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4804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纺布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该无纺布结构体包括第1纤维及第2纤维,上述第1纤维包括选自由人造丝、纤维素、聚酯及聚酰胺构成的组的一个以上成分,上述第2纤维是包括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的双成分纤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纺布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纺布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涉及对灰尘的吸附力和捕捉力优异的无纺布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无纺布是指,不将纤维纺织或编制而是通过化学或机械性的方法来将纤维的网格结合。无纺布根据其构成成分而具备各种物性,通过有用地调节其表面的特性来具备各种质感。无纺布通过在其内部的纤维缠结而包括供空气、包括水的流体这样的外部物质连通的空间,根据这样的特性,无纺布被用作充电材料或其本身可被用作捕捉材料,还被用作用于打扫卫生及进行清洁的基础材料。在以往的用作湿纸巾、清洁布、抹布的湿式无纺布产品的情况下,不能将适用对象表面的灰尘良好地吸附或湿式无纺布产品本身的捕捉力较差,存在捕捉的灰尘重新从产品表面掉落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研发出了通过利用超细纤维(microfiber)制造无纺布或在制造的无纺布上形成压印等方法来增加无纺布表面的灰尘吸附面积的产品。在这样的产品中灰尘吸附性能小幅上升,但这样的性能未能达到有意义的水平,因捕捉性能依然不足而导致捕捉的灰尘掉落并重新污染清扫表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述这样的以往技术的问题而研发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灰尘的吸附功能和对吸附的灰尘的捕捉功能的各种结构的无纺布结构体和各个无纺布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括第1纤维及第2纤维的无纺布结构体,上述第1纤维包括选自由人造丝、纤维素、聚酯及聚酰胺构成的组的一个以上成分,上述第2纤维是包括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的双成分纤维。具体地,上述无纺布结构体包括:第1层,其包括上述第1纤维;及第2层,其包括上述第2纤维,上述第1层层叠到上述第2层的至少一个面,上述第1层和上述第2层通过水刺工序而结合。具体地,上述第2层与上述第1层相比具备更大的表面粗糙度(roughness)。具体地,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中心线表面不平度Ra比率为1:1.1至1:5。具体地,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十点平均不平度Rz比率为1:1.1至1:5。具体地,上述无纺布结构体是通过水刺工序制造无纺布网格而构成的单层结构,该无纺布网格将上述第1纤维和上述第2纤维混合而成的。具体地,在上述无纺布网格中,以1:1至3:2的重量比混合上述第1纤维和上述第2纤维。具体地,在上述水刺工序中,从具备0.09mm至0.5mm大小的直径的孔且以0.3mm至0.6mm的间隔配置的喷嘴以40bar至60bar的压力喷洒水。具体地,在上述双成分纤维中,以皮芯结构配置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且上述芯配置在上述皮的偏心处。具体地,上述双成分纤维包括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及尼龙构成的组的两个以上的合成树脂成分。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纺布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形成纤维网格的步骤,该纤维网格包括第1纤维及第2纤维,该第1纤维包括选自由人造丝、纤维素、聚酯及聚酰胺构成的组的一个以上成分,第2纤维为包括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的双成分纤维;2)对在上述(1)步骤中形成的纤维网格执行水刺工序而形成无纺布结构体;及(3)在120至200℃下对在上述(2)步骤中形成的无纺布结构体进行干燥。具体地,上述(1)步骤包括如下步骤:梳理上述第1纤维而形成第1网格;梳理上述第2纤维而形成第2网格;及将上述第1网格层叠到上述第2网格的至少一个面。具体地,上述(1)步骤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第1纤维和上述第2纤维混合;及将上述混合的纤维梳理而形成纤维网格。具体地,以1:1至3:2的重量比混合上述第1纤维和上述第2纤维。具体地,在无纺布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水刺工序中,从具备0.09mm至0.5mm大小的直径的孔且以0.3mm至0.6mm的间隔配置的喷嘴以40bar至60bar的压力喷洒水。具体地,在无纺布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上述双成分纤维中,以皮芯结构配置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上述芯配置在上述皮的偏心处。具体地,在无纺布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上述双成分纤维包括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及尼龙构成的组的两个以上的合成树脂成分。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具备可吸附灰尘等异物的吸附层和捕捉所吸附的灰尘等异物的捕捉层,从提高灰尘吸附性能的同时保持吸附的灰尘不从上述结构体脱落。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中,吸附层提供柔软的可擦性,捕捉层提供对灰尘的捕捉力的同时形成粗糙的表面而提供对对象表面的擦洗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由单层结构构成,兼具灰尘等异物的吸附功能和捕捉功能,从而提高灰尘吸附性能的同时保持吸附的灰尘不从上述结构体脱落。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制造方法通过水刺工序而在无需粘结剂的情况下提供无纺布结构体,制造的无纺布结构体具备如上述的吸附及捕捉效果。附图说明图1的(a)及(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中使用的双成分纤维的截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概念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概念图。图4是表示用于制造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工序的概念图。图5是表示用于制造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工序的概念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中所包含的双成分纤维中确认皮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图7是对将(a)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和(b)比较例的无纺布结构体各层叠15张的状态下施加压力时的庞大性(bulkiness)进行比较的照片。图8是(a)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结构体的一面和(b)比较例1的结构体的一面的3D深度合成图像。图9是确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灰尘捕捉性能的(a)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b)光学显微镜图像及确认比较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灰尘捕捉性能的(c)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d)光学显微镜图像。图10是确认(a)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纺布结构体和(b)比较例的无纺布结构体的可擦性的图像。(符号说明)A:第1成分B:第2成分1,2:无纺布结构体10:第1层20:第2层30:混合的无纺布网格100,200:无纺布制造装置110,210:第1纤维供给部120,220:第2纤维供给部130,230:梳理器140,240:水流结合器150,250:干燥机160,260:压延机170,270:络筒机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的说明和优选的实施例可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定的优点及新颖的特征。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纺布结构体,其包括第1纤维及第2纤维,该无纺布结构体的特征在于,/n上述第1纤维包括选自由人造丝、纤维素、聚酯及聚酰胺构成的组的一个以上成分,/n上述第2纤维是包括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的双成分纤维。/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29 KR 10-2020-00106481.一种无纺布结构体,其包括第1纤维及第2纤维,该无纺布结构体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纤维包括选自由人造丝、纤维素、聚酯及聚酰胺构成的组的一个以上成分,
上述第2纤维是包括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的双成分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纺布结构体包括:
第1层,其包括上述第1纤维;及
第2层,其包括上述第2纤维,
上述第1层层叠到上述第2层的至少一个面,上述第1层和上述第2层通过水刺工序而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层与上述第1层相比具备更大的表面粗糙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中心线表面不平度(Ra)比率为1:1.1至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十点平均不平度(Rz)比率为1:1.1至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纺布结构体是通过水刺工序制造无纺布网格而构成的单层结构,该无纺布网格是将上述第1纤维和上述第2纤维混合而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无纺布网格中,以1:1至3:2的重量比混合上述第1纤维和上述第2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水刺工序中,从具备0.09mm至0.5mm大小的直径的孔且以0.3mm至0.6mm的间隔配置的喷嘴以40bar至60bar的压力喷洒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双成分纤维中,以皮芯结构配置热收缩率彼此不同的合成树脂成分,上述芯配置在上述皮的偏心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成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宰亨李商洙康宅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生活健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