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塑盒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866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塑盒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内设凹模,其中下模内设置有包裹凹模的介质冷却腔,所述介质冷却腔顶部设置有一圈冷却水管,其中冷却水管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出液孔,所述介质冷却腔中间处径向设置有多组支撑板,其中多组支撑板之间构有位于介质冷却腔中间处的连通区域,所述下模内还设置有真空管道,其中真空管道上设置有穿过介质冷却腔并与凹模内部连通的抽气管,且位于介质冷却腔内的抽气管管身上向内凹陷有缩口部,所述上模包括与凹模相适配的箱体,其中箱体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扣在下模顶端面上的压板,且箱体内设置有格板,所述格板与箱体内侧壁及内底壁之间构有气体冷却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塑盒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塑盒模具。
技术介绍
吸塑包装盒的原材料主要有:PVC、PS、PP、PET、PETG及植绒、抗静电、导电等材料,常用的一种包装用吸塑工艺生产出塑料制品,并用相应的设备对产品进行封装的总称。将吸塑包装盒片材经过高温加热后经过真空吸气、冷却成型为塑料盒状。吸塑是模具成形中传统的加工工艺,由于吸塑加工,通常是加工较薄塑料件,由于加工产品的厚度薄,因此加工成形后容易造成零件变形,变形量更大,造成产品质量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吸塑盒模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吸塑盒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内设凹模,其中下模内设置有包裹凹模的介质冷却腔,所述介质冷却腔内顶部环绕设置有一圈冷却水管,其中冷却水管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出液孔,且冷却水管通过管道与下模外侧的冷却水槽连接,所述介质冷却腔中间处径向设置有多组用于支撑介质冷却腔的V型支撑板,其中多组支撑板之间构有位于介质冷却腔中间处的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处设置有贯穿下模的出水管,所述下模内还设置有位于介质冷却腔外侧的真空管道,其中真空管道上设置有穿过介质冷却腔并与凹模内部连通的抽气管,所述抽气管位于相邻两组支撑板之间,其中位于介质冷却腔内的抽气管管身上向内凹陷有缩口部,所述上模包括与凹模相适配的箱体,其中箱体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扣在下模顶端面上的压板,且箱体内设置有格板,所述格板与箱体内侧壁及内底壁之间构有气体冷却腔,其中气体冷却腔内均匀设置有支撑座,且箱体内还设置有与气体冷却腔连通的进风管。优选地,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将箱体内开口及格板内开口撑开的支撑杆。优选地,所述真空管道通过管道与真空泵连接。优选地,所述箱体内底壁上设置有与驱动机构连接的导柱。优选地,所述抽气管直径不大于相邻两组支撑板之间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利用真空泵通过真空管道及抽气管往外抽气,使得凹模内吸塑产品的四周压紧在下模上,通过凹模侧壁及箱体挤压的方式防止产品变形,并且通过冷却液对介质冷却腔内进行降温,进而透过下模侧壁对凹模内的产品进行冷却,同时还通过进气管将冷却气体注入气体冷却腔内进行降温,使其透过箱体侧壁对凹模内产品顶端面进行冷却降温,以此达到通过外力干预的方式实现提升凹模内产品的冷却效率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不良率,从整体上提高吸塑产品的生产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抽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模,2、上模,21、箱体,22、压板,3、凹模,4、介质冷却腔,5、冷却水管,6、支撑板,7、连通区域,8、出水管,9、真空管道,10、抽气管,11、缩口部,12、格板,13、气体冷却腔,14、支撑座,15、进风管,16、支撑杆,17、导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2,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一种吸塑盒模具,包括上模2和下模1,所述下模1内设凹模3,其中上模2包括与凹模3相适配的箱体21,而箱体21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扣在下模1顶端面上的压板22,并且箱体21内底壁上设置有与驱动机构连接的导柱17。所述下模1内设置有包裹凹模3的介质冷却腔4,而介质冷却腔4内顶部环绕设置有一圈冷却水管5,其中冷却水管5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出液孔,且冷却水管5通过管道与下模1外侧的冷却水槽连接,所述介质冷却腔4中间处径向设置有多组用于支撑介质冷却腔4的V型支撑板6,其中多组支撑板6之间构有位于介质冷却腔4中间处的连通区域7,且连通区域7处设置有贯穿下模1的出水管8,所述下模1内还设置有位于介质冷却腔4外侧的真空管道9,而真空管道9通过管道与真空泵连接,其中真空管道9上设置有穿过介质冷却腔4并与凹模3内部连通的抽气管10,所述抽气管10位于相邻两组支撑板6之间,其中位于介质冷却腔4内的抽气管10管身上向内凹陷有缩口部11。在上模2与下模1合模时,利用真空泵通过真空管道9及抽气管10往外抽气,使得凹模3内吸塑产品的四周压紧在下模1上,通过凹模3侧壁及箱体21挤压的方式防止产品变形,并且还通过管道将冷却液注入冷却水管5内由出液孔均匀导入介质冷却腔4内,使得冷却液沿介质冷却腔4侧壁缓慢流下最终在连通区域7处汇集并连通,最终液体由出水管8排出,在上述过程中冷却液可对介质冷却腔4内进行降温,进而透过下模1侧壁对凹模3内的产品进行冷却,以此达到通过外力干预的方式实现提升凹模3内产品的冷却效率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不良率,从整体上提高吸塑产品的生产质量。在上述过程中由于介质冷却腔4的覆盖范围广,使得其能充分对凹模3内的产品进行冷却,并且通过支撑板6防止介质冷却腔4受挤压力影响而塌陷,而同时由冷却水管5中出液孔流出的液体可由相邻两组支撑板6之间介质冷却腔4进行流动,由于有缩口部11的存在,使得抽气管10不会将相邻两组支撑板6之间的介质冷却腔4间隙堵塞,那么使得由出液孔流出的液体可由缩口部11与支撑板6及介质冷却腔4对应侧壁之间所构成的间隙进行流通。其中在箱体21内设置有格板12,所述格板12与箱体21内侧壁及内底壁之间构有气体冷却腔13,而气体冷却腔13内均匀设置有支撑座14以防止格板12塌陷,并且箱体21内还设置有与气体冷却腔13连通的进风管15。同时箱体21内设置有用于将箱体21内开口及格板12内开口撑开的支撑杆16。本实施例中上模2由压板22及箱体21组成,使得其内部呈镂空结构,从而减小其重量以方便驱动机构驱动,并且可通过进风管15将冷却气体注入气体冷却腔13内进行降温,使其透过箱体21侧壁对凹模3内产品顶端面进行冷却降温,以此达到通过外力干预的方式实现提升凹模3内产品的冷却效率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不良率,从整体上提高吸塑产品的生产质量。以上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塑盒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内设凹模,其中下模内设置有包裹凹模的介质冷却腔,所述介质冷却腔内顶部环绕设置有一圈冷却水管,其中冷却水管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出液孔,且冷却水管通过管道与下模外侧的冷却水槽连接,所述介质冷却腔中间处径向设置有多组用于支撑介质冷却腔的V型支撑板,其中多组支撑板之间构有位于介质冷却腔中间处的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处设置有贯穿下模的出水管,所述下模内还设置有位于介质冷却腔外侧的真空管道,其中真空管道上设置有穿过介质冷却腔并与凹模内部连通的抽气管,所述抽气管位于相邻两组支撑板之间,其中位于介质冷却腔内的抽气管管身上向内凹陷有缩口部,所述上模包括与凹模相适配的箱体,其中箱体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扣在下模顶端面上的压板,且箱体内设置有格板,所述格板与箱体内侧壁及内底壁之间构有气体冷却腔,其中气体冷却腔内均匀设置有支撑座,且箱体内还设置有与气体冷却腔连通的进风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塑盒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内设凹模,其中下模内设置有包裹凹模的介质冷却腔,所述介质冷却腔内顶部环绕设置有一圈冷却水管,其中冷却水管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出液孔,且冷却水管通过管道与下模外侧的冷却水槽连接,所述介质冷却腔中间处径向设置有多组用于支撑介质冷却腔的V型支撑板,其中多组支撑板之间构有位于介质冷却腔中间处的连通区域,且连通区域处设置有贯穿下模的出水管,所述下模内还设置有位于介质冷却腔外侧的真空管道,其中真空管道上设置有穿过介质冷却腔并与凹模内部连通的抽气管,所述抽气管位于相邻两组支撑板之间,其中位于介质冷却腔内的抽气管管身上向内凹陷有缩口部,所述上模包括与凹模相适配的箱体,其中箱体侧壁顶端向外翻折有扣在下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军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众鑫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