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679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36
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涉及产后康复领域,包括训练台、安装架、上肢支撑板、下肢支撑板、控制器和弹性定位带;安装架设置在训练台的后侧;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转动设置在训练台的两端,且转动方向相对;弹性定位带设置在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之间;还包括训练组件;训练组件设置在训练台和安装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使得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的间距与患者的身高匹配;设置训练组件,为患者的上肢、下肢、手臂提供支撑,稳定挤压时的轨迹,降低训练的难度;设置按摩定位组件对患者下肢进行固定、按摩;设置腹直肌按摩组件调节两组第二按摩辊的距离,再利按摩头加热、按压,放松腹直肌,加快腹直肌合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产后康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妊娠时,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两侧的腹直肌会从腹中线——也就是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正常情况下等到产后,腹壁会逐渐恢复,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拢,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双胞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的称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症。产妇患有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时需要对腹直肌进行训练。现有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功能单一,设置死板,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一)专利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本专利技术设置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使得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的间距与患者的身高匹配;设置训练组件,为患者的上肢、下肢、手臂提供支撑,稳定挤压时的轨迹,降低训练的难度;设置按摩定位组件对患者下肢进行固定、按摩;设置腹直肌按摩组件调节两组第二按摩辊的距离,再利按摩头加热、按压,放松腹直肌,加快腹直肌合拢。(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台、安装架、上肢支撑板、下肢支撑板、控制器和弹性定位带;安装架设置在训练台的后侧;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转动设置在训练台的两端,且转动方向相对;弹性定位带设置在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之间;还包括训练组件;训练组件设置在训练台和安装架上,且与控制器通讯连接;训练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轴、偏心轮、第一弹性缓冲件、升降架、导向杆、连接杆、牵引绳、拉手、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传动轴和第三齿轮;训练台上设置有安装室;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室,且主轴与第二齿轮键连接;第一齿轮键连接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同时与第二齿轮啮合;偏心轮键连接在第一传动轴上;升降架为U型结构,其水平段下端滑动连接偏心轮,其两侧的竖直段伸出安装室,且分别滑动连接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第一弹性缓冲件分别连接安装室的顶部和升降架水平段的上端;导向杆设置在安装室的底部,上端与升降架滑动连接;第三齿轮键连接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同时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伸出安装室,且连接连接杆的一端;牵引绳的下端与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上端连接拉手;拉手滑动设置在安装架上。优选的,安装架上设置有弧形的滑轨;拉手滑动连接滑轨。优选的,安装架上设置有多组定位辊;牵引绳绕接在定位辊上。优选的,下肢支撑板上设置有按摩定位组件;按摩定位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一丝杠、移动件、移动架、第一按摩辊、调节杆和调节件;下肢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通过第二驱动电机传动的第一丝杠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槽上;移动件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丝杠,另一端伸出第一安装槽,且连接移动架;调节杆通过调节件设置在移动架上;第一按摩辊转动设置在调节杆上。优选的,调节件包括连接套、驱动气缸、推动板和第二弹性缓冲件;移动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连接套滑动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调节杆的端部伸入连接套,且与其连接;推动板的一端连接驱动气缸的伸缩杆,另一端连接连接套的一侧;第二弹性缓冲件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且位于连接套的另外一侧。优选的,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的相对端上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包括连接座、滑动座、卡块和第一弹性推动件;训练台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的槽壁上设置有卡孔;连接座转动连接上肢支撑板的靠近下肢支撑板的一侧;滑动座的上端连接连接座,下端伸入导向槽,且与其滑动连接,滑动座上设置有与卡孔连通的卡槽;第一弹性推动件设置在卡槽内;卡块的一端伸入卡槽,连接第一弹性推动件,另一端卡合连接对应的卡孔。优选的,训练台上设置有按摩槽;弹性定位带设置两组,两组弹性定位带分别设置在按摩槽的两侧,两组弹性定位带上设置有魔术贴。优选的,还包括腹直肌按摩组件;腹直肌按摩组件包括第三驱动电机、第二丝杠、升降板和按摩件;通过第三驱动电机传动的第二丝杠转动设置在按摩槽内;升降板螺纹连接第二丝杠;按摩件设置两组,两组按摩件以第二丝杠为中心轴,对称设置在升降板上,按摩件包括按摩头、转动杆、调节套、第三传动轴、第二按摩辊和第四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滑动设置在训练台上,其主轴伸入按摩槽,且与第三传动轴连接;第二按摩辊键连接第三传动轴;调节套转动连接第三传动轴;转动杆的上端连接调节套,下端转动且滑动连接升降板。优选的,第二按摩辊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槽;按摩头包括导热珠、加热杆和第二弹性推动件;第二弹性推动件设置在第三安装槽内;加热杆滑动设置在第三安装槽上,且一端与第二弹性推动件抵接;导热珠连接加热杆的另一端。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腹直肌训练方法,步骤如下:S1、患者根据身高对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的间距进行调节,调节时先操作第一滑动件,通过按动卡块,使其退出卡孔,滑动座滑动,调节连接座的位置,再将卡块卡入对应的卡孔,连接座位置固定,然后对第二滑动件进行调节;S2、患者脸朝上躺在训练台上,上肢放在上肢支撑板上,下肢放在下肢支撑板上,且脚伸入移动架,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一丝杠转动,第一按摩辊移动至脚踝位置,调节件启动,驱动气缸推动调节杆,使得第一按摩辊夹住脚踝,进行腿部固定,弹性定位带绑住腹部,手拉住拉手;S3、操作控制器,开启腹直肌挤压训练模式,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同步转动,偏心轮转动带动升降架上移,升降架推动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转动,患者上肢、下肢同步翘起,同时连接杆与牵引绳的连接点下降,拉手带动患者手臂上滑;偏心轮转动带动升降架下移,升降架拉动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转动,患者上肢、下肢复位,同时连接杆与牵引绳的连接点上升,拉手带动患者手臂下滑,完成一次挤压;S4、反复挤压至设定次数后,第一驱动电机关闭,患者脸朝下平躺,上肢放在上肢支撑板上,下肢放在下肢支撑板上,且脚伸入移动架,第二驱动电机带动第一丝杠转动,第一按摩辊移动至脚踝位置,调节件启动,驱动气缸推动调节杆,使得第一按摩辊夹住脚踝,进行腿部固定,弹性定位带绑住腹部;S5、操作控制器,开启腹直肌拉伸训练模式;训练组件工作方式同S3,通过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转动、复位,对腹直肌进行拉伸;S6、拉伸至设定次数后,开启腹直肌按摩模式,将患者的腹直肌分离数据输入控制器,启动腹直肌按摩组件,第三驱动电机带动第二丝杠转动,升降板升降,转动杆转动,对第二按摩辊的间距进行调节,使其与腹直肌的分离距离匹配,第四驱动电机带动两组按摩件的第二按摩辊相对转动,配合按摩头按压,将分离的腹直肌朝向中心推动,加热按摩;S7、腹直肌训练结束后,移动架移动,带动第一按摩辊转动,对腿部进行按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一、本专利技术设置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通过按压卡块,对滑动座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上肢支撑板和下肢支撑板的间距与患者的身高匹配,便于训练,也提高了训练过程的舒适度;二、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台(1)、安装架(2)、上肢支撑板(3)、下肢支撑板(4)、控制器(5)和弹性定位带(32);安装架(2)设置在训练台(1)的后侧;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转动设置在训练台(1)的两端,且转动方向相对;弹性定位带(32)设置在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训练组件(6);训练组件(6)设置在训练台(1)和安装架(2)上,且与控制器(5)通讯连接;/n训练组件(6)包括第一驱动电机(7)、第一传动轴(8)、偏心轮(9)、第一弹性缓冲件(10)、升降架(11)、导向杆(12)、连接杆(13)、牵引绳(14)、拉手(15)、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19)、第二传动轴(20)和第三齿轮(21);训练台(1)上设置有安装室;第一驱动电机(7)设置在安装室,且主轴与第二齿轮(19)键连接;第一齿轮(18)键连接第一传动轴(8)的一端,同时与第二齿轮(19)啮合;偏心轮(9)键连接在第一传动轴(8)上;升降架(11)为U型结构,其水平段下端滑动连接偏心轮(9),其两侧的竖直段伸出安装室,且分别滑动连接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第一弹性缓冲件(10)分别连接安装室的顶部和升降架(11)水平段的上端;导向杆(12)设置在安装室的底部,上端与升降架(11)滑动连接;第三齿轮(21)键连接第二传动轴(20)的一端,同时与第二齿轮(19)啮合;第二传动轴(20)的另一端转动伸出安装室,且连接连接杆(13)的一端;牵引绳(14)的下端与连接杆(13)的另一端连接,上端连接拉手(15);拉手(15)滑动设置在安装架(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台(1)、安装架(2)、上肢支撑板(3)、下肢支撑板(4)、控制器(5)和弹性定位带(32);安装架(2)设置在训练台(1)的后侧;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转动设置在训练台(1)的两端,且转动方向相对;弹性定位带(32)设置在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训练组件(6);训练组件(6)设置在训练台(1)和安装架(2)上,且与控制器(5)通讯连接;
训练组件(6)包括第一驱动电机(7)、第一传动轴(8)、偏心轮(9)、第一弹性缓冲件(10)、升降架(11)、导向杆(12)、连接杆(13)、牵引绳(14)、拉手(15)、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19)、第二传动轴(20)和第三齿轮(21);训练台(1)上设置有安装室;第一驱动电机(7)设置在安装室,且主轴与第二齿轮(19)键连接;第一齿轮(18)键连接第一传动轴(8)的一端,同时与第二齿轮(19)啮合;偏心轮(9)键连接在第一传动轴(8)上;升降架(11)为U型结构,其水平段下端滑动连接偏心轮(9),其两侧的竖直段伸出安装室,且分别滑动连接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第一弹性缓冲件(10)分别连接安装室的顶部和升降架(11)水平段的上端;导向杆(12)设置在安装室的底部,上端与升降架(11)滑动连接;第三齿轮(21)键连接第二传动轴(20)的一端,同时与第二齿轮(19)啮合;第二传动轴(20)的另一端转动伸出安装室,且连接连接杆(13)的一端;牵引绳(14)的下端与连接杆(13)的另一端连接,上端连接拉手(15);拉手(15)滑动设置在安装架(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架(2)上设置有弧形的滑轨(16);拉手(15)滑动连接滑轨(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架(2)上设置有多组定位辊(17);牵引绳(14)绕接在定位辊(1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下肢支撑板(4)上设置有按摩定位组件;按摩定位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2)、第一丝杠(23)、移动件(24)、移动架(25)、第一按摩辊(26)、调节杆(27)和调节件;下肢支撑板(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2)传动的第一丝杠(23)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槽上;移动件(24)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丝杠(23),另一端伸出第一安装槽,且连接移动架(25);调节杆(27)通过调节件设置在移动架(25)上;第一按摩辊(26)转动设置在调节杆(27)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件包括连接套(28)、驱动气缸(29)、推动板(30)和第二弹性缓冲件(31);移动架(25)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连接套(28)滑动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调节杆(27)的端部伸入连接套(28),且与其连接;推动板(30)的一端连接驱动气缸(29)的伸缩杆,另一端连接连接套(28)的一侧;第二弹性缓冲件(31)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且位于连接套(28)的另外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肢支撑板(3)和下肢支撑板(4)的相对端上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包括连接座(48)、滑动座(49)、卡块(50)和第一弹性推动件(47);训练台(1)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的槽壁上设置有卡孔(46);连接座(48)转动连接上肢支撑板(3)的靠近下肢支撑板(4)的一侧;滑动座(49)的上端连接连接座(48),下端伸入导向槽,且与其滑动连接,滑动座(49)上设置有与卡孔(46)连通的卡槽;第一弹性推动件(47)设置在卡槽内;卡块(50)的一端伸入卡槽,连接第一弹性推动件(47),另一端卡合连接对应的卡孔(4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的产后腹直肌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训练台(1)上设置有按摩槽(34);弹性定位带(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容晓允付博文蓝志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德佳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