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7410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2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桩体包括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充电组件容置于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风腔连通;空气由进风口进入风腔,经过充电组件后从出风口排出;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的底端齐平,且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在沿桩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通过设置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的底端齐平,且在沿桩体的高度方向上,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的尺寸相同,使得空气在充电桩内流动时,其流经通道的截面在高度尺寸上保持一致,空气在流动时不会因风道高度尺寸的频繁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局部压力损失,从而使得充电桩的内部气流阻力得到有效降低,充电桩的流通风量增加,进而充电组件的温度下降,提高了充电桩的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属于非车载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充电桩被安装在住宅区域和办公区域,因其产生噪音而导致的扰民问题越来越突出。现有的充电桩通常采用安装降噪部件的方式来实现降噪,然而,安装降噪部件来实现降噪会增加充电桩的内部气流阻力、减小充电桩的流通风量,从而充电桩内部的充电组件的温度上升,导致充电桩限功率运行且充电速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桩,能够在满足相应降噪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充电桩的内部气流阻力,从而使得充电组件的温度下降,提高了充电桩的充电效率。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该充电桩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桩体包括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充电组件容置于所述风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风腔连通;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经过所述充电组件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和所述出风口的底端齐平,且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和所述出风口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将所述充电组件的内部与所述风腔连通,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充电组件,并由所述第二开口排出,且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风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桩体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所述充电组件共同将所述风腔分隔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隔板上和所述桩体的内壁上均设有第一吸音件,所述第一吸音件用于吸收所述充电桩产生的噪音。一种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的所述第一吸音件的吸音总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进风口的面积的4倍。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进风口处还设有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固定件和过滤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覆盖所属于进风口,以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出风口处还设有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吸音件和多个风机,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风机并排且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以用于将所述风腔内的空气抽出,且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风机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吸音件。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子出风口,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子出风口并排且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子出风口与多个所述风机相互错开。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吸音件,每相邻两个所述子出风口之间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三吸音件,且多个所述第三吸音件和多个所述风机一一正对设置。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吸音件和所述第三吸音件的吸音总面积大于等于多个所述子出风口的总面积的3.5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口的开口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进风风道呈曲折结构,以使噪音在经过所述进风风道时会进行多次反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桩,通过设置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的底端齐平,且在沿桩体的高度方向上,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的尺寸相同,使得空气在充电桩内流动时,其流经通道的截面在高度尺寸上保持一致,空气在流动时不会因风道高度尺寸的频繁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局部压力损失,从而使得充电桩的内部气流阻力得到有效降低,充电桩的流通风量增加,进而充电组件的温度下降,提高了充电桩的充电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充电桩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充电桩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充电桩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充电桩中的充电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充电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所示充电组件中的进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进风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充电桩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充电桩中的出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出风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出风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10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充电桩1000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充电桩1000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桩1000,该充电桩1000包括桩体100和充电组件200,充电组件200设于桩体100内,以实现相应充电功能,桩体100对充电组件200起到封装及保护的作用。其中,桩体100包括风腔101、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充电组件200容置于风腔101,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将风腔101与外界连通,空气可由进风口102进入风腔101,并经过充电组件200后由出风口103排出,从而将充电组件200产生的热量带出至外界,以降低充电组件200的温度。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02、风腔101和出风口103的底端平齐,且在沿桩体100的高度方向上,上述三者的尺寸相同。在上述结构下,进风口102、风腔101和出风口103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高度尺寸均相同,空气在依次经过进风口102、风腔101和出风口103时,空气的流经通道的截面在高度尺寸上保持一致,仅在横向尺寸上存在一定的变化,从而使得空气在流动时不会因风道高度尺寸的频繁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局部压力损失,有效降低了充电桩1000的内部气流阻力。一种实施例中,充电桩1000还包括电器组件500,电器组件500设于桩体100内,电器组件500与充电组件200相配合,以用于对待充电的车辆进行充电,在此不对电器组件500的结构进行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1000,通过设置进风口102、风腔101和出风口103的底端齐平,且在沿桩体100的高度方向上,进风口102、风腔101和出风口103的尺寸相同,使得空气在充电桩1000内流动时,其流经通道的截面在高度尺寸上保持一致,空气在流动时不会因风道高度尺寸的频繁变化而产生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桩体包括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充电组件容置于所述风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风腔连通;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经过所述充电组件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n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和所述出风口的底端齐平,且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和所述出风口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桩体包括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充电组件容置于所述风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风腔连通;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腔,经过所述充电组件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和所述出风口的底端齐平,且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腔和所述出风口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将所述充电组件的内部与所述风腔连通,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充电组件,并由所述第二开口排出,且在沿所述桩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风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所述充电组件共同将所述风腔分隔为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隔板上和所述桩体的内壁上均设有第一吸音件,所述第一吸音件用于吸收所述充电桩产生的噪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的所述第一吸音件的吸音总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进风口的面积的4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运良唐林朱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