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257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包括采集器、保存管及管盖,其中,所述采集器包括一体化连接的上引流管及下引流管,所述下引流管的底端与保存管可拆卸连接,所述管盖与保存管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引流管包括外引流管及内引流管,所述内引流管设置在外引流管内,外引流管及内引流管均与下引流管连通,所述外引流管呈漏斗状,所述内引流管包括圆筒段及圆台段,所述圆台段的下端与外引流管的下端相连接,圆台段的上端与圆筒段相连接,所述圆台段下端的直径小于圆筒段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唾液采集保存器可以人性化的采集受试者唾液,并且使唾液样本在采集后及时与保存液均匀混合,操作更加简便易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
本技术涉及医学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样本收集装置,具体说是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
技术介绍
唾液样本采集具有简便性、无创性,并且易于储存和运输。这种无创性采集相对于血液样本采集具有明显优势,无需特殊训练的采血人员及特别的仪器,降低了病人及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风险。目前市场上的唾液收集器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在采集时,被采集者会看到自己的唾液及一些口腔杂物,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适感;其次,唾液流速慢,样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久会加深样本污染程度;再者,唾液保存液与收集管分开储存,在收集完唾液后再向其中加入保存液,繁琐且易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更加人性化的采集受试者唾液,并且使唾液样本在采集后及时与保存液均匀混合,操作更加简便易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包括采集器、保存管及管盖,其中,所述采集器包括一体化连接的上引流管及下引流管,所述下引流管的底端与保存管可拆卸连接,所述管盖与保存管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引流管包括外引流管及内引流管,所述内引流管设置在外引流管内,外引流管及内引流管均与下引流管连通,所述外引流管呈漏斗状,所述内引流管包括圆筒段及圆台段,所述圆台段的下端与外引流管的下端相连接,圆台段的上端与圆筒段相连接,所述圆台段下端的直径小于圆筒段的直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内引流管及外引流管内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条状凸棱,所述凸棱绕下引流管轴心线等间距设置,且所述凸棱沿上引流管下端朝上端呈放射状布置。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圆台段的底端与外引流管内侧壁上的凸棱底端相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圆台段下端连接有引流筒,所述引流筒套设在下引流管内,所述引流筒与下引流管之间形成的空腔内竖直设置有若干导流条,所述导流条绕下引流管的轴心线等间距布置,且导流条的数量与外引流管内侧壁上的凸棱数量一致,且导流条的顶部与外引流管内侧壁上的凸棱底端相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内引流管的顶面高于外引流管的顶面。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内引流管内侧壁上的凸棱顶端设置有弧形倒角。优选的,所述下引流管的底端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保存管内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外螺纹相适配的第一内螺纹;所述保存管顶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管盖内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的第二内螺纹。优选的,所述保存管外侧壁上设置有刻度标尺。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集器上设有内引流管,被采集人可含着内引流管将唾液直接吐在下引流管中,并通过收集管承接从下引流管流出的唾液,被采集者和其他人员都看不到唾液,被采集者心理上不会感到恶心、尴尬等不适,使其得到良好、人性化的采集体验。(2)、通过在内引流管外设置外引流管,可以收集被采集人吐到内引流管外的唾液,外引流管和内引流管之间通过凸棱及导流条形成间隙,可将内引流管外壁及被采集者漏出的唾液引流至保存管中。(3)、在外引流管和内引流管内侧设有均匀分布的凸棱,且凸棱从下往上呈放射性设置,可更快更多的引流唾液至收集保存管中。由于唾液较粘稠,流速慢,本设计可缩短收集时间,减少样本污染。且凸棱在口含处做了人性化圆角设计,不会刮伤被采集者的口腔粘膜。(4)、下引流管与收集管螺纹连接,使得准备采集时可将下引流管和收集管通过螺纹旋转连接,装置简便易行且牢固不易掉落。(5)、收集管内有装有一定量的唾液样本时,通过管盖与收集管螺纹连接,使得在不进行收集行为时或收集行为完成后,可将管盖拧紧防止唾液样本污染,简便易行且不会泼洒。(6)、在收集管上设有一定的刻度,方便采集者和被采集者观察唾液保存液和样本的体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唾液采集保存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唾液采集保存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包括采集器1、保存管2及管盖3,其中,采集器1用来采集受试者唾液样本,保存管2用来保存受试者唾液样本,管盖3用来封堵保存管2。其中,采集器1包括一体化连接的上引流管11及下引流管12,下引流管12的底端与保存管2可拆卸连接,管盖3与保存管2可拆卸连接。上引流管11包括外引流管111及内引流管112,内引流管112设置在外引流管111内,外引流管111及内引流管112均与下引流管12连通,外引流管111呈漏斗状,外引流管111与下引流管12相连接,内引流管112包括圆筒段1121及圆台段1122,圆台段1122的下端与外引流管111下端相连接,圆台段1122的上端与圆筒段1121相连接,圆台段1122下端的直径小于圆筒段1121的直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被采集人可含着内引流管112将唾液直接吐在下引流管12中,并通过收集管承接从下引流管12流出的唾液,被采集者和其他人员都看不到唾液,被采集者心理上不会感到恶心、尴尬等不适,使其得到良好、人性化的采集体验。在上述实施例中,内引流管112包括圆筒段1121,可以方便采集者口含着该部分进行吐唾液,设计圆台段1122,且圆台段1122下端的直径小于圆筒段1121的直径,可以更方便的将吐到圆筒段1121内的唾液沿着圆台段1122流往下引流管12,并通过收集管进行接收。通过在内引流管112外设置外引流管111,可以收集被采集人吐到内引流管112外的唾液。进一步的,内引流管112及外引流管111内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条状凸棱113,凸棱113绕下引流管12轴心线等间距设置,且凸棱113沿上引流管11下端朝上端呈放射状布置。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可更快更多的引流唾液至收集保存管2中。由于唾液较粘稠,流速慢,本设计可缩短收集时间,减少样本污染。为了使流入到外引流管111内的唾液可以通过下引流管12流入到保存管2内,本实施例采用的方案是将圆台段1122的底端与外引流管111内侧壁上的凸棱113底端相连接。由此使内引流管112与外引流管111在相连接的同时,保证二者之间存在间隙,可将内引流管112外壁及被采集者漏出的唾液引流至保存管2中。因内引流管112的底端仅仅与外引流管111内侧壁上的凸棱113底端相连接,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器(1)、保存管(2)及管盖(3),其中,所述采集器(1)包括一体化连接的上引流管(11)及下引流管(12),所述下引流管(12)的底端与保存管(2)可拆卸连接,所述管盖(3)与保存管(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引流管(11)包括外引流管(111)及内引流管(112),所述内引流管(112)设置在外引流管(111)内,外引流管(111)及内引流管(112)均与下引流管(12)连通,所述外引流管(111)呈漏斗状,所述内引流管(112)包括圆筒段(1121)及圆台段(1122),所述圆台段(1122)的下端与外引流管(111)的下端相连接,圆台段(1122)的上端与圆筒段(1121)相连接,所述圆台段(1122)下端的直径小于圆筒段(1121)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器(1)、保存管(2)及管盖(3),其中,所述采集器(1)包括一体化连接的上引流管(11)及下引流管(12),所述下引流管(12)的底端与保存管(2)可拆卸连接,所述管盖(3)与保存管(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引流管(11)包括外引流管(111)及内引流管(112),所述内引流管(112)设置在外引流管(111)内,外引流管(111)及内引流管(112)均与下引流管(12)连通,所述外引流管(111)呈漏斗状,所述内引流管(112)包括圆筒段(1121)及圆台段(1122),所述圆台段(1122)的下端与外引流管(111)的下端相连接,圆台段(1122)的上端与圆筒段(1121)相连接,所述圆台段(1122)下端的直径小于圆筒段(1121)的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引流管(112)及外引流管(111)内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条状凸棱(113),所述凸棱(113)绕下引流管(12)轴心线等间距设置,且所述凸棱(113)沿上引流管(11)下端朝上端呈放射状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唾液采集保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段(1122)的底端与外引流管(111)内侧壁上的凸棱(113)底端相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吉李泽卿郑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吉诺百客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