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23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该行星齿轮减速箱具有一个输入轴和三个输出轴,输入轴与电机相连,由电机驱动输入轴转动,随后由输入轴同时带动三个输出轴转动,具体的,在该行星齿轮减速箱中设置有蜗轮蜗杆结构、行星齿轮组结构和伞齿轮结构,输入轴为蜗杆,在行星齿轮组的行星臂上套设蜗轮,由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进而带动行星臂转动,在行星臂内部设置有内齿圈,在内齿圈中设置有太阳轮和行星轮,太阳轮设置在内齿圈的中心,行星轮环绕太阳轮设置且同时与内齿圈和太阳轮啮合,第一输出轴插接在太阳轮上,在行星臂上还设置伞齿轮,在第二和第三输出轴上套设有伞齿轮,通过伞齿轮的啮合关系,带动第二和第三输出轴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
本技术涉及减速机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专利申请号为CN200820167685.9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带行星齿轮减速箱的电机,它包括电机本体和行星齿轮减速箱,行星齿轮减速箱包括作为箱体使用的内齿圈和分别配合在内齿圈前端与后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输出轴与前端盖之间旋转支承,输出轴一端位于内齿圈内并形成为行星架,输出轴另一端延伸至前端盖之外,若干个行星齿轮轴一端与行星架固定,所述行星齿轮轴与行星齿轮之间设有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外圈与行星齿轮固定,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圈与行星齿轮轴固定且内圈的两端高于行星齿轮的两个端面,所述行星齿轮轴的另一端与固定板固定,固定板的直径小于内齿圈的最小内径,固定板与后端盖的内端面之间相间隔,滚动轴承内圈的一个端面与固定板相接触。上述专利中所公开的电机的行星齿轮减速箱,它完全依靠行星齿轮组的啮合关系来进行传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转速较快,这使得在减速的过程中,行星齿轮组中的太阳轮和行星轮会发生较为剧烈的碰撞,产生较大的噪音,且行星齿轮组中的太阳轮与行星轮之间的大小具有较大差异,这会导致两者在传动过程中发生颤动,使得传动不平稳,另外,上述专利中的行星齿轮减速箱,只能实现单轴输出,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噪音低、传动平稳且能实现多轴输出的行星齿轮减速箱。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包括内部相互连通的动力输入箱体、第一输出箱体和第二输出箱体,所述动力输入箱体上插接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其中一端的端部连接在外部驱动机构上,由外部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所述输入轴为蜗杆,在所述蜗杆中段形成有斜齿,所述蜗杆中段位于所述动力输入箱体中,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上插接有第一输出轴,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中设置有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行星臂,所述第一输出轴插接在行星臂中,在所述行星臂外壁上套设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外圈也形成有斜齿,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啮合,由所述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行星臂转动;在所述行星臂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位于所述蜗轮的下方,在所述第二输出箱体中插接有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与第二伞齿轮啮合。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在所述第三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三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与第三伞齿轮啮合。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行星臂内壁上固定着内齿圈,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套设着太阳轮,所述太阳轮与所述内齿圈同心设置,在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内齿圈之间设置有多个行星轮,所述行星轮同时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当行星臂转动时,能带动内齿圈转动,进而带动太阳轮转动,再由太阳轮带动第一输出轴转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在所述第二输出箱体的内部通过联轴器相连。作为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一圈散热鳍片。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输入轴为蜗杆,利用蜗轮蜗杆结构进行一级减速,蜗杆传动相当于螺旋传动,为多齿啮合传动,故传动平稳、噪音很小,可以降低整个减速箱的噪音和颤动,此外,本技术中的齿轮减速箱具有三个输出轴,第一输出轴通过行星齿轮减速箱减速后输出,第二和第三输出轴通过相互啮合的伞齿轮减速后输出,即利用一根输入轴同时带动三根输出轴输出,提高了效率且适用面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星齿轮减速箱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角度的行星齿轮减速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星齿轮减速箱的第一输出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4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包括内部相互连通的动力输入箱体1、第一输出箱体2和第二输出箱体3,该动力输入箱体1上插接有输入轴4,该输入轴4与外部的驱动机构如电机相连,由电机驱动该输入轴4高速转动。输入轴4为一蜗杆,蜗杆(输入轴)的中段整个位于动力输入箱体1的内部,在蜗杆的中段设置有螺旋状的斜齿41,在第一输出箱体2中插接有第一输出轴5,在第一输出轴5上通过轴承套设有行星臂6,该行星臂6的外壁上套设有蜗轮7,蜗轮7的外圈形成有一圈外齿,该蜗轮7与前述的蜗杆啮合,当蜗杆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时,可以带动蜗轮7转动,蜗轮7的齿数要远多于蜗杆,故蜗杆转动多圈后才能带动蜗轮7转动一圈,由此实现了一级减速,蜗轮蜗杆传动相当于螺旋传动,为多齿啮合传动,故传动平稳、噪音很小,可以降低整个减速箱的噪音和颤动。当蜗轮7转动时,能带动行星臂6同速转动,在行星臂6的底部还套设有第一伞齿轮8,当行星臂6转动时,能带动第一伞齿轮8转动,第一伞齿轮8位于第二输出箱体3中,在第二输出箱体3的两侧还插接有第二输出轴9和第三输出轴10,第二输出轴9和第三输出轴10在第二输出箱体3中通过联轴器11相连,由于有这种联轴器11的结构,使得第二输出轴9和第三输出轴10之间可以相互联动。即可以在第二输出轴9和第三输出轴10至少一根上套设与第一伞齿轮8啮合的伞齿轮来实现联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第二输出轴9上套设第二伞齿轮12,在第三输出轴10上套设第三伞齿轮13,第一伞齿轮8同时与第二伞齿轮12和第三伞齿轮13啮合,当第一伞齿轮8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齿轮12和第三伞齿轮13转动,通过设置第一伞齿轮8与第二伞齿轮12、第三伞齿轮13的齿数比,可以实现二级减速,并由第二伞齿轮12带动第二输出轴9转动,由第三伞齿轮13带动第三输出轴10转动。行星臂6是一个内部中空的回转体,在行星臂6的内壁上固定着内齿圈14,当行星臂6转动时,能带动内齿圈14跟随其转动,在环形内齿圈14的中央设置有太阳轮15,太阳轮15的直径要小于内齿圈14的内径,因而在太阳轮15和内齿圈14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隙,在环形间隙中设置有若干行星轮16,行星轮16环绕着太阳轮15设置,且行星轮16同时与太阳轮15和内齿圈14啮合。当内齿圈14转动时,可以带动行星轮16转动,随后由行星轮16再带动太阳轮15转动,第一输出轴5固定在太阳轮15的中心,当太阳轮15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5转动向外输出。另外,由于在减速箱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热量,为了扩大散热面积,在第一输出箱体2的顶面上设置有一圈散热鳍片1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相互连通的动力输入箱体、第一输出箱体和第二输出箱体,所述动力输入箱体上插接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其中一端的端部连接在外部驱动机构上,由外部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所述输入轴为蜗杆,在所述蜗杆中段形成有斜齿,所述蜗杆中段位于所述动力输入箱体中,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上插接有第一输出轴,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中设置有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行星臂,所述第一输出轴插接在行星臂中,在所述行星臂外壁上套设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外圈也形成有斜齿,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啮合,由所述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行星臂转动;/n在所述行星臂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位于所述蜗轮的下方,在所述第二输出箱体中插接有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与第二伞齿轮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齿轮减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相互连通的动力输入箱体、第一输出箱体和第二输出箱体,所述动力输入箱体上插接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其中一端的端部连接在外部驱动机构上,由外部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所述输入轴为蜗杆,在所述蜗杆中段形成有斜齿,所述蜗杆中段位于所述动力输入箱体中,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上插接有第一输出轴,在所述第一输出箱体中设置有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行星臂,所述第一输出轴插接在行星臂中,在所述行星臂外壁上套设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外圈也形成有斜齿,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啮合,由所述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行星臂转动;
在所述行星臂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位于所述蜗轮的下方,在所述第二输出箱体中插接有第二输出轴和第三输出轴,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一伞齿轮与第二伞齿轮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劲马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