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4256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属于建筑施工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包括:预埋单元,包括开口朝上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U型杆,以及在每一个第一U型杆封闭杆中部内侧各设置一对定位筋;两个移动单元,位于预埋单元上方,每一个移动单元的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U型杆的侧杆顶端,另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另一个第一U型杆相对应的侧杆顶端;以及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分别设置在两个移动单元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结构及操作简单、保证止水钢板垂直度、降低渗水风险、拆装便捷、节省工时、可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辅助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工程
,工人固定建筑外墙的镀锌止水钢板时,通常采用短废料钢筋的一端焊接在外墙竖向主筋上,另一端直接焊接在镀锌止水钢板的中部表面或底部,操作简单,但损伤了外墙竖向主筋和镀锌止水钢板,降低了预埋在建筑外墙内部的镀锌止水钢板的防水能力,增加了锈蚀和渗水风险。大量外墙渗水案例证明,由于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加上止水钢板的镀锌膜存在焊接损伤,在常年雨水的浸润作用下,加快了其锈蚀速度,形成了雨水渗透路径,导致建筑外墙雨水渗漏。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是本技术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及操作简单、保证止水钢板垂直度、降低渗水风险、拆装便捷、节省工时、可重复利用的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其中,包括:预埋单元,包括开口朝上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U型杆,相对应位于止水钢板两端部,止水钢板侧立于所述第一U型杆封闭杆上,以及在每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封闭杆中部内侧各设置一对定位筋;所述定位筋与所述第一U型杆的侧杆相互平行;止水钢板底部两端分别卡于相对应的一对定位筋之间,预埋单元随止水钢板进行混凝土浇筑;两个移动单元,位于所述预埋单元上方,相对应位于两对所述定位筋两侧,每一个所述移动单元的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的侧杆顶端,另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另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相对应的侧杆顶端;以及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移动单元之间,止水钢板顶部由所述微调夹持单元夹持固定。使用时,将两个第一U型杆开口朝上相对应放置,将两个移动单元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一U型杆相对应的侧顶部,将止水钢板侧立于两个第一U型杆封闭杆上,且底部两端分别卡在相对应的一对定位筋之间,顶部由微调夹持单元进行夹持固定,对止水钢板下端部进行混凝土浇筑,待预埋单元随止水钢板初凝后,松动微调夹持单元并转移两个移动单元;通过定位筋及微调夹持单元可保证止水钢板的垂直度,结构及操作简单、节省工时且无需动用机械设备,同时避免止水钢板表面被焊伤,降低了建筑外墙的渗水风险,增强了防水效果;两个移动单元既对两个第一U型杆进行连接固定,又对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进行支撑,且可实现循环利用,实用性强。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移动单元包括:第二U型杆,开口向内;两个所述移动单元中的所述第二U型杆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所述定位筋之间的距离;一对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二U型杆所在平面同一侧且与所述第二U型杆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型杆封闭杆端部与相对应的侧杆相交处固定连接;两个套筒,在每一个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套筒的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套接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U型杆的侧杆顶端。在安装移动单元时,仅需要将套筒与第一U型杆相对应侧杆的顶端配合即可,移动单元可利用其自重连接与两个第一U型杆相对应的侧杆顶部之间,拆卸时,仅需向上施力将套筒与相对应的侧杆脱离配合关系即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拆卸便捷。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微调夹持单元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在两个所述第二U型杆的开口端两端各设置一个,可以与止水钢板下端部的卡接位置相对应,进一步保证止水钢板侧立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其垂直度;所述微调夹持单元包括:两个螺母,在两个所述第二U型杆相对应的侧杆上各固定一个,所述螺母的轴线与所述第二U型杆侧杆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以及两个螺杆,分别与两个所述螺母螺纹配合。使用时,仅需转动螺杆即可实现螺杆内端与止水钢板相对应侧面之间的顶紧配合或松动,与止水钢板之间的配合仅为接触配合,保护止水钢板板面不受损伤,构造简单,造价低,便于实施,实用性强。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每一个所述微调夹持单元中的两个所述螺杆的轴线共线,使得相对应的两个螺杆在止水钢板两侧形成对顶,顶紧效果好。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预埋单元的材质设置为光圆钢筋HPB300。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第一U型杆与所述定位筋的直径相同。本技术的具体特点还有,所述第二U型杆、所述连接杆的材质设置为光圆钢筋HPB30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定位筋及微调夹持单元可保证止水钢板的垂直度,结构及操作简单、节省工时且无需动用机械设备,同时避免止水钢板表面被焊伤,降低了建筑外墙的渗水风险,增强了防水效果;两个移动单元既对两个第一U型杆进行连接固定,又对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进行支撑,且可实现循环利用,实用性强;设置两个微调夹持单元,使用时,可以与止水钢板下端部的卡接位置相对应,进一步保证止水钢板侧立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其垂直度;设置螺杆螺母配合以实现微调夹持,仅需转动螺杆即可实现螺杆内端与止水钢板相对应侧面之间的顶紧配合或松动,与止水钢板之间的配合仅为接触配合,保护止水钢板板面不受损伤,构造简单,造价低,便于实施,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第一U型杆;2、定位筋;3、第二U型杆;4、连接杆;5、套筒;6、螺母;7、螺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参见图1,本技术是: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其中,包括:预埋单元,包括开口朝上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U型杆1,相对应位于止水钢板两端部,止水钢板侧立于第一U型杆1封闭杆上,以及在每一个第一U型杆1封闭杆中部内侧各设置一对定位筋2;定位筋2与第一U型杆1的侧杆相互平行;止水钢板底部两端分别卡于相对应的一对定位筋2之间,预埋单元随止水钢板进行混凝土浇筑;优选的,预埋单元的材质设置为光圆钢筋HPB300,第一U型杆1的直径与定位筋2的直径相同,第一U型杆1的两侧杆、封闭杆之间焊接连接。两个移动单元,位于预埋单元上方,相对应位于两对定位筋2两侧,每一个移动单元的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U型杆1的侧杆顶端,另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另一个第一U型杆1相对应的侧杆顶端;以及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分别设置在两个移动单元之间,止水钢板顶部由微调夹持单元夹持固定。使用时,将两个第一U型杆1开口朝上相对应放置,将两个移动单元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一U型杆1相对应的侧顶部,将止水钢板侧立于两个第一U型杆1封闭杆上,且底部两端分别卡在相对应的一对定位筋2之间,顶部由微调夹持单元进行夹持固定,对止水钢板下端部进行混凝土浇筑,待预埋单元随止水钢板初凝后,松动微调夹持单元并转移两个移动单元;通过定位筋2及微调夹持单元可保证止水钢板的垂直度,结构及操作简单、节省工时且无需动用机械设备,同时避免止水钢板表面被焊伤,降低了建筑外墙的渗水风险,增强了防水效果;两个移动单元既对两个第一U型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预埋单元,包括开口朝上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U型杆(1),以及在每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1)封闭杆中部内侧各设置一对定位筋(2);所述定位筋(2)与所述第一U型杆(1)的侧杆相互平行;/n两个移动单元,位于所述预埋单元上方,相对应位于两对所述定位筋(2)两侧,每一个所述移动单元的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1)的侧杆顶端,另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另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1)相对应的侧杆顶端;/n以及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移动单元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埋单元,包括开口朝上且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U型杆(1),以及在每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1)封闭杆中部内侧各设置一对定位筋(2);所述定位筋(2)与所述第一U型杆(1)的侧杆相互平行;
两个移动单元,位于所述预埋单元上方,相对应位于两对所述定位筋(2)两侧,每一个所述移动单元的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1)的侧杆顶端,另一端可拆卸设置在另一个所述第一U型杆(1)相对应的侧杆顶端;
以及若干个微调夹持单元,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移动单元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止水钢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包括:
第二U型杆(3),开口向内;两个所述移动单元中的所述第二U型杆(3)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所述定位筋(2)之间的距离;
一对连接杆(4),位于所述第二U型杆(3)所在平面同一侧且与所述第二U型杆(3)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连接杆(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型杆(3)封闭杆端部与相对应的侧杆相交处固定连接;
两个套筒(5),在每一个所述连接杆(4)另一端各设置一个,所述套筒(5)的一端与相对应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焕容时晓晨史文卫李井会余冬冬郭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