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085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依序连接的物化预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沉淀池、过滤池和后处理单元,还包括鼓风机,本方案巧妙性通过设置一台低功率鼓风机作为污水处理的气提动力源,摒弃了传统方案中需要单独一对一配套动力装置的情况,使得污水处理的能耗低、成本低和设备维护简单化,另外,低功率鼓风机通过若干输气管接入到生化处理单元、沉淀池和过滤池中,通过实现搅拌、回流、曝气、排泥等功能,充分体现了小型污水处理的工艺原则,该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产泥量少、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大多情况下,一些小水量的污水也要求进行处理和达标排放,例如:分散人群聚居地(农村或小区等)或活动地(高速路服务区或度假村等)所排放生活污水、小型医院门诊所排放的污水、小型餐饮污水、洗车废水、小型美容院污水、足浴保健污水等;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或装置由于需要较多的辅助设备进行辅助处理污水,因此,其需要耗费较多的维护运营成本和管理人员配置,而基于经济、管理和效率问题出发,传统的污水处理装置并不适宜小型污水处理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实施可靠、成本低且维护便利、人工占用少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物化预处理单元,包括依序连接的格栅沉砂池和调节池;生化处理单元,包括依序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和接触氧化池,所述厌氧池与调节池通过第一气提输送管路连接,第一气提输送管路的一端延伸至调节池的下部,第一气提输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厌氧池内,厌氧池上部设有与缺氧池连通的第一溢流口,缺氧池上部设有与接触氧化池连通的第二溢流口,接触氧化池和缺氧池之间还通过第二气提管路连接且用于将接触氧化池内的部分液体气提输送回缺氧池,第二气提管路的一端延伸至接触氧化池的下部,第二气提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至缺氧池的上部;鼓风机,用于提供动力气源,其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输气管和第二输气管,第一输气管的末端连接至第一气提输送管路延伸至调节池下部的端部,且用于辅助调节池内的污水气提输送至厌氧池,第二输气管的末端连接至第二气提管路延伸至接触氧化池下部的端部,且用于辅助接触氧化池下部的部分液体气提输送回缺氧池;沉淀池,与接触氧化池连接,接触氧化池上部设有连通至沉淀池的第三溢流口;过滤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一污水管连接,第一污水管的一端连接至沉淀池上部,第一污水管的另一端连接至过滤池下部,过滤池内设置有过滤器;后处理单元,与过滤池通过第二污水管连接且用于输出达标排放的污水,第二污水管的一端连接至过滤池上部,第二污水管的另一端与后处理单元连接。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格栅沉砂池内设置有格栅,且该格栅倾斜设置,将格栅沉砂池分隔为为第一容置区和第二容置区,所述格栅沉砂池的污水输入端连接至第一容置区,经格栅过滤后的污水进入第二容置区,第二容置区下部与调节池上部连通。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还包括污泥池、污泥汇流管和第三输气管,污泥回流管的一端延伸至沉淀池下部,污泥汇流管的另一端形成两个支路且分别连接至污泥池和厌氧池,第三输气管与鼓风机的输出端连接,其末端连接至污泥汇流管延伸至沉淀池下部的端部,且用于辅助沉淀池下部的部分污泥分别气提输送至污泥池和厌氧池。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厌氧池底部设有第一布水装置,第一布水装置与第一气提输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沉淀池上部设有第二布水装置,第二布水装置与第三溢流口连接,且用于将接触氧化池内的污水输入至沉淀池。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缺氧池和接触氧化池的中部均设有填料单元。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接触氧化池下部设有曝气系统,所述第二气提管延伸至接触氧化池下部的一端形成有支路,且通过该支路与曝气系统连接并提供气源。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后处理单元包括消毒池,第二污水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消毒池下部。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鼓风机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第四输气管,第四输气管的末端延伸至过滤池下部。基于上述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包括:S01、将污水输入物化预处理单元,以去除其含有的大体积悬浮物和胶体类污染物;S02、将物化预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气提输送送入生化处理单元中,并经生化处理单元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依序进行厌氧处理、缺氧处理和接触氧化处理,好氧池下部的部分污水经气提回流输送至缺氧池上部;S03、将好氧池上部的污水输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下部的部分沉淀污泥经气提输送回输至污泥池和厌氧池;S04、将沉淀池上部的清夜输入过滤池下部,并经过滤池内的过滤填料由下至上过滤后,将过滤池上部的清液输出,且经后处理后,达标排放;其中,步骤S02、步骤S03中的气提输送所采用的气源均由同一鼓风机供应,且该鼓风机通过连接若干空气管路进行分流供应气提输送所需空气。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步骤S01中,输入的污水依序通过格栅过滤、预曝气处理、沉淀处理以去除其含有的大体积悬浮物和胶体类污染物;所述沉淀处理包括投药、混凝、絮凝、沉淀和过滤。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步骤S02中,物化预处理后的污水下层部分通过气提输送送入生化处理单元中的厌氧池下部,且通过布水方式输出;经厌氧池处理后的污水由厌氧池上部溢流至缺氧池内,且在缺氧池内处理后,由缺氧池上部溢流至好氧池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中部均设有过滤填料。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厌氧池和/或缺氧池通过UASB、IC、ABR、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或厌氧流化床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所述好氧池通过普通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SBR、CASS、UNITANK或MBBR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的调节池、鼓风机及其连接的气提装置、物化预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二沉池(沉淀池)、污泥池(可选用)以及清水池(过滤池)为一体化池,其结构可以选用玻璃钢、钢砼、砖混、钢结构和不锈钢结构。基于上述的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分散人群聚居地(农村或小区等)或活动地(高速路服务区或度假村等)、小型医院门诊、小型餐饮、洗车场所、小型美容院或足浴保健场所所排放生活污水的处理装置,其包括上述所述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针对目前微动力工艺或装置在小型污水处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处理效果差、消耗功率大、无生态功能等问题),本方案提出了一种只采用一台小功率鼓风机进行污水提升、搅拌、回流、曝气、排泥等所有功能的很实用的工艺方法。该工艺仅用一台低功率鼓风机作为提升、搅拌、曝气、回流和排泥的动力来源,真正做到小型污水的微动力处理;将物化预处理、生化反应等集中制作成一体化设备,减少了占地面积;同时实现污水提升、搅拌、鼓风曝气、污泥回流和排泥等多种功能,降低了污泥产量,保证了COD和氨氮的处理效率。总体而言,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对小型污水的有效和低能耗处理,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产泥量少、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运行费用维持在0.3元/吨水以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巧妙性通过设置一台低功率鼓风机作为污水处理的气提动力源,摒弃了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S01、将污水输入物化预处理单元,以去除其含有的大体积悬浮物和胶体类污染物;/nS02、将物化预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气提输送送入生化处理单元中,并经生化处理单元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依序进行厌氧处理、缺氧处理和接触氧化处理,好氧池下部的部分污水经气提回流输送至缺氧池上部;/nS03、将好氧池上部的污水输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下部的部分沉淀污泥经气提输送回输至污泥池和厌氧池;/nS04、将沉淀池上部的清夜输入过滤池下部,并经过滤池内的过滤填料由下至上过滤后,将过滤池上部的清液输出,且经后处理后,达标排放;/n其中,步骤S02、步骤S03中的气提输送所采用的气源均由同一鼓风机供应,且该鼓风机通过连接若干空气管路进行分流供应气提输送所需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01、将污水输入物化预处理单元,以去除其含有的大体积悬浮物和胶体类污染物;
S02、将物化预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气提输送送入生化处理单元中,并经生化处理单元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依序进行厌氧处理、缺氧处理和接触氧化处理,好氧池下部的部分污水经气提回流输送至缺氧池上部;
S03、将好氧池上部的污水输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下部的部分沉淀污泥经气提输送回输至污泥池和厌氧池;
S04、将沉淀池上部的清夜输入过滤池下部,并经过滤池内的过滤填料由下至上过滤后,将过滤池上部的清液输出,且经后处理后,达标排放;
其中,步骤S02、步骤S03中的气提输送所采用的气源均由同一鼓风机供应,且该鼓风机通过连接若干空气管路进行分流供应气提输送所需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1中,输入的污水依序通过格栅过滤、预曝气处理、沉淀处理以去除其含有的大体积悬浮物和胶体类污染物;
所述沉淀处理包括投药、混凝、絮凝、沉淀和过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2中,物化预处理后的污水下层部分通过气提输送送入生化处理单元中的厌氧池下部,且通过布水方式输出;经厌氧池处理后的污水由厌氧池上部溢流至缺氧池内,且在缺氧池内处理后,由缺氧池上部溢流至好氧池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和好氧池中部均设有过滤填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和/或缺氧池通过UASB、IC、ABR、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或厌氧流化床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
所述好氧池通过普通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SBR、CASS、UNITANK或MBBR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


6.一种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化预处理单元,包括依序连接的格栅沉砂池和调节池;
生化处理单元,包括依序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和接触氧化池,所述厌氧池与调节池通过第一气提输送管路连接,第一气提输送管路的一端延伸至调节池的下部,第一气提输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厌氧池内,厌氧池上部设有与缺氧池连通的第一溢流口,缺氧池上部设有与接触氧化池连通的第二溢流口,接触氧化池和缺氧池之间还通过第二气提管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秀文张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中环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