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人工增殖放流鱼类野化驯养的鱼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鱼池,特别是一种用于人工增殖放流鱼类野化驯养的鱼池。
技术介绍
水利水电工程的鱼类增殖站每年需要向江河放流几万到数十万不等的鱼苗。然而,经过多次放流后产生的增殖效果却大多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人工放养的鱼在放流后死亡率很高。影响放流鱼类存活率有诸多因素,鱼类放流后在自然水体中摄食和反捕食能力的不足被认为是直接导致死亡率高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放流个体都在放流后不久因饥饿和被捕食而亡。放流的鱼苗一般在鱼类增殖站的苗种池进行培育,鱼苗在人工水池里长至一定规模后再集中放流到江河等自然水体中。苗种池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池规模较小,水深较浅。同时,站内建设饵料培育池,培养浮游动植物作为鱼苗的饵料,并进行人工投料喂养。增殖放流鱼类主要在人工养殖环境中,饵料充足,少有天敌和竞争者,导致鱼类个体摄食技能缺失,大部分鱼类甚至养成了在水面摄食的习惯。放流进入自然界后,这部分人工养殖的鱼类面临周边环境与养殖水池不同、饵料食物与增殖站内差别较大、与野外鱼类进行食物资源的争夺能力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人工增殖放流鱼类野化驯养的鱼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池(100)、仿生态河道(200)和集鱼坑(300);/n所述仿生态河道(200)包括河道深水区(210)、河道激流区(220)和河道浅滩区(230);所述河道深水区(210)的深度为2.5~3m,所述河道激流区(220)的宽度小于河道深水区(210)的宽度,所述河道浅滩区(230)内设有种植有水生植物的卵石层(231),且河道浅滩区(230)的宽度大于河道深水区(210)的宽度;/n所述集鱼坑(300)内设置有拦鱼网栅(310),所述拦鱼网栅(310)将集鱼坑(300)分隔为捕捞区域(320)和回水区域(330) ...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人工增殖放流鱼类野化驯养的鱼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池(100)、仿生态河道(200)和集鱼坑(300);
所述仿生态河道(200)包括河道深水区(210)、河道激流区(220)和河道浅滩区(230);所述河道深水区(210)的深度为2.5~3m,所述河道激流区(220)的宽度小于河道深水区(210)的宽度,所述河道浅滩区(230)内设有种植有水生植物的卵石层(231),且河道浅滩区(230)的宽度大于河道深水区(210)的宽度;
所述集鱼坑(300)内设置有拦鱼网栅(310),所述拦鱼网栅(310)将集鱼坑(300)分隔为捕捞区域(320)和回水区域(330);
所述集水池(100)的位置高于集鱼坑(300),所述集水池(100)的出水口与仿生态河道(200)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仿生态河道(200)的出水口与集鱼坑(300)的捕捞区域(320)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集鱼坑(300)的回水区域(330)内设置有潜污泵(410),所述潜污泵(410)的出水口通过循环管(420)与集水池(100)的进水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工增殖放流鱼类野化驯养的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100)呈圆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工增殖放流鱼类野化驯养的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100)的池壁主要由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粘土垫层(110)、防渗层(120)、第二粘土垫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联希,何涛,郎建,杨玖贤,吴迪,康昭君,唐剑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