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31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补光灯,包括:一体成型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槽和外接线缆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贴合;覆盖所述容纳槽的面板;以及在所述面板的背向所述外壳的一侧附接至所述外壳的固定框。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补光灯,外壳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加工而成,减少补光灯的构件数量,且结构紧凑。光源组件与外壳的容纳槽内表面通过面接触直接贴壳散热,便于热量快速经外壳传导出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补光灯
本技术涉及智能交通补光
,尤其涉及一种补光灯。
技术介绍
交通补光灯应用场所在户外,经受红外线、紫外线等照射,使用环境恶劣,要求长期使用情况下能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同时,受安装环境限制,要求补光灯整体结构紧凑。此外,不同场景下需要不同亮度的补光灯,通常高亮度的补光灯需要的灯珠更多,对补光灯的散热性能要求更高。高亮度的补光灯又会造成光污染,容易对司机造成眩晕,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行业内对改进补光灯的结构以提高其性能存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散热效果良好的补光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补光灯,包括:一体成型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槽和外接线缆接合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贴合;覆盖所述容纳槽的面板;以及在所述面板的背向所述外壳的一侧附接至所述外壳的固定框。根据本技术的补光灯,外壳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加工而成,减少补光灯的构件数量,且结构紧凑。光源组件与外壳的容纳槽内表面通过面接触直接贴壳散热,便于热量快速经外壳传导出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所述容纳槽的一部分内表面构造成台阶面,所述光源组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与所述台阶面贴合。这样提供了一种便于以紧凑的构型安装光源组件并提供良好散热的外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安装至所述台阶面的灯板,所述灯板的表面与所述台阶面贴合;设置在所述灯板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之间的电源板;安装至所述电源板的控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板的背向所述电源板一侧的透镜组件。这样,外壳内光源组件的布局合理,且散热效果良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台阶面在所述容纳槽内相对且间隔地布置;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两个台阶面之间,所述灯板贴合至所述两个台阶面。根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较小且结构简单易实现的外壳构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板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导热垫。电源板可通过导热垫与容纳槽的槽底接触散热,避免热量在容纳槽内堆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具有透气孔。透气孔可以防止在工作状态下外壳内外部温差增大,导致补光灯内部水汽积聚、无法蒸发并长时间导致内部电路元件腐蚀损坏的情况发生,提升补光灯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光灯还包括连接至所述外壳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接合部,所述外壳包括能够以两个姿态与所述第一接合部配合连接的第二接合部。能够切换姿态的支架可满足正反装的使用场景,保证补光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面朝上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包括形成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安装孔和围绕所述第一安装孔形成在所述支架上的滑槽;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外壳上的第二安装孔和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相对两侧布置的两个第三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轴连接,所述滑槽选择性地与所述两个第三安装孔中的一个通过第二轴连接。根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实施的支架切换方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光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框的背向所述外壳一侧的光栅,所述光栅与所述外壳可拆卸地连接。光栅能满足补光灯在多个场景的应用需求,增强补光灯的防眩光效果,使得周围光线不刺眼。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具有散热部;所述光栅包括能与所述外壳的所述散热部卡合和脱离的卡扣。这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实现的可拆卸连接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补光灯的示意图,其中支架以第一姿态连接至外壳;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补光灯的示意图,其中支架以第二姿态连接至外壳;图3为图1的补光灯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补光灯的外壳的三维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补光灯的示意图,其中光栅安装至外壳,且卡扣与外壳脱离;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补光灯的示意图,其中光栅安装之外壳,且卡扣与外壳卡合;以及图7为图6的补光灯的分解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支架;11、第一接合部;111、第一安装孔;112、滑槽;113、第一轴;114、第二轴;2、外壳;21、容纳槽;22、台阶面;23、散热部;24、第二接合部;241、第二安装孔;242、第三安装孔;3、光源组件;31、电源板;32、控制板;33、灯板;34、透镜组件;341、透镜架;342、透镜阵列;4、面板;41、密封圈;5、固定框;6、光栅;61、第三接合部;611、卡扣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补光灯的示例。如图1至图3所示,补光灯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外壳2和固定框5,以及安装在外壳2与固定框5之间的光源组件3和面板4。结合参考图4,外壳2是一体成型件,其内部限定出用于安装光源组件3的容纳槽21。在外壳2的背向固定框5的侧面形成有散热部23,便于容纳槽21内由光源组件3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导出,避免热量堆积对各零部件造成影响,延长补光灯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部23由多个平行的散热筋构成。在外壳2上还可以设置透气孔,防止在工作状态下外壳内外部温差增大,导致补光灯内部水汽积聚、无法蒸发并长时间导致内部电路元件腐蚀损坏的情况发生,提升补光灯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安装时,外接线缆通过防水接头固定于外壳的外接线缆接合部。如图3所示,光源组件3包括固定在容纳槽21里的电源板31、固定在电源板31上的控制板32、在电源板31的面向容纳槽21的槽口的一侧固定在容纳槽21里的灯板33,以及在灯板33的背向电源板31的一侧固定在容纳槽21内的透镜组件34。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还包括拨码板。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透镜组件34包括板状的透镜架341和布置在透镜架341上的由多个透镜组成的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补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体成型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槽和外接线缆接合部;/n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贴合;/n覆盖所述容纳槽的面板;以及/n在所述面板的背向所述外壳的一侧附接至所述外壳的固定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补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体成型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槽和外接线缆接合部;
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贴合;
覆盖所述容纳槽的面板;以及
在所述面板的背向所述外壳的一侧附接至所述外壳的固定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容纳槽的一部分内表面构造成台阶面,所述光源组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与所述台阶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
安装至所述台阶面的灯板,所述灯板的表面与所述台阶面贴合;
设置在所述灯板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之间的电源板;
安装至所述电源板的控制板;以及
设置在所述灯板的背向所述电源板一侧的透镜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两个台阶面在所述容纳槽内相对且间隔地布置;
所述电源板设置在所述两个台阶面之间,所述灯板贴合至所述两个台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光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楼晨郑丽云帅树新湛慧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