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超专利>正文

一种全桥型容差电荷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1032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桥型的容差电荷泵,负载和容差电荷泵之间由二极管全桥电路连接,二极管一的正端连接到输入电源的负端,负端连接到负载电路的正端;二极管三的负端连接到输入电源的负端,正端连接到负载电路的负端;二极管二的正端连接到容差电荷泵的开关桥的下端,负端连接到负载电路的正端;二极管四的负端连接到容差电荷泵的开关桥的下端,正端连接到负载电路(RL)的负端。可以在容差电荷泵的C2、C3并联充电和C2、C3串联放电期间均提供电流给负载。输出电压是电容C2、C3并联充电电压的一半,输出电流等于并联时的充电电流,更适合做恒流电源。全桥容差电荷泵使控制开关的数量由5个减少到3个,更容易实现,控制更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桥型容差电荷泵
本技术属于电能变换领域,具体实现DC-DC降压功能。
技术介绍
在专利容差电荷泵(ZL201310379544.9),中提出了一种DC-DC降压型容差电荷泵,可以实现高压差的DC-DC降压功能,其优点是降压倍数与电容数量无关。该电荷泵不足的地方是只能有半周期输出,即输出占空比最高只能到50%,原因如下(引述自容差电荷泵的第2页的最后一段)。“输入电源Ui给电容C1、C2//C3串联充电,且充电路径经过负载电阻RL;输入电源Ui给电容C1、C2、C3串联充电,且充电路径不经过负载电阻RL。这样在负载上就会有可持续的一定的电压、电流产生。当充电电流不经过负载电阻RL时,负载电阻由滤波电容CL提供电流。”即在滤波电容CL给负载RL供电期间,电源的这一部分充电电流并未提供给负载,所以,输出占空比最高只能到50%。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桥型容差电荷泵电路结构,二极管全桥电路连接在容差电荷泵和负载之间,二极管一(D1)的正端连接到输入电源(Ui)的负端(-),二极管一(D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桥型容差电荷泵,其特征是/n输入电源(Ui)的负端连接到二极管一(D1)的正端、二极管三(D3)的负端,/n二极管一(D1)的负端连接到负载电容(CL)的一端、负载电阻(RL)的正端、二极管二(D2)的负端,二极管三(D3)的正端连接到负载电容(CL)的另一端、负载电阻(RL)的负端、二极管四(D4)的正端,二极管二(D2)的正端、二极管四(D4)的负端连接到节点F(F);/n节点F(F)连接到开关三(S3)的另一端、电容三(C3)的另一端,/n开关三(S3)的一端连接到开关二(S2)的一端、电容二(C2)的另一端,电容三(C3)的一端连接到开关二(S2)的另一端、开关一(S1)的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桥型容差电荷泵,其特征是
输入电源(Ui)的负端连接到二极管一(D1)的正端、二极管三(D3)的负端,
二极管一(D1)的负端连接到负载电容(CL)的一端、负载电阻(RL)的正端、二极管二(D2)的负端,二极管三(D3)的正端连接到负载电容(CL)的另一端、负载电阻(RL)的负端、二极管四(D4)的正端,二极管二(D2)的正端、二极管四(D4)的负端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林
申请(专利权)人:燕超燕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