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2530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分体式变焦镜头,其包括: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以及变焦镜片,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相应的基于分体式变焦镜头的摄像模组,以及分体式变焦镜头及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保证小尺寸的前提下实现具备变焦能力的光学镜头或摄像模组;可以帮助缩小开孔屏的开孔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技术和摄影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水准的提高,市场对于手机摄像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往往期待手机摄像模组具有变焦能力。然而,市场对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终端设备的尺寸要求也极其严苛,尤其是对于手机前置摄像模组(即前摄)来说,其径向尺寸(指垂直于摄像模组光轴的方向)和轴向尺寸(指摄像模组光轴的方向,即手机厚度方向)均受到严格限制,往往难以容纳带有音圈马达的摄像模组。所以,一般仅采用一颗定焦摄像模组作为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而定焦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难以实现焦距调节,导致其拍摄效果存在缺憾。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手机屏占比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打孔屏也成为一种手机屏幕设计趋势。“打孔屏”即通过取消屏幕中部分影响镜头接收光线的结构,形成一可以透过可见光的孔,在该孔对应的位置设置一摄像模组,从而实现手机前置拍摄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屏占比。但目前的摄像模组的头部尺寸均在3mm以上,摄像模组的头部放入孔中会使得屏幕开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以及/n变焦镜片,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n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其中,每个所述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以及
变焦镜片,所述变焦镜片设置于两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共同构成可成像的光学系统;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主动校准所确定,其中所述主动校准是基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实际成像结果,对至少一个所述的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镜头部件包括第一镜头部件和第二镜头部件;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件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镜片位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和所述第二镜头部件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所述变焦镜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镜共同构成可成像的所述光学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由所述主动校准的结果所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和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并且
所述变焦镜片的所述驱动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胶材,所述第二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变焦镜片,使得所述变焦镜片与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具有不为零的夹角;并且所述第二镜头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变焦镜片的中轴线也具有不为零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一表面和位于像侧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一光学区,所述第一表面还具有围绕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周围的第一结构区,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光学区和所述第一结构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周侧具有遮光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区的表面附着遮光材料层。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还包括第一镜筒,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透光部,与所述变焦镜片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位于物侧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央区域向物侧凸起形成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伸入所述驱动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透光部的底面所构成的凹槽中,并且所述第二凸出部的顶面形成用于成像的第二光学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变焦镜片相邻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第二结构区;其中所述第二结构区包括第一分段、位于所述第一分段内侧的第二分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段,所述第二分段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分段,并且所述第二分段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凸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镜头部件的底面之间布置第一胶材,所述第一胶材在固化后支撑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件与所述变焦镜片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面形成一凹槽,所述变焦镜片安装于所述凹槽。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片包括可变焦的透光部和位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驱动部,其中所述透光部包括位于物侧的第一透光元件和位于像侧的第二透光元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透光元件之间的形变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具有至少两个引脚,所述第二镜筒的外侧面或内侧面具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内形成导线,所述至少两个引脚通过所述导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


2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组件;以及
权利要求1-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分体式变焦镜头,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组件包括:
滤光组件,其包括滤光片支架和安装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滤光片;以及
线路板组件,其包括线路板,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以及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且位于所述感光芯片外侧的电子元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支架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线路板的表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模塑基座,所述模组基座包裹所述电子元件,所述滤光片支架包括镜座部和自所述镜座部延伸而形成的悬臂梁,所述滤光片贴附于所述悬臂梁,所述镜座部的底面安装于所述模塑基座的顶面,并且所述分体式变焦镜头安装于所述镜座部的顶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塑基座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并接触所述感光芯片。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组件包括:
滤光片;以及
线路板组件,其包括线路板,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线路板表面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王启逄锦超裴海鹏袁栋立梅哲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