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2187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该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U形主体,U形主体内部中空,U形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U形主体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螺栓匹配的第一螺孔;U形衬底,U形衬底设置在U形主体底部,U形衬底的外边缘等间隔设置多个连接环;缓冲圆筒,缓冲圆筒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与U形主体的圆弧段内壁连接;多个固定绳,固定绳的数量与连接环的数量一致,各固定绳分别对应一个连接环,固定绳的一端绕设在与其对应的连接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本低廉,便于对留置针的方位进行固定,进而进行保护,保证患者的身体安全,为日常医疗工作提供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医护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病患身体上安设留置针,以便在必要时进行医护处理;但传统的留置针通常暴露在患者体表,或仅仅利用纱布进行遮盖,传统的留置针保护手段较为简单,安全性较低,无法保护留置针,无法避免其受外力碰撞,当患者行走时,容易发生碰撞,从而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急需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成本低廉,便于对留置针的方位进行固定,进而进行保护,保证患者的身体安全,为日常医疗工作提供便利。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公开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所述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U形主体,所述U形主体内部中空,所述U形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所述U形主体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匹配的第一螺孔;U形衬底,所述U形衬底设置在所述U形主体底部,所述U形衬底的外边缘等间隔设置多个连接环;缓冲圆筒,所述缓冲圆筒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与所述U形主体的圆弧段内壁连接;所述缓冲圆筒包括:缓冲外圆筒;设置在所述缓冲外圆筒内部的缓冲内圆筒;多个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的数量与所述连接环的数量一致,各所述固定绳分别对应一个所述连接环,所述固定绳的一端绕设在与其对应的所述连接环上;其中,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外壁与所述U形主体的内壁平行,所述波浪缓冲片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外壁垂直;所述缓冲圆筒的底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U形衬底的水平高度;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内壁通过多个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外壁连接;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与所述U形主体的圆弧段内壁连接;所述U形主体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孔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U形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孔分离,当所述U形主体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孔配接,所述U形主体呈圆环形;当所述U形主体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U形衬底呈圆环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U形主体为U形气囊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U形衬底为U形伸缩板件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缓冲圆筒包括:缓冲外圆筒;设置在所述缓冲外圆筒内部的缓冲内圆筒;其中,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内壁通过多个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外壁连接;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与所述U形主体的圆弧段内壁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缓冲连接件为弹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内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中段,且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内壁的连接点以所述缓冲外圆筒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排布。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内圆筒的外壁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缓冲内圆筒的中段,且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内圆筒的外壁的连接点以所述缓冲内圆筒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排布。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内壁的连接点在水平面上等间隔排布。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内圆筒的外壁的连接点在水平面上等间隔排布。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外圆筒的内壁的连接点以及各所述缓冲连接件与所述缓冲内圆筒的外壁的连接点在水平面上等间隔交替排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便于对留置针的方位进行固定,进而进行保护,保证患者的身体安全,为日常医疗工作提供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U形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留置针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U形主体处于第二状态时,留置针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U形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留置针固定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U形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留置针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U形主体处于第二状态时,留置针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U形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留置针固定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缓冲圆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U形主体;10、第一螺栓;11、第一螺孔;2、U形衬底;20、连接环;3、缓冲圆筒;30、波浪缓冲片;31、缓冲外圆筒;32、缓冲内圆筒;33、缓冲连接件;4、固定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至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该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U形主体1,U形主体1内部中空,U形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10,U形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螺栓10匹配的第一螺孔11;U形衬底2,U形衬底2设置在U形主体1底部,U形衬底2的外边缘等间隔设置多个连接环20;缓冲圆筒3,缓冲圆筒3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30与U形主体1的圆弧段内壁连接;多个固定绳4,固定绳4的数量与连接环20的数量一致,各固定绳4分别对应一个连接环20,固定绳4的一端绕设在与其对应的连接环20上;其中,缓冲圆筒3的外壁与U形主体1的内壁平行,波浪缓冲片30与缓冲圆筒3的外壁垂直;缓冲圆筒3的底端的水平高度高于U形衬底2的水平高度;U形主体1被配置成通过第一螺栓10与第一螺孔1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U形主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螺栓10与第一螺孔11分离,当U形主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螺栓10与第一螺孔11配接,U形主体1呈圆环形;当U形主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U形衬底2呈圆环形。本技术实施例中,U形主体1作为本技术的主体结构,当需要对患者身上的留置针进行固定保护时,此时U形主体1处于第一状态,将留置针置于缓冲圆筒3的内部,进而将U形主体1的第一螺栓10与第一螺孔11配接,进而处于第二状态,形成圆环形,此时,留置针受缓冲圆筒3的保护,避免留置针被外力碰撞,而缓冲圆筒3则受U形主体1保护,通过保护缓冲圆筒3来进一步保护留置针,从而进一步避免留置针被外力碰撞;而U形衬底2设置在U形主体1底部,其形状随着U形主体1的状态变化而变化,位于U形主体1底部,避免U形主体1发生滑动,故而U形衬底2的底部设置有防滑条纹;当将缓冲圆筒3的放置方位定位好,再将U形主体1的状态置于第二状态后,则利用多个固定绳4将U形衬底2与留置针的安装区域紧密贴合,并进行固定,从而使得U形主体1、缓冲圆筒3稳定位于留置针周围,并对留置针进行保护。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nU形主体(1),所述U形主体(1)内部中空,所述U形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10),所述U形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10)匹配的第一螺孔(11);/nU形衬底(2),所述U形衬底(2)设置在所述U形主体(1)底部,所述U形衬底(2)的外边缘等间隔设置多个连接环(20);/n缓冲圆筒(3),所述缓冲圆筒(3)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30)与所述U形主体(1)的圆弧段内壁连接;/n所述缓冲圆筒(3)包括:/n缓冲外圆筒(31);/n设置在所述缓冲外圆筒(31)内部的缓冲内圆筒(32);多个固定绳(4),所述固定绳(4)的数量与所述连接环(20)的数量一致,各所述固定绳(4)分别对应一个所述连接环(20),所述固定绳(4)的一端绕设在与其对应的所述连接环(20)上;/n其中,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与所述U形主体(1)的内壁平行,所述波浪缓冲片(30)与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垂直;/n所述缓冲圆筒(3)的底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U形衬底(2)的水平高度;/n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内壁通过多个缓冲连接件(33)与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连接;/n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30)与所述U形主体(1)的圆弧段内壁连接;/n所述U形主体(1)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螺栓(10)与所述第一螺孔(1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U形主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栓(10)与所述第一螺孔(11)分离,当所述U形主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栓(10)与所述第一螺孔(11)配接,所述U形主体(1)呈圆环形;/n当所述U形主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U形衬底(2)呈圆环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针固定装置包括:
U形主体(1),所述U形主体(1)内部中空,所述U形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栓(10),所述U形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10)匹配的第一螺孔(11);
U形衬底(2),所述U形衬底(2)设置在所述U形主体(1)底部,所述U形衬底(2)的外边缘等间隔设置多个连接环(20);
缓冲圆筒(3),所述缓冲圆筒(3)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30)与所述U形主体(1)的圆弧段内壁连接;
所述缓冲圆筒(3)包括:
缓冲外圆筒(31);
设置在所述缓冲外圆筒(31)内部的缓冲内圆筒(32);多个固定绳(4),所述固定绳(4)的数量与所述连接环(20)的数量一致,各所述固定绳(4)分别对应一个所述连接环(20),所述固定绳(4)的一端绕设在与其对应的所述连接环(20)上;
其中,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与所述U形主体(1)的内壁平行,所述波浪缓冲片(30)与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垂直;
所述缓冲圆筒(3)的底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U形衬底(2)的水平高度;
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内壁通过多个缓冲连接件(33)与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连接;
所述缓冲外圆筒(31)的外壁通过多个波浪缓冲片(30)与所述U形主体(1)的圆弧段内壁连接;
所述U形主体(1)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螺栓(10)与所述第一螺孔(1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当所述U形主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栓(10)与所述第一螺孔(11)分离,当所述U形主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螺栓(10)与所述第一螺孔(11)配接,所述U形主体(1)呈圆环形;
当所述U形主体(1)处于第二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媚严春杨邹金金
申请(专利权)人:宜都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