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9774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包括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的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和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与第一收发电路连接的第二收发电路,主控芯片U1的PA0端与电阻R1和二极管D1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主控芯片U1的P77端与电阻R2和二极管D2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主控芯片U1分别与第一收发电路、第二收发电路和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驱动器多轴组网同步性差以及无法同时应用于多种网络通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
技术介绍
近几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多种工业以太网总线,如EtherCAT(EthernetforControlAutomationTechnology,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PowerLink(开源实时通信技术)、Profinet(ProcessFieldNet,工业以太网协议)等,其通信速率可达100Mbps,利用光纤通信甚至可达1Gbps。伺服系统作为一种对控制精度、动态响应等性能指标要求很高的控制系统,将工业以太网总线技术应用到伺服驱动上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在。但目前多数驱动器仍然采用脉冲方式进行控制,在进行多轴组网通信时,布线十分繁琐,另外,由于脉冲传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常常造成脉冲不准的现象(脉冲增加或减少),又因为使用的信号线长度不同,造成脉冲传输无法精准地在同一时刻接收处理,这就带来了同步性和实时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简化布线,解决驱动器多轴组网同步性差以及无法同时应用于多种网络通信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包括主控电路以及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的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和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第二收发电路,所述主控芯片U1的PA0端与所述电阻R1和所述二极管D1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P77端与所述电阻R2和所述二极管D2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和所述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连接。作为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收发器U2、变压器U3、网络插座U6、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收发器U2的MDC端、MDIO端、CRS端、COL端、RXC端、RXER端、RXDV端、RXD0端、RXD1端、RXD2端、RXD3端、TXC端、TXEN端、TXD0端、TXD1端、TXD2端、TXD3端、XI端、RST端和INTRP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PB6端、PB5端、P83端、P84端、PC3端、P81端、P80端、PJ4端、PJ5端、PJ6端、PJ7端、PC2端、P82端、PJ3端、PJ2端、PJ1端、PJ0端、P85端、PU6端和P52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TX+端与所述电阻R6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1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TX-端与所述电阻R5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3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RX+端与所述电阻R4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6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RX-端与所述电阻R3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8端连接,所述电阻R3和所述电阻R4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1连接,所述电阻R5和所述电阻R6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2连接,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2并联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P50端与所述收发器U2的LED0端并联后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12a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LED1端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10a端连接,所述变压器U3的9端、11端、14端和16端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6a端、3a端、2a端和1a端对应连接,所述变压器U3的10端和15端与所述电阻R7和所述电阻R8对应连接,所述网络插座U6的4a端与5a端并联后与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网络插座U6的7a端和8a端并联后与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电阻R7分别与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9和所述电阻R10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3连接,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容C4并联接地。作为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收发器U4、变压器U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容C8,所述收发器U4的CRS端、COL端、RXC端、RXER端、RXDV端、RXD0端、RXD1端、RXD2端、RXD3端、TXC端、TXEN端、TXD0端、TXD1端、TXD2端、TXD3端、XI端和INTRP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PB3端、PB4端、PB3端、PB1端、PB0端、PF6端、PB7端、PC0端、PC1端、P87端、PF5端、P86端、PD7端、PD6端、PD5端、P54端和P53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MDC端、MDIO端和RST端与所述收发器U2的MDC端、MDIO端和RST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TX+端与所述电阻R14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5的1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TX-端与所述电阻R13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5的3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RX+端与所述电阻R12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5的6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RX-端与所述电阻R11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5的8端连接,所述电阻R11和所述电阻R12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5连接,所述电阻R13和所述电阻R14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6连接,所述电容C5和所述电容C6并联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P51端与所述收发器U4的LED0端并联后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12b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LED1端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10b端连接,所述变压器U5的9端、11端、14端和16端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6b端、3b端、2b端和1b端对应连接,所述变压器U5的10端和15端与所述电阻R15和所述电阻R16对应连接,所述网络插座U6的4b端和5b端并联后与所述电阻R17连接,所述网络插座U6的7b端和8b端并联后与所述电阻R18连接,所述电阻R15分别与所述电阻R16、所述电阻R17和所述电阻R18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7连接,所述电容C7和所述电容C8并联接地。作为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包括收发芯片U7、CAN收发器U8、485收发器U9、滤波器U10、滤波器U11、串行接口U12、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和电阻R26,所述收发芯片U7的A2端、A3端、B5端、A7端和B6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P70端、P71端、P72端、P67端和P30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芯片U7的A6端依次与所述电阻R19和所述CAN收发器U8的4端串联,所述收发芯片U7的B7端依次与所述电阻R20和所述CAN收发器U8的1端连接,所述CAN收发器U8的6端和7端与所述滤波器U10的4端和3端对应连接,所述滤波器U10的1端与所述电阻R23并联后与所述串行接口U12的CANL端连接,所述滤波器U10的2端与所述电阻R23并联后与所述串行接口U12的CANH端连接,所述收发芯片U7的A5端依次与所述电阻R24和所述485收发器U9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以及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的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和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第二收发电路,所述主控芯片U1的PA0端与所述电阻R1和所述二极管D1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P77端与所述电阻R2和所述二极管D2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和所述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以及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的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和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电阻R1、电阻R2、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EtherCAT网络通信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第二收发电路,所述主控芯片U1的PA0端与所述电阻R1和所述二极管D1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P77端与所述电阻R2和所述二极管D2依次串联连接后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和所述CANopen网络通信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收发器U2、变压器U3、网络插座U6、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收发器U2的MDC端、MDIO端、CRS端、COL端、RXC端、RXER端、RXDV端、RXD0端、RXD1端、RXD2端、RXD3端、TXC端、TXEN端、TXD0端、TXD1端、TXD2端、TXD3端、XI端、RST端和INTRP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PB6端、PB5端、P83端、P84端、PC3端、P81端、P80端、PJ4端、PJ5端、PJ6端、PJ7端、PC2端、P82端、PJ3端、PJ2端、PJ1端、PJ0端、P85端、PU6端和P52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TX+端与所述电阻R6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1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TX-端与所述电阻R5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3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RX+端与所述电阻R4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6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RX-端与所述电阻R3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3的8端连接,所述电阻R3和所述电阻R4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1连接,所述电阻R5和所述电阻R6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2连接,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容C2并联接地,所述主控芯片U1的P50端与所述收发器U2的LED0端并联后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12a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2的LED1端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10a端连接,所述变压器U3的9端、11端、14端和16端与所述网络插座U6的6a端、3a端、2a端和1a端对应连接,所述变压器U3的10端和15端与所述电阻R7和所述电阻R8对应连接,所述网络插座U6的4a端与5a端并联后与所述电阻R10连接,所述网络插座U6的7a端和8a端并联后与所述电阻R9连接,所述电阻R7分别与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9和所述电阻R10并联后与所述电容C3连接,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容C4并联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网络通信智能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收发器U4、变压器U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容C8,所述收发器U4的CRS端、COL端、RXC端、RXER端、RXDV端、RXD0端、RXD1端、RXD2端、RXD3端、TXC端、TXEN端、TXD0端、TXD1端、TXD2端、TXD3端、XI端和INTRP端与所述主控芯片U1的PB3端、PB4端、PB3端、PB1端、PB0端、PF6端、PB7端、PC0端、PC1端、P87端、PF5端、P86端、PD7端、PD6端、PD5端、P54端和P53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MDC端、MDIO端和RST端与所述收发器U2的MDC端、MDIO端和RST端对应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TX+端与所述电阻R14并联后与所述变压器U5的1端连接,所述收发器U4的TX-...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献伟徐东桂吴耀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韦德电气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