、第一韧带缝合孔;12、第一钉孔;21、第二韧带缝合孔;22、第二钉孔;23、爪;4、髌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包括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上极板1通过桥接板3与下极板2连接成整体;整体呈板状结构。由于髌骨的张力侧为球面,所以本实施例将上极板1呈与髌骨上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下极板2呈与髌骨下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符合髌骨的解剖特点,从而减少在手术过程中对接骨板的塑形时间。本实施例中,上极板1和下极板2均为扇形,其中上极板1面积大于下极板2,桥接板3为矩形板材,桥接板3的两端分别连接上极板1和下极板2的小尺寸端。扇形的上极板1和下极板2,可以较大面积的覆盖髌骨,对于粉碎性骨折,大面积分散的第一钉孔12可以提高找到可靠固定点的几率。桥接板3宽度较窄,以满足皮肤组织与髌骨接触供血。本实施例中,为了尽量的减少对髌骨骨面的覆盖,将上极板1的弧线性边缘设计呈瓣状,即可保证有足够面积开设第一韧带缝合孔11和第一钉孔12,实现固定位置的多样选择,又通过瓣状结构去除多余板面,实现尽量少的对髌骨骨面覆盖。针对粉碎性骨折,接骨板仅靠钉孔固定存在困难的问题,本实施例中,上极板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韧带缝合孔11和多个第一钉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所述上极板(1)通过桥接板(3)与下极板(2)连接成整体;所述上极板(1)呈与髌骨上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其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韧带缝合孔(11)和多个第一钉孔(12);所述第一韧带缝合孔(11)分布在与髌骨上极后方韧带对应的位置,多个第一钉孔(12)均匀分布在上极板(1)其余板面;所述下极板(2)呈与髌骨下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所述下极板(2)包括两个爪(23),两个爪(23)位于髌尖两侧;在所述下极板(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韧带缝合孔(21)和第二钉孔(22);所述第二韧带缝合孔(21)分布在与髌骨下极后方韧带对应的位置;/n所述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爪(23)均能够塑性至与髌骨表面贴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所述上极板(1)通过桥接板(3)与下极板(2)连接成整体;所述上极板(1)呈与髌骨上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其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韧带缝合孔(11)和多个第一钉孔(12);所述第一韧带缝合孔(11)分布在与髌骨上极后方韧带对应的位置,多个第一钉孔(12)均匀分布在上极板(1)其余板面;所述下极板(2)呈与髌骨下极张力侧配合的不规则球面;所述下极板(2)包括两个爪(23),两个爪(23)位于髌尖两侧;在所述下极板(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韧带缝合孔(21)和第二钉孔(22);所述第二韧带缝合孔(21)分布在与髌骨下极后方韧带对应的位置;
所述上极板(1)、下极板(2)、桥接板(3)、爪(23)均能够塑性至与髌骨表面贴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髌骨骨折的爪状接骨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第一韧带缝合孔(11)之间开设有第一钉孔(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良君
申请(专利权)人:吴良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