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考勤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5634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利用微处理器技术的电脑考勤仪,具有记录和统计功能,可以当时打印出勤人员的考勤结果。一天结束,能打印整个单位的考勤结果,一月终了,能打印每个职工一月的出勤状况。作为考勤依据的时间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本考勤仪操作简单、考勤方式简便,每个职工只要保存一张饭票大小的相应于自己编号的代码卡,上、下班时将卡片插入考勤仪,即将该职工的出勤状况记录下来,一秒钟即完成考勤。本考勤仪可对多人(最多可8人)同时进行考勤。(*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一种考勤仪,特别是一种电脑考勤仪。目前普遍使用的考勤机(如美国时宝牌)均采用一纸卡片,出勤人员将自己的纸卡片放入考勤机,打上出勤时间。考勤仪本身不记录、不统计出勤情况。一月的出勤情况均反映上纸卡片上,统计一月的考勤记录是一件麻烦的工作,出勤人员越多,工作量越大。而且纸卡片若丢失,则该人的一月考勤记录全部丢失。另外,由于目前考勤机均为单输入,当某一时刻的考勤人数较多时,将出现等待现象,影响考勤的速度。本技术利用微处理器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记录和统计功能,而且操作简单、考勤迅速、价格低廉的电脑考勤仪。本技术包括微处理器、代码转换输入器、程序存贮器、数据存贮器、时钟、蜂鸣器、打印机、电源等。附附图说明图1为其电路框图。代码转换输入器10通过中断申请装置19与微处理器1连接;代码转换输入器10、时钟电路8、蜂鸣器16、打印机14的数据线分别通过输入接口9、时钟接口7、蜂鸣器接口15、打印机接口13接入数据总线,并通过驱动器2与微处理器的数据线连接。程序存贮器4与数据存贮器的地址总线通过驱动器2与微处理器1的数据线连接;地址译码器3与程序存贮器4、数据存贮器5、输入接口9、时钟接口7、打印机接口13、蜂鸣器接口15相连,根据微处理器提供的地址信号选择并接通相应于该地址的设备。上述数据存贮器5存贮反映每个人员出勤状况的记录和统计数据,上述程序存贮器4可存贮用于记录和统计人员出勤状况的计算机程序。本考勤仪电源可产生+5V和10V两种稳压电源,+5V供整个考勤仪使用,10V供时钟电路使用。电源中还备有不间断电源(UPS),当市电中断时,UPS自动产生考勤仪所需的各种电压,保持考勤仪正常工作。上述代码数据输入器10是将需要考勤的人员的编号代码转换二进制电信号,便于微处理器1能接受。上述时钟8向微处理器1提供考勤当时时刻,微处理器将该时刻与设定的上、下班时间比较,判断和计算出勤状态(如准时上班或迟到、早退,迟到和早退的时间等)。时钟还配有显示屏,显示当时时间。上述蜂鸣器16用于指示考勤状态。如告知被考勤人员是准时上、下班还是迟到、早退。上述打印机14可打印当时被考勤人员的考勤结果,如迟到时间、早退时间等。一天结束,能打印出缺勤及未离开工作单位的人员名单。一月终了,经统计后,能打印每个出勤人员该月的出勤状况。本考勤仪还可通过通讯接口20与计算机连结,以便对考勤结果作进一步的处理,如计算当月工资、奖金等财务处理。本考勤仪的微处理器1可采用8031单片机,其所需的工作频率可由晶体振荡器21产生,频率为6MHz,时钟电路8所需的输入信号频率50Hz可由分频器22将6MHz经过120000分频后获得。为了在同一时刻需考勤的人员较多时减少等待时间,本考勤仪可接若干个(可以多至7个)代码转换输入器,组成扩展代码转换输入器12,利用微处理器能分时操作的特点,同时对若干个人进行考勤。扩展的代码转换输入器12也通过中断申请装置与微处理器1连接。设置开关18通过开关接口17与微处理器1连结,用于向微处理器指示哪几个代码转换器在工作。为了使本考勤仪操作方便,性能稳定,上述代码数据输入器采用卡片式结构。它由代码卡33和读卡头34组成。图3为其外形图。图2为读卡头34的结构示意图(上图为正视图,下图为剖视图)。读卡头包括基座23、定位板24、接地板25、若干根簧杆26、若干个弹子27、簧杆压条28。其中基座上有一方形凹槽,定位板24固定于基座上,与基座的凹槽形成代码卡插入孔31;簧杆26通过压条28以一定间距固定在定位板上,簧杆一端与信号输出线连结,另外,该端接电阻后,并联于电源,另一端与接地板25接触,通过簧杆的机械动作与接地板或离或合,其中一根簧杆作为启动信号杆(图中设定为第一根),它的机械动作,可输出一个启动信号st,其余簧杆称为数字信号杆,设为m根,它的机械动作可输出数字信号Di,i=1,2,…,m。簧杆的机械动作是由下述部件实现的在定位板上对应于每根簧杆开一个圆孔30,每一个圆孔内放置一个小球27;代码卡33上对应于定位板圆孔及其中的弹子位置处,根据数码的不同,开有与弹子大小相匹配的代码孔32,卡上对应于启动信号杆位置的代码孔是虚设的,即不开孔。图4为读卡头工作原理图。这里假定读卡头的信号输出端与微处理器1连结。在代码卡未插入读卡头之前,启动信号杆不动作,启动信号st为“0”,微处理器不读取数据,输出端全呈“0”。当代码卡插入读卡头后,由于卡上对应于启动信号杆位置的代码孔是虚设的,卡片将定位板上对应圆孔内的弹子顶起,通过弹子的作用,启动信号杆产生机械动作,即与接地板断开,st产生高电平,启动信号st为“1”,微处理器开始读取数据。而这些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在代码卡上相应位置打好代码孔。若代码卡上代码孔位置全是孔,那么数字信号杆不动作,数字信号Di=“0”,i=1,2,…,m,若代码卡上第i0个代码孔位置未开孔,则第i0根数字信号杆被弹子顶起而产生动作,一端与接地板断开,Di处产生高电平,Di=“1”,而其余Di=“0”(i=1,2,…,m,i=i)。计算机读得一个值为2i的数据。于是,代码卡上代码孔的不同组合,计算机可读取相对应的不同数据,代码孔有2m种不同组合,计算机可读取2m种代码数据。簧杆根数的多少根据需要转换数码的多少决定。如需要转换数码有250个,则取m=8即可。如需要转换的数码有1000个,则取m=10即可。本技术的簧杆、接地板用导电材料,例磷青铜;基座、定位板、压条外壳等用绝缘材料,一般可用有机玻璃或尼龙;弹子可用硬质金属材料;代码卡可用塑料片。本考勤仪的工作过程如下预先将考勤对象按顺序编号。每个被考勤对象备有一张相应号码的代码卡片。考勤时,将代码卡插入读卡头,代码转换输入器(10或12)通过中断申请装置19向微处理器1申请中断,微处理器响应中断后,将代码卡片的代码读入,并通过时钟接口7将当时时针信号读入,先判断该卡片的代码是第一次进入还是第二次进入。如果第一次进入,则将读入的时间与预定的上班时间比较;如果是第二次进入,则将读入的时间与预定的下班时间比较,比较后将结果存入相应的数据存贮器5内。如果不迟到或不早退,微处理器1驱动蜂鸣器16发出响声,告知代码卡可以抽出代码转换输入器;如果是迟到或早退,则微处理器等代码卡片抽出后,驱动蜂鸣器发出断续响声,同时通过微型打印机14,将迟到或早退的时间打印出来。一天工作之后,能在预定时间内,打印出未缺勤人员和未离开工作单位的人员。一月结束经统计后,打印出每人迟到或早退的次数及具体日期。上述的动作过程均由存贮于程序存贮器4内的预先编制的程序控制实现的。图1为电脑考勤仪的电路框图。图2为代码数据输入器的读卡头结构图。图3为代码数据输入器的外形图。图4为代码数据输入器的工作原理图。本考勤仪的特点一是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人管理,被考勤人员不需保管考勤记录卡,只需保存饭票大小的代码卡,考勤时只将卡片插入输入器,即可;上下班时间可以设定;二是考勤迅速,可以多人(最多8人)同时考勤,前后仅需一秒钟;三是功能齐全,既可显示和打印当时考勤的状况,又可打印全厂一天的出勤情况,并能记录和统计每个人员一月的出勤状况,而且还可与外部计算机连结,作进一步有关财务的处理;四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考勤仪,包括微处理器1、代码转换输入器10、程序存贮器4、数据存贮器5、驱动器2、地址译码器3、时钟电路8、打印机14、蜂鸣器16、电源,其特征在于:(1)代码转换输入器10通过中断申请装置19与微处理器1连结,(2)代码转 换输入器10、时钟电路8、打印机14、蜂鸣器16的数据线分别通过输入接口9、时钟接口7、打印机接口13、蜂鸣器接口15、然后通过驱动器2、与微处理器的数据线连接,程序存贮器4和数据存贮器5的地址总线通过驱动器2与微处理器1连接,(3)地 址译码器3与程序存贮器4,数据存贮器5、时钟接口7、输入接口9、打印机接口13、蜂鸣器接口15连接,根据微处理器1提供的地址信号选择并接通相应地址的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辉毛国威朱雅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复旦电子技术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