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93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包括墙体和减震隔声垫主体,所述减震隔声垫主体包括底垫、第一侧垫和第二侧垫,所述第一侧垫与第二侧垫的一侧靠近下方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侧垫远离凹槽的一侧设置在墙体的内壁一侧下方,所述第二侧垫远离凹槽的一侧设置在墙体的内壁另一侧下方,所述底垫并排设置在墙体的内部下底面,边缘的所述底垫的一侧插入第二侧垫上的凹槽内部,底垫的端部插入第一侧垫上的凹槽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侧垫和底垫,以及在侧垫上开设了凹槽,在铺设时,边缘的底垫的侧边以及所有底垫的端部均置于凹槽内部,所以整个减震隔声垫主体在铺设时不会与墙体之间产生空腔或者是气泡,铺设平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
本技术涉及减震隔声垫
,具体为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
技术介绍
A23-A浮筑减震隔声垫在铺设是一般如图4所示,将减震隔声垫主体21’铺设在墙体1的内部底面,减震隔声垫主体21’的端部22’要高于底面,并且减震隔声垫主体21’的多余部23’也要高度底面,这样的话端部22’会弯曲并且与墙体1产生第一空腔26’,而多余部23’会弯曲并且会与墙体1产生第二空腔25’,从而导致铺设不平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旨在改善现有的减震隔声垫在铺设时会与墙体产生空腔,而导致的铺设不平整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A-A浮筑减震隔声垫,包括墙体和减震隔声垫主体,所述减震隔声垫主体包括底垫、第一侧垫和第二侧垫,所述第一侧垫与第二侧垫的一侧靠近下方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侧垫远离凹槽的一侧设置在墙体的内壁一侧下方,所述第二侧垫远离凹槽的一侧设置在墙体的内壁另一侧下方,所述底垫并排设置在墙体的内部下底面,边缘的所述底垫的一侧插入第二侧垫上的凹槽内部,底垫的端部插入第一侧垫上的凹槽的内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垫与底垫之间形成第三交直角接点。进一步的,所述底垫与第二侧垫之间形成第二直角交接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垫与第二侧垫之间形成第一直角交接点。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高度等于底垫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底垫包括第一外层、中层和第二外层,中层位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中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置了侧垫和底垫,以及在侧垫上开设了凹槽,在铺设时,边缘的底垫的侧边以及所有底垫的端部均置于凹槽内部,所以整个减震隔声垫主体在铺设时不会与墙体之间产生空腔或者是气泡,铺设平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底垫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侧垫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墙体;2、减震隔声垫主体;21、底垫;211、第一外层;212、中层;213、第二外层;22、第一侧垫;23、第二侧垫;24、第一直角交接点;25、第二直角交接点;26、第三交直角接点;3、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和图3所示,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包括墙体1和减震隔声垫主体2,减震隔声垫主体2包括底垫21、第一侧垫22和第二侧垫23,减震隔声垫主体2为现有技术中的楼板隔声减震垫,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的一侧靠近下方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3,凹槽3可容纳底垫21,第一侧垫22远离凹槽3的一侧设置在墙体1的内壁一侧下方,第二侧垫23远离凹槽3的一侧设置在墙体1的内壁另一侧下方,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之间形成第一直角交接点24,第一直角交接点24为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贴合在墙体1上形成的,避免产生空腔结构;参照图1和图2所示,底垫21包括第一外层211、中层212和第二外层213,第一外层211、中层212和第二外层213均为现有技术,中层212位于第一外层211和第二外层213中部底垫21并排设置在墙体1的内部下底面,边缘的底垫21的一侧插入第二侧垫23上的凹槽3内部,凹槽3的高度等于底垫21的厚度,凹槽3的高度等于底垫21时,底垫21可刚好卡在凹槽3的内部;参照图1所示,底垫21与第二侧垫23之间形成第二直角交接点25,第二直角交接点25可避免第二侧垫23与地面产生空腔,底垫21的端部插入第一侧垫22上的凹槽3的内部,第一侧垫22与底垫21之间形成第三交直角接点26,第三交直角接点26可避免第一侧垫22与地面产生空腔;这里的第一直角交接点24、第二直角交接点25和第三交直角接点26仅仅为图中所示状态,在具体的施工铺设中,第一直角交接点24、第二直角交接点25和第三交直角接点26均为相同的交点,并且共四个交点(图中只画出了三个交接点),这四个交接点的性质相同,均是为了避免侧垫与底垫21和墙体1产生空腔。工作原理:在铺设本装置时,将相邻的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首先铺设在如图1所示的墙体1上,然后再将底垫21按照如图1所示的状态铺设在墙体1的底面,再将另外两个相邻的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铺设起来,进而使得本减震隔声垫主体2在铺设时不会与墙体1之间产生空腔或者是气泡。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包括墙体(1)和减震隔声垫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隔声垫主体(2)包括底垫(21)、第一侧垫(22)和第二侧垫(23),所述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的一侧靠近下方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3),所述第一侧垫(22)远离凹槽(3)的一侧设置在墙体(1)的内壁一侧下方,所述第二侧垫(23)远离凹槽(3)的一侧设置在墙体(1)的内壁另一侧下方,所述底垫(21)并排设置在墙体(1)的内部下底面,边缘的所述底垫(21)的一侧插入第二侧垫(23)上的凹槽(3)内部,底垫(21)的端部插入第一侧垫(22)上的凹槽(3)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包括墙体(1)和减震隔声垫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隔声垫主体(2)包括底垫(21)、第一侧垫(22)和第二侧垫(23),所述第一侧垫(22)与第二侧垫(23)的一侧靠近下方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3),所述第一侧垫(22)远离凹槽(3)的一侧设置在墙体(1)的内壁一侧下方,所述第二侧垫(23)远离凹槽(3)的一侧设置在墙体(1)的内壁另一侧下方,所述底垫(21)并排设置在墙体(1)的内部下底面,边缘的所述底垫(21)的一侧插入第二侧垫(23)上的凹槽(3)内部,底垫(21)的端部插入第一侧垫(22)上的凹槽(3)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筑减震隔声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垫(22)与底垫(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植惠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三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