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多组分材料的同轴料筒以及组装同轴料筒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9730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多组分材料的同轴料筒,所述同轴料筒包括:具有出口的头部部分;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一组分的第一存储隔室的内管,其中所述内管形成所述出口的一部分;以及外管,其中所述内管在纵向轴线处布置在所述外管内,所述纵向轴线是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两者公共的纵向轴线,其中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二组分的第二存储隔室,并且其中所述外管形成所述出口的另一个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组装同轴料筒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多组分材料的同轴料筒以及组装同轴料筒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多组分材料的同轴料筒,所述同轴料筒包括:具有出口的头部部分;其中存在空间的内管,所述空间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一组分的第一存储隔室,其中所述内管形成所述出口的一部分;以及外管,其中所述内管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两者公共的纵向轴线处布置在所述外管内,其中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二组分的第二存储隔室,并且其中所述外管形成所述出口的另一个部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组装同轴料筒的方法。
技术介绍
使用双组分同轴料筒,使得可以使用同一个手持式施配器来施配单组分和多组分材料。此多组分材料用于多种应用领域中,从工业应用(例如使用粘合剂来使结构部件彼此结合,或者用作建筑物或车辆的保护涂料)到医疗和牙科应用。所述多组分材料例如是包括填料材料和硬化剂的双组分粘合剂。同轴料筒以各种填充比(也称为混合比)可用,例如以1:1、2:1、4:1、10:1等等的混合比。由于同轴料筒的生产者并不需要生产存储在同轴料筒内的多组分材料,因此经常将空的同轴料筒供应给多组分材料的生产者。然后,多组分材料的生产者用所期望的多组分材料填充所述同轴料筒。在后部填充同轴料筒时,关于从同轴料筒排出残余空气可能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存储在同轴料筒中的组分的存储寿命减少。此外,关于将活塞正确插入到料筒中可能出现问题。此正确活塞插入问题可能导致泄漏,还导致存储寿命的减少。为此原因,许多生产者较喜欢前部填充同轴料筒的选项,以便避免与残余空气从同轴料筒的排出和活塞的不正确放置这两者相关联的问题。同轴料筒的现有技术设计的另一个缺点是施配材料所需的相当高的挤压力,从而使其施配更加困难。一旦料筒是空的,作为废物留在料筒中的材料的体积量呈现又一个缺点。由于如下事实,特别不期望的是后一问题:同轴料筒被确定尺寸成装配到市售手持式施配器中,使得其外部大小(例如直径和长度)、并且因此最大填充体积是预先限定的,并且因此非常不期望任何额外量的废物。举例来说,EP1679126B1公开一种被构造成与市售手持式施配器一起使用的同轴料筒。EP1679126B1中所示的料筒已经被设计成实现填充体积与留在料筒中的废物体积之间的折衷。为了实现此折衷,使用两部分活塞设计,并且料筒的处于存储位置的室沿着料筒的纵向轴线一个接一个地布置。然而,由于料筒的相当复杂的设计(即,活塞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一者轴向间隔开料筒的第一室的长度的两部分活塞,以及与其配合的部件),最大填充体积减小,并且通常不可能同时填充不同组分,而是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填充这些组分,这导致增加的填充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加同轴料筒的可用填充体积,同时针对前部填充的料筒至少维持、优选地进一步减小保留在料筒中的废物体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在施配的同时减小料筒上的挤压力,以便改善同轴料筒的操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一种可以按尽可能具有成本效益且易行的方式组装和生产的同轴料筒。此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排放器来满足。所述用于多组分材料的同轴料筒包括:-具有出口的头部部分,-其中存在空间的内管,所述空间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一组分的第一存储隔室,其中所述内管的一部分形成所述出口的一部分,以及-外管,其中所述内管在所述同轴料筒的纵向轴线处布置在所述外管内,其中所述纵向轴线是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两者公共的纵向轴线;并且其中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二组分的第二存储隔室,并且其中所述外管的一部分形成所述出口的另一个部分,其中所述内管在分别存在于所述头部部分处的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处连接到所述外管,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布置在所述头部部分处的不同位置处,其中所述不同位置被布置成与所述纵向轴线间隔开不同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形成在所述出口处。就此,应注意,所述出口通常形成为使得其可以耦接到现有混合器和施配器。通过在外部存储隔室内形成内部存储隔室,不需要活塞的复杂轴向间隔开的两部分设计。这获得了比在现有技术同轴料筒中可实现的存储空间更多的存储空间。举例来说,填充体积从可借助EP1679126B1的同轴料筒实现的255mL增加10%至可借助本文中呈现的料筒的设计实现的276ml或281mL。此外,通过在相同轴向高度处在第二存储室内形成第一存储室,使得可以同时进行两种组分的前部填充,从而导致填充料筒所需的时间减少。此外,由于使用两个连接点的事实,已经发现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更具刚性,由此由于所述同轴料筒的增加的刚性,可以减小施配时的挤压力。此外,无效空间的量(即,其中可以收集留下的废料的体积)可以减少,并且可以在4.5mL和5.2mL之间的范围中,这取决于料筒的精确设计。与此相比,EP1679126B1的同轴料筒具有5mL的无效空间体积。由于在同轴料筒中使用更多精细部件的能力,可以实现无效空间的量减少,因为同轴料筒本身更具刚性。因此,通过将本文中呈现的料筒设计成具有与第二存储室布置在相同轴向高度处的第一存储室,并且通过提供两个连接点来将内管连接到外管,可以获得一种具有增加的填充体积、同时至少基本上维持废物体积的同轴料筒。由于可以调适活塞的设计,因此其较不复杂,并且用于每一存储室的活塞可以彼此独立地工作,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施配时的压力,从而改善手持式施配器中的同轴料筒的操作。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可以由不同类型的连接形成。这意味着,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不仅可形成在料筒的头部部分处的不同位置处,而且还可以包括不同部件,其中每一部件适于可进行连接的位置。比起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出口和所述第一连接点可以设置在距所述纵向轴线更远的距离处。按偏心(即,分散)方式形成出口和第一连接点导致有利设计,因为可以通过偏离纵向轴线、而非在纵向轴线处布置出口来减少料筒内存在的无效空间、并且因此减少废物体积。所述第一连接点可以由径向向外突出的唇缘形成,所述径向向外突出的唇缘设置在所述内管的突出到所述外管的一部分中的部分处,其中所述径向向外突出的唇缘然后接合阶梯状部分,所述阶梯状部分形成在所述外管的所述内管突出到其中的部分处。以此方式,可以在所述出口处在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可靠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点可以由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存在于所述出口处的卡扣配合连接形成。卡扣配合连接是两个部件之间的有利的连接类型,其可以按具有成本效益且简单的方式生产。比起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可以形成在距所述纵向轴线较小的距离处。通过按比第一连接点更集中的方式形成第二连接点意味着可以改善内管和外管之间的连接。此外,可以简化同轴料筒的组装,因为相对于外管定位和密封内管更简单。因此,由于第二连接点与第一连接点相比更集中的设计,与现有技术料筒相比,可以改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必须满足的三个功能(即密封、保持和定位)。所述第二连接点可以在所述头部部分处形成在所述外管的邻接所述内管的外表面的内表面之间。可以使用此连接点来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多组分材料(M、M')的同轴料筒(10),所述同轴料筒(10)包括:/n- 具有出口(14)的头部部分(12),/n- 其中存在空间(30)的内管(28),所述空间(30)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一组分(M)的第一存储隔室,其中,所述内管(28)的部分(44)形成所述出口(14)的一部分,以及/n- 外管(26),其中,所述内管(28)在所述同轴料筒(10)的纵向轴线(A)处布置在所述外管(26)内,其中,所述纵向轴线(A)是所述内管(28)和所述外管(26)两者公共的纵向轴线;并且其中,在所述外管(26)与所述内管(28)之间形成的空间(32)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二组分(M')的第二存储隔室,并且其中,所述外管(26)的部分(46)形成所述出口(14)的另一个部分,其中,所述内管(28)在分别存在于所述头部部分(12)处的第一和第二连接点(34、36)处连接到所述外管(26),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34、36)布置在所述头部部分(12)处的不同位置(34'、36')处,其中,所述不同位置(34'、36')被布置成与所述纵向轴线(A)间隔开不同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34)形成在所述出口(14)处。/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103 EP 19150167.51.一种用于多组分材料(M、M')的同轴料筒(10),所述同轴料筒(10)包括:
-具有出口(14)的头部部分(12),
-其中存在空间(30)的内管(28),所述空间(30)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一组分(M)的第一存储隔室,其中,所述内管(28)的部分(44)形成所述出口(14)的一部分,以及
-外管(26),其中,所述内管(28)在所述同轴料筒(10)的纵向轴线(A)处布置在所述外管(26)内,其中,所述纵向轴线(A)是所述内管(28)和所述外管(26)两者公共的纵向轴线;并且其中,在所述外管(26)与所述内管(28)之间形成的空间(32)形成被构造成存储第二组分(M')的第二存储隔室,并且其中,所述外管(26)的部分(46)形成所述出口(14)的另一个部分,其中,所述内管(28)在分别存在于所述头部部分(12)处的第一和第二连接点(34、36)处连接到所述外管(26),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34、36)布置在所述头部部分(12)处的不同位置(34'、36')处,其中,所述不同位置(34'、36')被布置成与所述纵向轴线(A)间隔开不同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34)形成在所述出口(14)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点(34、36)由不同类型的连接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比起所述第二连接点(36),所述出口(14)和所述第一连接点(34)设置在距所述纵向轴线(A)更远的距离处;和/或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34)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A)偏心地布置。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34)由设置在所述内管(28)的突出到所述外管(26)的部分(46)中的部分(44)处的径向向外突出的唇缘(42)形成,其中,所述径向向外突出的唇缘(42)接合形成在所述外管(26)的所述内管(28)突出到其中的所述部分(46)处的阶梯状部分(48)。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34)由在所述内管(28)与所述外管(26)之间存在于所述出口(14)处的卡扣配合连接(50)形成。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比起所述第一连接点(34),所述第二连接点(36)形成在距所述纵向轴线(A)较小的距离处。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点(36)在所述头部部分(12)处形成在所述外管(26)的邻接所述内管(28)的外表面(76)的内表面(74)之间。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可选地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料筒(10),
其中,密封件(78)在所述头部部分(12)处形成在所述内管(28)与所述外管(26)之间,其中,所述密封件(78)环绕所述第二连接点(36),可选地其中,所述密封件(78)形成在所述外管(26)的邻接所述内管(28)的外表面(76)的内表面(74)之间。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同轴料筒(10),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点(36)由设置在所述内管(28)处的插塞元件(80)形成,所述插塞元件(80)与设置在所述外管(26)处的插塞反元件、特别是插塞接收元件(82)配合,可选地其中,所述插塞反元件(82)被构造成接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格吕嫩费尔德E·雷莫H·特纳
申请(专利权)人:苏尔寿混合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士;CH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