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277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26
一种口腔引流装置,属于医疗器具用于患者口腔,包括引流管、引流托和引流袋,其中,引流托为柔质片状结构,引流托中心开有通孔,引流管穿过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引流托的一侧向后弯曲翻折,构成半开放的保护空间,引流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软管,内固定填设引流条,引流管的一端为吸引端,置于患者口腔内,引流条伸出吸引端,另一端为排出端,排出端位于保护空间内,排出端与引流袋可分离式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使用方便,清洗方便,引流效果好,使用过程安全舒适健康、干净整洁,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口腔引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口腔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部分患者由于经过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术,气管由人工气道辅助,经上呼吸道置入或者直接气管置入导管来建立起呼吸通道,由于人工气道需要在患者口腔内咽部设置气囊,这使得患者无法吞咽口水,正常患者每2-3h产生的口腔分泌物约20-30ml,而且术后要求患者侧卧,这些液体不经吸引,会沿着患者口角向下流淌,不仅外形不雅,还会浸湿病床,长时间会损伤患者面部和肩部皮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纱布擦拭或者负压吸引,但医护人员工作繁忙任务重,不可能一直守在该患者身边不断擦拭,进行频繁的负压吸引,况且过多的负压会给患者口腔造成较大的负担,损伤患者口腔粘膜。为了给医护人员减少不必要的重担,人们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能够在减少负压吸引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引流效果,使得患者口腔分泌物能够及时被引走。现有技术中,专利2019200468382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患者分泌物收集器,采用敷料将装置设置在患者口部,固定在患者上下唇部,使得患者的口腔分泌物直接流入装置内被收集到收集袋内,但是,由于患者被安置在病床时是侧卧姿,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不易直接流入装置,而且,该装置封堵住患者的嘴,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不能用于留观患者的日常使用。专利2014200692370公开了一种口腔分泌物收集袋,采用气囊结构覆盖患者脸部封堵嘴部仅留下豁口来供患者呼吸,但并无能够实现引流效果的结构,患者的口腔分泌物通过自然流动进入到收集袋内,不仅收集效果不好,同样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不能用于留观患者的日常使用。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研发出一种能够用于患者日常能够使用的针对口腔分泌物的引流装置,减少呼吸不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承受的额外伤害,进而快速恢复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能够用于患者日常能够使用的口腔分泌物引流装置。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口腔引流装置,用于患者口腔,包括引流管、引流托和引流袋,其中,引流托为柔质片状结构,引流托中心开有通孔,引流管穿过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引流托的一侧向后弯曲翻折,构成半开放的保护空间,引流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软管,内固定填设引流条,引流管的一端为吸引端,置于患者口腔内,引流条伸出吸引端,另一端为排出端,排出端位于保护空间内,排出端与引流袋可分离式固定。在本技术中,所述引流条为脱脂棉线条,由若干根脱脂棉线并行排列而成的条状。由于脱脂棉线能够浸润吸收液体,在毛细作用下,液体从吸引端引流液体,并沿着引流管行进,在虹吸作用下,不断的进入引流袋内。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内设置有软质的套管,套管朝向吸引端的一端设置为柔质的喇叭口,喇叭口贴近患者口角,引流管穿过套管和喇叭口,套管位于保护空间内的一端与引流托通过医用胶带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托中心的通孔相对于引流端的一侧设置有柔质的喇叭口,喇叭口与引流托为一体式结构,引流管穿过喇叭口和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穿过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并与之连接成为一体式结构。在本技术中,所述排出端的端头处设置有硬质的限位环,限位环的外径大于引流管中段的外径,引流袋的开口套设在排出端的限位环外,由此实现引流袋与引流管的可分离式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引流袋与引流托通过医用胶带粘贴固定。在本技术中,所述引流托相对于保护空间的外侧面有部分贴近患者面部,引流托贴近患者面部的位置设置有粘贴层。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托采用医用硅胶,粘贴层为医用自恢复粘贴硅胶(TruContGel),在长时间与患者面部接触时不会给患者面部皮肤带来损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能够自吸引的引流条穿过引流托连接患者口腔和引流袋,能够有效的将患者口腔内的液体分泌物引流到引流袋内,不产生负压,引流效果好,对患者口腔内无伤害,安全健康;可以贴附在患者面部的引流托能够将引流袋和引流管连接固定起来,避免患者因移动引起的错位和分离,同时不损伤患者皮肤,使用方便;引流托翻折弯曲,不封堵患者的口部,不影响患者正常呼吸,并对引流袋与引流管的连接处进行保护,还能搭载引流袋防止脱落;软质套管的一端为扣在患者口角的喇叭口,避免患者口腔分泌物沿引流管流出,更能保证使用过程的干净整洁;各部分均为可拆卸式连接,方便使用后的清洗;综上,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使用方便,清洗方便,引流效果好,使用过程安全舒适健康、干净整洁,效果显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引流管1、引流托2、引流袋3、吸引端4、排出端5、限位环6、引流条7、套管8、喇叭口9、医用胶带10、粘贴层1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参见图1和2所示的口腔引流装置,用于患者口腔,包括引流管1、引流托2和引流袋3,引流托2为柔质片状结构,引流托2上半叶向下弯曲翻折,构成半开放的保护空间,引流托2中心开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软质的套管8,套管8的一端位于保护空间内,套管8的另一端位于保护空间外,该端头处设置为柔质的喇叭口9,喇叭口9贴近患者口角,引流管1穿过套管8和喇叭口9,套管8位于保护空间内的一端与引流托2通过医用胶带10连接;引流管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软管,内固定填设引流条7,引流条7为脱脂棉线条,由若干根脱脂棉线并行排列而成的条状,引流管1的一端为吸引端4,置于患者口腔内,引流条7伸出吸引端4,另一端为排出端5,排出端5位于保护空间内,排出端5的端头处设置有硬质的限位环6,限位环6的外径大于引流管1中段的外径,引流袋3的开口套设过排出端5的限位环6,由此实现引流袋3与引流管1的可分离式固定,引流袋3与引流托2通过医用胶带10粘贴固定。实施例2口腔引流装置,在图3中,包括引流管1、引流托2和引流袋3,引流托2为柔质片状结构,引流托2上半叶向下弯曲翻折,构成半开放的保护空间,引流托2中心开有通孔,通孔相对于保护空间的另一侧设置有柔质的喇叭口9,喇叭口9贴近患者口角,喇叭口9与引流托2为一体式结构,引流管1穿过喇叭口9和通孔;引流管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软管,内固定填设引流条7,引流条7为脱脂棉线条,由若干根脱脂棉线并行排列而成的条状,引流管1的一端为吸引端4,置于患者口腔内,引流条7伸出吸引端4,另一端为排出端5,排出端5位于保护空间内,排出端5的端头处设置有硬质的限位环6,限位环6的外径大于引流管1中段的外径,引流袋3的开口套设过排出端5的限位环6,由此实现引流袋3与引流管1的可分离式固定,引流袋3与引流托2通过医用胶带10粘贴固定。实施例3口腔引流装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口腔引流装置,用于患者口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引流托和引流袋,其中,引流托为柔质片状结构,引流托中心开有通孔,引流管穿过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引流托的一侧向后弯曲翻折,构成半开放的保护空间,引流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软管,内固定填设引流条,引流管的一端为吸引端,置于患者口腔内,引流条伸出吸引端,另一端为排出端,排出端位于保护空间内,排出端与引流袋可分离式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腔引流装置,用于患者口腔,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引流托和引流袋,其中,引流托为柔质片状结构,引流托中心开有通孔,引流管穿过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引流托的一侧向后弯曲翻折,构成半开放的保护空间,引流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软管,内固定填设引流条,引流管的一端为吸引端,置于患者口腔内,引流条伸出吸引端,另一端为排出端,排出端位于保护空间内,排出端与引流袋可分离式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条为脱脂棉线条,由若干根脱脂棉线并行排列而成的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托中心的通孔内设置有软质的套管,套管朝向吸引端的一端设置为柔质的喇叭口,喇叭口贴近患者口角,引流管穿过套管和喇叭口,套管位于保护空间内的一端与引流托通过医用胶带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医笃筑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