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425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构件主体,所述建筑构件主体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腔插接有连杆,所述限位孔内腔一端安装有橡胶垫,所述建筑构件主体顶部和底部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底部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孔,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表面转动连接有限位螺杆,所述连杆顶部表面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建筑构件主体顶部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组限位孔,可安装多组连杆,进而能够增强两组建筑构件主体连接强度,由于限位螺杆底端可插接在卡槽中,进而能够起到对连杆限位固定作用,以便于防止连杆脱落,通过起吊机构,可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构件主体起吊,提高了搬运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构件
,具体为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
技术介绍
目前BIM为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建筑信息管理,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BIM技术的运用也更是大大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现有的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在使用时,由于连接强度不足,从而容易使得相连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分离,进而造成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不方便工作人员吊装,进而降低了搬运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在使用时,由于连接强度不足,从而容易使得相连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分离,进而造成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不方便工作人员吊装,进而降低了搬运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构件主体,所述建筑构件主体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腔插接有连杆,所述限位孔内腔一端安装有橡胶垫,所述建筑构件主体顶部和底部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底部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孔,所述第一内螺纹孔表面转动连接有限位螺杆,所述连杆顶部表面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建筑构件主体顶部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孔,所述第二内螺纹孔表面设有起吊机构,所述起吊机构包括底板、固定块、吊孔和连接螺杆,通过多组限位孔,可安装多组连杆,进而能够增强两组建筑构件主体连接强度,由于限位螺杆底端可插接在卡槽中,进而能够起到对连杆限位固定作用,以便于防止连杆脱落,通过起吊机构,可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构件主体起吊,提高了搬运效率。优选的,所述限位孔具体设有若干组,且多组限位孔呈对称式分布,从而能够使得多组限位孔可安装多组连杆,进而能够增强两组建筑构件主体连接强度。优选的,所述第一内螺纹孔底端与限位孔导通相连,从而能够使得限位螺杆底端可插接在卡槽中,进而能够起到对连杆限位固定作用,以便于防止连杆脱落。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表面设有塞板,从而能够使得塞板可防止异物进入至第一通孔中。优选的,所述建筑构件主体顶部表面另一侧设有铭牌,从而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识别建筑构件主体,进而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构件主体区分。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焊接于底板顶部表面,所述吊孔设置于固定块表面,所述连接螺杆焊接于底板底部表面,所述连接螺杆与第二内螺纹孔转动相连,从而能够通过转动连接螺杆可安装在第二内螺纹孔上,既能能够起到对连接螺杆安装作用,又能方便后期的拆卸,同时连接螺杆又能为底板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底板,可固定块提供焊接基础,进而能够使得平稳牢固,通过吊孔,又能方便工作人员安装吊绳,进而能方便建筑构件主体吊装。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建筑构件主体,可经限位孔对连杆安装固定,通过多组限位孔,可安装多组连杆,进而能够增强两组建筑构件主体连接强度,通过在限位孔内腔一端安装有橡胶垫,从而能够降低连杆对限位孔内腔一端的磨损,提高了连杆和限位孔使用安全,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一内螺纹孔,可为限位螺杆提供安装基础,进而能够使得限位螺杆灵活的转动,通过在连杆顶部表面一侧开设有卡槽,并且第一内螺纹孔底端与限位孔导通相连,从而能够使得限位螺杆底端可插接在卡槽中,进而能够起到对连杆限位固定作用,以便于防止连杆脱落。(2)本技术通过塞板,可防止异物进入至第一通孔中,并且铭牌,可方便工作人员识别建筑构件主体,进而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构件主体区分,通过第二内螺纹孔,可对起吊机构安装,通过转动起吊机构上的连接螺杆,可安装在第二内螺纹孔上,既能能够起到对连接螺杆安装作用,又能方便后期的拆卸,同时连接螺杆又能为底板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底板,可固定块提供焊接基础,进而能够使得平稳牢固,通过吊孔,又能方便工作人员安装吊绳,进而能方便建筑构件主体吊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连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起吊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建筑构件主体;2、限位孔;3、连杆;4、橡胶垫;5、第一通孔;6、第一内螺纹孔;7、限位螺杆;8、卡槽;9、塞板;10、铭牌;11、起吊机构;12、底板;13、固定块;14、吊孔;15、连接螺杆;16、第二内螺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构件主体1,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2,所述限位孔2内腔插接有连杆3,所述限位孔2内腔一端安装有橡胶垫4,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和底部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底部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孔6,所述第一内螺纹孔6表面转动连接有限位螺杆7,所述连杆3顶部表面一侧开设有卡槽8,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孔16,所述第二内螺纹孔16表面设有起吊机构11,所述起吊机构11包括底板12、固定块13、吊孔14和连接螺杆15,通过多组限位孔2,可安装多组连杆3,进而能够增强两组建筑构件主体1连接强度,由于限位螺杆7底端可插接在卡槽8中,进而能够起到对连杆3限位固定作用,以便于防止连杆3脱落,通过起吊机构11,可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构件主体1起吊,提高了搬运效率。所述限位孔2具体设有若干组,且多组限位孔2呈对称式分布,从而能够使得多组限位孔2可安装多组连杆3,进而能够增强两组建筑构件主体1连接强度。所述第一内螺纹孔6底端与限位孔2导通相连,从而能够使得限位螺杆7底端可插接在卡槽8中,进而能够起到对连杆3限位固定作用,以便于防止连杆3脱落。所述第一通孔5表面设有塞板9,从而能够使得塞板9可防止异物进入至第一通孔5中。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表面另一侧设有铭牌10,从而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识别建筑构件主体1,进而方便工作人员对建筑构件主体1区分。所述固定块13焊接于底板12顶部表面,所述吊孔14设置于固定块13表面,所述连接螺杆15焊接于底板12底部表面,所述连接螺杆15与第二内螺纹孔16转动相连,从而能够通过转动连接螺杆15可安装在第二内螺纹孔16上,既能能够起到对连接螺杆15安装作用,又能方便后期的拆卸,同时连接螺杆15又能为底板12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底板12,可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构件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2),所述限位孔(2)内腔插接有连杆(3),所述限位孔(2)内腔一端安装有橡胶垫(4),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和底部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底部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孔(6),所述第一内螺纹孔(6)表面转动连接有限位螺杆(7),所述连杆(3)顶部表面一侧开设有卡槽(8),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孔(16),所述第二内螺纹孔(16)表面设有起吊机构(11),所述起吊机构(11)包括底板(12)、固定块(13)、吊孔(14)和连接螺杆(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构件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2),所述限位孔(2)内腔插接有连杆(3),所述限位孔(2)内腔一端安装有橡胶垫(4),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和底部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底部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孔(6),所述第一内螺纹孔(6)表面转动连接有限位螺杆(7),所述连杆(3)顶部表面一侧开设有卡槽(8),所述建筑构件主体(1)顶部表面四角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孔(16),所述第二内螺纹孔(16)表面设有起吊机构(11),所述起吊机构(11)包括底板(12)、固定块(13)、吊孔(14)和连接螺杆(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2)具体设有若干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福江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深海比目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