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20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所述缠绕管的端部插入双头承插接头内,并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间距形成密闭的试验腔,所述双头承插接头上设置有试验通道,试验腔通过试验通道与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环境接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套密封结构,实现了对连接处进行双重柔性密封,连接处密封的完好性保持效果好,同时,通过试验腔和试验通道构成简单的检查结构,只需通过检查试验腔的密封性就能得到整个连接处的密封性能,操作过程简单高效,准确度高,特别适用于管道施工现场的密封性检查,克服了现有密封试验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中空结构壁缠绕管
,特别涉及一种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中空结构壁缠绕管是一种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采用热态缠绕成型工艺制成的具有较高抗外压能力的特殊结构壁管材,由于其独特的成型工艺,可以生产直径达3米的管材,这是其他生产工艺难以完成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由于其本身优异的融焊接性能不但保证了产品成型工艺和产品质量,而且也为施工连接提供了多种可靠方式,如电热熔焊接,热收缩连接等等,同时这也是渗漏情况很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化学性能稳定,耐酸、碱、盐能力强,抗冲击性强,重量轻,连接方便,原材料价位低,主要应用于市政工程排水系统内。现有中空结构壁缠绕管的连接方式主要由卡箍连接、热收缩连接、电热熔带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各有利弊,承插口电熔焊接是应用范围最广的连接方式。承插口连接方式是通过双向承插接头和密封圈与缠绕管装配形成密封连接结构,具有不易破裂、可靠性好、密封性强等特点。然而,在现有的承插口电熔焊接密封结构中,使用的密封圈为环状结构,其只能在连接处形成一层密封层,受力结构较差,导致抗变形能力一般,一旦密封圈连接处出现泄漏,则连接处的密封性就会被破坏,密封效果不是最优,并且不能作为压力管道连接使用。为了解决该问题,技术人的在先专利公开了一种缠绕结构管材高密封高强度连接头(CN209876259U),该专利的连接头主要包括承口和插口,承口和插口分别与缠绕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承口和插口相互对插形成密封连接结构,其中,通过插接面与承插斜面相匹配实现一次密封,通过内密封圈实现插接面与承插斜面接触截面的密封,通过端口密封圈实现缠绕管端口的密封。该密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缺陷:1、对材料要求高,需要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造承口和插口,同时需要额外配置承口和插口,使用成本过高;2、插接面与承插斜面的密封性通过刚性的型面配合和柔性的内密封圈实现双重密封,但是刚性接触面在受力变形时密封效果变差,仅靠单一层的内密封圈实现接触面的密封显然存在泄漏隐患,连接处密封的完好性保持效果差。同时,现有对中空结构壁缠绕管连接处弹性密封圈接头的密封性检查,基本采用的是国标(GB/T19472.2-2004)规定的弹性密封圈接头密封试验方法进行检查,该密封试验方法的大致原理为;将管材和管件组装起来做成试样,加上规定的一个内部静液压p1来平顶其密封性能,如果可以,接着再加上规定的一个较高的内部静液压p2来平顶其密封性能,每次加压要维持一个规定的时间,在此时间检查接头是否泄漏。该密封试验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比较复杂,对试验场地要求较高,施工现场进行密封性检查时,该密封实验方法很难实施,准确度也差,不能实时准确的反应出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密封效果更好,且密封检查更方便的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及密封试验方法,通过设置2套密封结构以及基于该结构设置试验腔和试验通道,实现了对连接处进行双层柔性密封,抗形变能力强,密封性不易被破坏,密封效果更好,同时,改变了传统密封试验方法,通过试验腔和试验通道构成简单的检查结构,只需通过检查试验腔的密封性就能得到整个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对试验现场适应能力强,操作过程简单,准确度高,特别适用于管道施工现场的密封性检查,克服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包括缠绕管、双头承插接头和密封圈,所述缠绕管的端部插入双头承插接头内,并通过密封圈与双头承插接头实现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套设在缠绕管上,且沿所述缠绕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间距形成密闭的试验腔,所述试验腔所对应的双头承插接头上设置有用于介质流通的试验通道,试验腔通过试验通道与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环境接通,所述试验通道朝向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的一端通过密封塞密封。由于上述结构的设置,待连接的两段缠绕管的端部分别插入双头承插接头内,缠绕管伸入双头承插接头内的部分与双头承插接头的内壁之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沿缠绕管的轴线方向,密封圈设置有2个,进而在连接处构成2套密封结构,2套密封结构之间的密闭空腔则构成试验腔,2套密封结构均用于对连接处进行柔性密封,进而可以避免刚性密封所存在的缺陷,对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实现“双保险”。同时,在进行密封性检查时,只需通过试验通道对试验腔进行密封性检查,如果试验腔密封性良好,说明密封腔两侧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密封界面密封性良好,由此反映出整个连接处的密封性良好,避免了直接对整个连接处进行密封试验检查的问题,方便、准确、高效,克服了现有密封试验方式所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本技术的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与本技术人的在先专利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无需特别设计和制造插口和承口等密封连接组件,利用现有的双头承插接头和密封圈即可,使用成本显著低于该承口和插口的设计;2、本技术采用2套柔性密封结构来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对形变适应能力强,密封性稳定,而在先专利技术是通过刚性密封+柔性密封的方式实现2层密封,刚性密封对形变适应能力较差,连接处密封的完好性保持效果差,相比于本技术,密封性稍弱;3、在先专利的密封结构只能通过现有的密封试验方式进行密封检查,进而存在现场密封检查困难、操作复杂、准确度不高的问题,而本技术改进的密封结构能够采用更方便、准确以及高效的密封试验方式进行密封检查,对检查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实用性更强。在本技术中,当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是先套设在缠绕管上后,再与双头承插接头密封连接时,为了方便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套设在缠绕管上,同时也为了固定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通过连接茎连接,所述连接茎的厚度不高于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的厚度。连接茎的设置使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形成整体式结构,以便于装配和对连接处实现密封,同时也固定了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间距,使试验腔的体积参数稳定,便于后期标准化和规范化密封性能的检查。在本技术中,其也可以将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直接装配在双头承插接头内,其也能形成稳定的密封结构和试验腔,也能便于后期标准化和规范化密封性能的检查。具体地,所述双头承插接头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密封圈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固定安装在双头承插接头的内壁上。在本技术中,为了保持连接处的密封结构完好性,所述双头承插接头具有中空结构,所述试验通道贯穿双头承插接头的中空腔,且不与该中空腔接通。具有中空结构的双头承插接头相当于具有了双壁结构,双头承插接头的内壁与密封圈和缠绕管的端部外壁实现密封接触,外壁与填埋物接触,由于中空结构的存在,复土时只是双头承插接头的外壁受力变形而不会让内壁受力而变形,能够确保内壁结构的完好性,同时,在施工回填土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包括缠绕管、双头承插接头和密封圈,所述缠绕管的端部插入双头承插接头内,并通过密封圈与双头承插接头实现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套设在缠绕管上,且沿所述缠绕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间距形成密闭的试验腔,所述试验腔所对应的双头承插接头上设置有用于介质流通的试验通道,试验腔通过试验通道与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环境接通,所述试验通道朝向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的一端通过密封塞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包括缠绕管、双头承插接头和密封圈,所述缠绕管的端部插入双头承插接头内,并通过密封圈与双头承插接头实现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套设在缠绕管上,且沿所述缠绕管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间距形成密闭的试验腔,所述试验腔所对应的双头承插接头上设置有用于介质流通的试验通道,试验腔通过试验通道与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环境接通,所述试验通道朝向双头承插接头外部的一端通过密封塞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通过多条连接茎连接,所述连接茎的厚度不高于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承插接头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密封圈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固定安装在双头承插接头的内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结构壁缠绕管双头承插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承插接头具有中空结构,所述试验通道贯穿双头承插接头的中空腔,且不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建军王扬保喻进梁天雄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中企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四川和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