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及应用其的对重安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392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及应用其的对重安装结构,所述底托式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对重块组、对重反绳轮、对重压铁、对重导靴和油盅;所述对重架的下方设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上方排列设置有若干个对重块空腔;所述对重块空腔内设置有所述对重块组;所述对重压铁可拆卸的滑动设置于所述对重架,用于所述对重块组进行压紧;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对重架上梁的要求,降低了成本,可以有效并充分的利用所述对重架内部的对重块安装空间,同时方便所述对重块组的安装和拆卸,还可以有效的防止所述对重安装结构中曳引钢丝绳与钢丝轮之间脱槽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及应用其的对重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梯对重装置的
,特别是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及应用其的对重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平衡轿厢自身的重量和部分电梯负载重量,同时减少曳引电机的功率和曳引轮或蜗轮上的力矩。对重装置位于井道内,通过曳引钢丝绳经导向轮和曳引轮以连接轿厢,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对重装置通过对重导靴在对重导轨上滑行,起平衡作用。传统的电梯对重架由左右两条立柱和上下梁组成,对重反绳轮安装在对重架上梁处,上梁需要有承重和规格的要求,成本相对较高;在安装对重块时,对重反绳轮对安装操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导致对重块难以安装;当井道顶层高度较小时候,为满足对重装置运行行程要求,该对重结构只能缩小两条立柱的长度,并减少对重块数量,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对重装置的总重量无法满足电梯平衡要求。且传统电梯为节省井道平面空间,通常井道平面设计导向轮与对重反绳轮呈垂直布置,曳引钢丝绳需要扭曲安装,即便使用通常的挡绳结构,曳引钢丝绳脱槽情况还是频繁发生,为解决上述情况,有必要对现有对重装置结构进行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对重块组、对重反绳轮、对重压铁、对重导靴和油盅;所述对重架的下方设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上方排列设置有若干个对重块空腔;所述对重块空腔内设置有所述对重块组;所述对重压铁可拆卸的滑动设置于所述对重架,用于所述对重块组进行压紧;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架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对重块组、对重反绳轮、对重压铁、对重导靴和油盅;所述对重架的下方设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上方排列设置有若干个对重块空腔;所述对重块空腔内设置有所述对重块组;所述对重压铁可拆卸的滑动设置于所述对重架,用于所述对重块组进行压紧;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块组包括层层叠放的对重块;所述对重块为矩形状,所述对重块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凸起块,所述对重块的前后两侧设置有第二凸起块;所述对重块组的每一层均由两个所述对重块并排设置,并排设置的两个所述对重块的第一凸起块之间形成绕线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对重反绳轮排列设置在所述对重块空腔的下方,且所述对重反绳轮沿所述对重块空腔排列的方向相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还包括有上梁、边立柱和中立柱;所述边立柱的设置于所述承重梁的左右两端,且所述边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梁和所述上梁连接;所述中立柱排列设置于所述边立柱之间,且所述中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重梁和所述上梁连接,相邻两根所述中立柱之间和所述中立柱与所述边立柱之间均形成所述对重块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上梁之间设有上固定板,两根所述边立柱之间设有侧固定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的中立柱和所述边立柱均设有所述对重压铁,所述对重压铁包括两片锁紧片、锁紧螺栓和螺母;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铭其李显斌
申请(专利权)人: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