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607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模组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收容空间,且所述端子模组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座,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座内,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横向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二组导电端子、供主模块的对接连接器沿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的方向插接的第三组导电端子,且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相邻的电子模块的第二组导电端子对插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与另一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电连接器组件能够提高模块间的安装效率,节省电缆,且能够实现电源信号和/或数据信号的三向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安装方便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相邻模块之间的连接是通过铜排或者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转接来实现的,模块在拆装的同时还需拆开铜排或者插拔线对板连接器,具体来讲,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连接有很多线缆的线缆连接器和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板端连接器,势必使得相邻模块间存在很多线缆。另外,由于模块与相邻模块连接方案是采用铜排或者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在模块拆装的同时需要拆螺钉、拆铜排、插拔连接器,从而导致安装效率低,后续无法实现自动化,同时存在很多线缆而导致产品凌乱,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电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模组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收容空间,且所述端子模组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座,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座内,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横向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二组导电端子、供主模块的对接连接器沿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的方向插接的第三组导电端子,且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与另一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空间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的开口,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开口的底盖。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突设于所述基部上的加高部以及开设于所述加高部的三个方向上的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第三收容槽;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加高部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座包括收容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第一绝缘座、收容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的第二绝缘座及收容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的第三绝缘座;所述第一绝缘座插入所述第一收容槽并部分地突露于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第二绝缘座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内侧,所述第三绝缘座插入所述第三收容槽并部分地突露于所述基部的顶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呈纵长状,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以及第三组导电端子均包括沿所述基部的纵长方向排布的若干电源端子和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端子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彼此隔离设置的电源电路层和信号电路层、夹置于所述电源电路层和所述信号电路层之间的屏蔽层;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以及第三组导电端子的电源端子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电源电路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以及第三组导电端子的信号端子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信号电路层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一电源端子和每一信号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弹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一电源端子和每一信号端子具有呈平直状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插接于相邻的电子模块的第一组导电端子的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一电源端子和每一信号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具有弹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三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一电源端子还具有位于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三接触部外侧且相对设置的一对保护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盖具有主体部及突设于所述主体部侧方的至少一对卡扣块,所述一对卡扣块分置于所述主体部相对设置的两侧并卡扣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设置的卡扣槽内。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通过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二组导电端子在横向方向上与相邻的电连接器组件相互插接,进而实现多个电连接器组件之间的相互拼装以及实现电源信号和/或数据信号的传输,提高安装效率甚至实现自动化安装;另外还省去了传统的线缆,不仅使得产品简洁不凌乱,而且还省去接线的步骤,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另一方向上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如此实现三向导通;另外,所述导电端子与包括绝缘座、电路板的端子模组共同组装于绝缘本体内,仅需底盖组装于绝缘本体底部即可将端子模组限位于其中,组装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插接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组装图。图6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路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的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组件100可应用于逆变器等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的主模块可通过该连接器组件100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传输。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端子模组4、以及若干导电端子2。上述绝缘本体1具有收容空间120,且端子模组4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120内。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绝缘本体1具有基部11、突设于所述基部11上的加高部12,且收容空间120形成于所述加高部12内。特别地,基部11为平板状且呈纵长状,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以与基部11的纵长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横向方向,与基部11的纵长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也即所述高度方向为所述加高部12的突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部11具有沿高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基部11的第一侧用以与主模块的对接连接器500相对接,所述基部11的第二侧用于安装在墙面等其他外界安装面上。另外,如图1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500为安装于主模块的电路板上的板端连接器。端子模组4包括绝缘座41,导电端子2固定于绝缘座41内。具体地,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组导电端子21、第二组导电端子22以及第三组导电端子23,其中第一组导电端子21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2沿横向方向相背设置,第三组导电端子23供对接连接器500沿垂直于横向方向的方向插接,且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通过第一组导电端子21与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2与另一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即电连接器组件可通过第一组导电端子21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2与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如图1所示,电源信号和/或数据信号自左侧的电子模块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左侧输入,然后向右传输至与其相邻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并向上传输至与其对接的对接连接器500。即每一电连接器组件100通过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组导电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1)、端子模组(4)及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收容空间(120),且所述端子模组(4)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20)内;/n所述端子模组(4)包括绝缘座(41),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座(41)内,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横向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1)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2)、供主模块的对接连接器(500)沿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的方向插接的第三组导电端子(23),且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1)与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2)与另一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630 CN 2020212621136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1)、端子模组(4)及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收容空间(120),且所述端子模组(4)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20)内;
所述端子模组(4)包括绝缘座(41),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座(41)内,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横向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1)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2)、供主模块的对接连接器(500)沿垂直于所述横向方向的方向插接的第三组导电端子(23),且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1)与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以及通过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2)与另一相邻的电子模块对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120)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的开口,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开口的底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突设于所述基部(11)上的加高部(12)以及开设于所述加高部的三个方向上的第一收容槽(101)、第二收容槽(102)、第三收容槽(103);所述收容空间(120)形成于所述加高部(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41)包括收容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1)的第一绝缘座(411)、收容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22)的第二绝缘座(412)及收容所述第三组导电端子(23)的第三绝缘座(413);
所述第一绝缘座(411)插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01)并部分地突露于所述基部(11)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第二绝缘座(412)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02)的内侧,所述第三绝缘座(413)插入所述第三收容槽(103)并部分地突露于所述基部(11)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11)呈纵长状,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1)、第二组导电端子(22)以及第三组导电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刘小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