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666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实验室试验过程的工作量大、无法循环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及浪费的问题;包括底盘、分隔槽、分隔槽盖,所述底盘为上部开口的透明长方体盒,所述分隔槽为两通型小方格集合体,所述分隔槽尺寸小于底盘尺寸,所述分隔槽设置在底盘内,所述分隔槽盖的一侧具有与分隔槽一一对应的正方体凸起,每个所述正方体凸起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直径1mm的圆孔,所述分隔槽盖盖合到分隔槽上;该装置结构组成简单,易于制造和试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循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且降低试验成本,同时,该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可叠压摆放,占用空间显著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
本技术涉及昆虫生物学研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的饲养盒。
技术介绍
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农业害虫,其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着多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该科害虫主要通过幼虫取食危害叶片,造成叶片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或啃食作物茎基部,造成植株萎蔫和倒伏,研究明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如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长度及滞育等特性,是做好害虫预测预报工作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前提。目前,昆虫饲养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类昆虫人工饲料的专利技术和利用,为昆虫的大批量饲养和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因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多具有自残性,在试验过程中需单头饲养。现有的试验饲养方式针对该科幼虫多采用玻璃指型管法,即将人工饲料切块后置于指型管底部,单头放入幼虫后以棉塞或纱网封口,待饲料取食完后取出幼虫转移至新的指型管;或使用一次性塑料饲养盒。前者在试验过程中耗时费力,工作量大,后者不能循环利用,易造成污染和浪费。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的饲养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的饲养盒,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实验室试验过程的工作量大、无法循环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及浪费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主要包括底盘、分隔槽、分隔槽盖,所述底盘为上部开口的透明长方体盒,所述分隔槽为两通型小方格集合体,所述分隔槽尺寸小于底盘尺寸,所述分隔槽设置在底盘内,所述分隔槽盖的一侧具有与分隔槽一一对应的正方体凸起,每个所述正方体凸起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0.5mm~1.5mm圆孔,所述分隔槽盖盖合到分隔槽上。为了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可优先选用以下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底盘四个侧壁上开有透气孔,所述底盘顶部设置有底盘盖。优选的,所述分隔槽盖另一侧中部一体连接有长方体凸起。优选的,所述底盘内部底面上设置有防偏凸起。优选的,所述底盘盖上平面的四个角上设置有L型凸起。优选的,所述底盘内壁上设置有1cm、2cm、3cm、和4cm刻度尺。优选的,所述底盘内壁长边对应分隔槽小格子位置上分别设置数字标记,所述底盘内壁短边对应分隔槽小格子位置上分别设置数字标记。优选的,所述底盘、底盘盖、分隔槽与分隔槽盖均由聚乙烯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圆孔直径为1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隔离群养式、可重复使用的夜蛾科幼虫饲养盒,该装置结构组成简单,易于制造和试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循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且降低试验成本,同时,该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可叠压摆放,占用空间显著减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装配后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盘盖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分隔槽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底盘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分隔槽盖立体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盘;2、分隔槽;3、分隔槽盖;4、正方体凸起;5、圆孔;6、透气孔;7、底盘盖;8、长方体凸起;9、防偏凸起;10、L型凸起。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结合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包括底盘1、分隔槽2、分隔槽盖3、底盘盖7,底盘1、底盘盖7、分隔槽2与分隔槽盖3均由透明聚乙烯材料制成,便于观察盒内幼虫的存活情况和饲料取食情况,底盘1为上部开口的透明长方体盒,内部长×宽×高为26.2cm×17.4cm×7cm,底盘1内壁上设置有1cm、2cm、3cm、和4cm刻度尺,目的是利于后期向盒内加入液态昆虫饲料时的定量控制,所述底盘1内壁长边对应分隔槽小格子位置上分别设置数字标记1到12,所述底盘1内壁短边对应分隔槽小格子位置上分别设置数字标记1到8,目的是利于盒内各幼虫个体的编号,每个小方格的编号可取长边数字编号加短边数字编号,分隔槽2为两通型小方格集合体,每个小方格内部长×宽×高为2cm×2cm×3.5cm,小方格长边方向12个,短边方向8个,将分隔槽2安装在防偏凸起9内,确保与底盘1底部充分接触,防偏凸起9的目的是避免分隔槽2在底盘1内晃动,影响试验结果,底盘1盒体四面上部中央距离上边缘1cm处具有长×宽为10cm×0.5cm的长方形孔洞,利于盒内通风透气,底盘1顶部设置有底盘盖7,底盘盖7内部长×宽×高为26.6cm×17.8cm×2cm,其中底盘盖7上平面的四个角上设置有L型凸起10,L型凸起高度为1cm,目的是方便饲养盒整体稳定堆叠,并节省试验空间,所述分隔槽盖3的一侧具有与分隔槽2一一对应的正方体凸起4,每个所述正方体凸起4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直径1mm的圆孔5,目的起到防止幼虫逃逸和通风透气的作用,所述分隔槽盖3盖合到分隔槽2上,所述分隔槽盖另一侧中部一体连接有长方体凸起8长×宽×高为8.6cm×0.2cm×1cm,目的是便于分隔槽盖的放入和取出。本技术具体使用时1.试验时将未凝固的液体昆虫饲料倒入底盘内,至2cm处;2.插入分隔槽,将分隔槽安装在防偏凸起内,确保与底盘底部充分接触;3.待人工饲料冷却至室温凝固后,每个槽室放入1头昆虫幼虫,并标记编号;4.将分隔槽盖置于分隔槽上方后压紧盖实,防止昆虫幼虫爬出槽室;5.盖好底盘盖,将各饲养盒贴标签编号,并登记试验处理;6.将饲养盒叠放于人工气候箱(室),观察记录幼虫生长发育及人工饲料取食情况,并及时转移至新的饲养盒;将已使用的饲养盒拆分后清洗、消毒处理,重复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隔离群养式、可重复使用的夜蛾科幼虫饲养盒,该装置结构组成简单,易于制造和试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循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且降低试验成本,同时,该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可叠压摆放,占用空间显著减少。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分隔槽(2)、分隔槽盖(3),所述底盘(1)为上部开口的透明长方体盒,所述分隔槽(2)为两通型小方格集合体,所述分隔槽(2)尺寸小于底盘(1)尺寸,所述分隔槽(2)设置在底盘(1)内,所述分隔槽盖(3)的一侧具有与分隔槽(2)一一对应的正方体凸起(4),每个所述正方体凸起(4)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0.5mm~1.5mm圆孔(5),所述分隔槽盖(3)盖合到分隔槽(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分隔槽(2)、分隔槽盖(3),所述底盘(1)为上部开口的透明长方体盒,所述分隔槽(2)为两通型小方格集合体,所述分隔槽(2)尺寸小于底盘(1)尺寸,所述分隔槽(2)设置在底盘(1)内,所述分隔槽盖(3)的一侧具有与分隔槽(2)一一对应的正方体凸起(4),每个所述正方体凸起(4)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0.5mm~1.5mm圆孔(5),所述分隔槽盖(3)盖合到分隔槽(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四个侧壁上开有透气孔(6),所述底盘(1)顶部设置有底盘盖(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槽盖(3)另一侧中部一体连接有长方体凸起(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饲养盒,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英杰李广才李雪利王改丽牛慧伟甄焕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