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6065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排,其包括若干拼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插接单元,所述插接单元包括彼此匹配的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所述动插接件具有条形结构的动插接部,该动插接部的内腔、靠近上下两个侧壁的位置帖邻设置有动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的上下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开放式开口,所述动插接部内腔、位于所述上下两个动导电板之间的位置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与所述动导电板形成抵接,所述动导电板上、与所述开放式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所述静插接件上、与所述动插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所述动插接部适配的静插接槽,所述静插接槽的上下两侧装设有静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内的动导电板通过其凸起与所述静导电板形成物理性接触连接。结构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端子排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框架式断路器上的接线端子排。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排,因众多导线的集中接线需求应运而生,其特别适用于诸如框架式智能断路器等需要密集接线的产品上,现有技术中,端子排一般都由若干个插接单元拼接而成,每个插接单元包括彼此互相匹配的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其主要的缺陷尤其体现在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的匹配位置上,因动插接件内的动导电板与静插接件内的静导电板在该匹配位置的接触不可靠,比如参照专利公开号为CN201207361Y公开的一种接线端子,其结构体现为静接插件内设置有通过弹簧抵接的静导电板,然后动接插件插进静接插件时,触动弹簧压缩变形,实现动到导电板与静导电板之间的电连接,然后这种结构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缺陷,便是当动插接件在静插接件内插拔次数多了以后,很容易使弹簧产生位移,甚至卡死,直接导致动接插件无法顺利插进静接插件内,本技术基于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进行了进一步的研发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稳定可靠的接线端子排。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一种接线端子排,其包括装设在其一侧的固定支架以及若干拼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插接单元,所述插接单元包括彼此匹配的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所述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之间的具体匹配结构如下:所述动插接件具有条形结构的动插接部,该动插接部的内腔、靠近上下两个侧壁的位置帖邻设置有动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的上下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开放式开口,所述动插接部内腔、位于所述上下两个动导电板之间的位置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与所述动导电板形成抵接,所述动导电板上、与所述开放式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本技术中,所述开放式开口和加强筋在横向方向上形成错位分布,具体的说,所述开放式开口形成于所述动插接部靠顶端的位置,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动插接部内腔的靠中间位置,如此,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开放式开口之间形成一定的横向距离,而该横向距离意味着动导电板在加强筋位置的抵接支点与凸起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所述静插接件上、与所述动插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所述动插接部适配的静插接槽,所述静插接槽的上下两侧装设有静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内的动导电板通过其凸起与所述静导电板形成物理性接触连接,所谓“物理接触”指的是动导电板的凸起与静导电板之间实现直接的接触(包括线面接触、面面接触、点面接触等方式),进而达到电连接的效果,另外,本技术中,当该凸起与静导电板接触时,所述动导电板便被部分下压,即体现出动导电板在加强筋和凸起之间的部分形成弹性片的作用,从结构上简化了动导电板,即只需要将动导电板设置成直板型结构(这种结构便于开模,成品率高)便可,与此同时,参照动导电板的结构以及凸起的作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轻易的将此作为启发,即静导电板也同样具备了简化成直板型结构的可预见性,而事实上,本技术中的静导电板采用的便是直板型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动导电板的顶端形成斜向延伸的翘舌,所述动插接部的顶端形成端板,所述端板上、相对于所述翘舌的位置形成斜向延伸的斜板,所述斜板与加强筋共同形成对所述动导电板的双向限位,这里的“双向限位”具体指的是动导电板的上下两个方向的受限,即一处为加强筋与动导电板之间的抵接位置,另一处为翘舌与斜板之间的匹配位置。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静导电板在所述静插接槽内的具体匹配结构描述如下:所述静导电板的顶端形成斜向延伸的翘起,所述静插接槽内、与所述翘起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斜向槽,所述斜向槽与所述翘起适配,所述静插接槽内、远距离于所述斜向槽的位置形成纵向加强板,所述纵向加强板与所述静导电板之间形成抵接。作为本是技术的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动插接件的动插接部上方形成与所述动插接部的内腔连通的动引接部,所述动引接部内装设有插片,所述插片与所述动导电板之间形成电连接,所述动引接部用于与负载形成电连接,所述静插接件上、位于所述静插接槽的偏下方位置形成与所述静插接槽的内腔连通的静接线部,所述静接线部上装设有压接端子,所述压接端子与所述静导电板之间形成电连接,所述静接线部通过压接端子与外部导线连接,进而可以预见,外部导线的电导顺序依次通过压接端子、静导电板、动导电板和插片而进入负载内。本技术中,为了降低插接单元拼装的难度,所述动插接件的壳体上、在横向方向上与所述插片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垂直于所述壳体延伸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其相邻的动引接部内腔的插片形成抵接。通过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改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晓,本技术中,由于将动插接部内的动导电板和静插接槽内的静插接板之间的接触设计成弹性接触(弹性接触具体指动导电板在动插接部内的结构配合上形成了具体的弹性效果,即动导电板弹性连接在所述静导电板上),与静导电板实现可靠的电连接,动插接部和静插接槽的这种匹配结构,不仅简化了动导电板的结构,也简化了静导电板的结构,其效果显而易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接线端子排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去掉固定支架后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插接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中去掉隔板后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图6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7显示,本实施例采用一种接线端子排,图1结合图2明显可知,其包括装设在其一侧的固定支架1以及若干拼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插接单元3,尤其的从图2中明显可知,该接线端子排具有插接侧20和引接侧21,在本实施例中,插接侧20用以直接插设在诸如框架式断路器等电器设备负载上,而引接侧21则用于外接导线,图3、图4、图5和图6以及图7显示,所述插接单元3包括彼此匹配的动插接件30和静插接件31,所述动插接件30和静插接件31之间的具体匹配结构如下:所述动插接件30具有条形结构的动插接部300,该动插接部300的内腔、靠近上下两个侧壁的位置帖邻设置有动导电板301,所述动插接部300的上下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开放式开口3000,所述动插接部300内腔、位于所述上下两个动导电板301之间的位置具有加强筋3001,该加强筋3001与所述动导电板301形成抵接,所述动导电板301上、与所述开放式开口300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3010,本实施例的图7中明显显示,所述开放式开口3000和加强筋3001在横向方向上形成错位分布,具体的说,所述开放式开口3000形成于所述动插接部靠顶端的位置,所述加强筋3001位于所述动插接部300内腔的靠中间位置,如此,所述加强筋3001与所述开放式开口3000之间形成一定的横向距离,而该横向距离意味着动导电板301在加强筋3001位置的抵接支点与凸起3010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而所述静插接件31上、与所述动插接部30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所述动插接部300适配的静插接槽310,所述静插接槽310的上下两侧装设有静导电板311,图5中明显显示,所述动插接部300内的动导电板301通过其凸起3010与所述静导电板311形成物理性接触连接,所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端子排,其包括若干拼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单元包括彼此匹配的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所述动插接件具有条形结构的动插接部,该动插接部的内腔、靠近上下两个侧壁的位置帖邻设置有动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的上下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开放式开口,所述动插接部内腔、位于所述上下两个动导电板之间的位置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与所述动导电板形成抵接,所述动导电板上、与所述开放式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所述静插接件上、与所述动插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所述动插接部适配的静插接槽,所述静插接槽的上下两侧装设有静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内的动导电板通过其凸起与所述静导电板形成物理性接触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排,其包括若干拼装成一体式结构的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单元包括彼此匹配的动插接件和静插接件,所述动插接件具有条形结构的动插接部,该动插接部的内腔、靠近上下两个侧壁的位置帖邻设置有动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的上下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开放式开口,所述动插接部内腔、位于所述上下两个动导电板之间的位置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与所述动导电板形成抵接,所述动导电板上、与所述开放式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凸起;所述静插接件上、与所述动插接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与所述动插接部适配的静插接槽,所述静插接槽的上下两侧装设有静导电板,所述动插接部内的动导电板通过其凸起与所述静导电板形成物理性接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线端子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式开口和加强筋在横向方向上形成错位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线端子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式开口形成于所述动插接部靠顶端的位置,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动插接部内腔的靠中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接线端子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导电板的顶端形成斜向延伸的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贵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双荣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