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2143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3:20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携带第一QoS参数的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用于指示针对第一QoS参数进行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操作(S101),可以通过信令交互实现针对特定QoS参数进行终端与终端之间的连接操作,针对QoS flow设计了QoS管理机制,从而解决了在NR V2X系统中,无法实现终端与终端之间的连接管理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相关申请本申请要求2019年03月2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PCT/CN2019/080191,名称为“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将其全文引入作为参考。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通信是一种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技术,与传统的蜂窝系统中通信数据通过基站接收或者发送的方式相比较,D2D通信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3GPP)中,D2D分成了系统邻近业务(ProximitybasedService,ProSe)、车联网(vehicletoX,V2X)、可穿戴设备(FeD2D)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在ProSe系统中,3GPP定义了基于PC5信令协议的连接管理机制,其包括但不限于:连接的建立与释放、连接的安全参数配置、连接的信道质量监控等。在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携带第一QoS参数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进行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操作。/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328 CN PCT/CN2019/080191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携带第一QoS参数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进行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操作。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连接操作是否成功。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操作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建立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修改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释放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操作包括所述建立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则所述请求消息包括待建立的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对应的第一QoS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操作包括所述修改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则所述请求消息包括待修改的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对应的第一QoS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操作包括所述修改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则所述请求消息包括待释放的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对应的第一QoS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和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PSID,ITS-A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SID,ITS-A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一参数信息;所述第一参数信息包括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和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信息携带在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层RRC信令中。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携带在包括所述第一参数信息的RRC信令。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消息包括第二QoS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QoS参数为所述第二终端可接受的QoS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QoS参数为所述第一QoS参数的子集。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QoS参数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和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PSID,ITS-AID。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QoS参数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SID,ITS-A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参数信息;所述第二参数信息包括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和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参数信息携带在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RRC信令中。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消息携带在包括所述第二参数信息的RRC信令中。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为针对以下至少一个信息的连接:QoS流、PSID、ITS-AID、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应用层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和/或所述响应消息包括连接标识ID,所述连接ID用于区分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不同连接。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不同连接对应至少以下一种信息不同:IP地址、应用层ID、PSID、ITS-AID、PQI、VQI、L2ID、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和/或L2ID,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L2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L2ID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连接更新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连接更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和/或L2ID,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不同于当前连接使用的应用层ID,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L2ID不同于当前连接使用的L2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接入层消息;所述第一接入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和/或L2ID,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不同于当前连接使用的应用层ID,所述第一终端所使用的L2ID不同于当前连接使用的L2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和/或L2ID,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L2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L2ID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连接更新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连接更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和/或L2ID,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L2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L2ID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接入层消息;所述第二接入层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和/或L2ID,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应用层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应用层ID不同,所述第二终端所使用的L2ID与当前连接使用的L2ID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基于传输层的L2ID传输,所述L2ID与其他发送终端所使用的L2ID满足预设的映射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为针对第一终端定义的映射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为针对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定义的映射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基于各传输层的L2ID传输,所述L2ID与所述第一终端的不同的PSID和/或应用层ID一一对应。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终端的任一PSID和/或应用层ID改变,则所述L2ID改变。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下,发送用于指示建立新连接的请求消息:
已存在连接的IP地址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应用层ID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PSID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PQI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VQI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数据速率要求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通信范围要求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无线承载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L2ID相对所述新连接不可用。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指示建立新连接的请求消息携带在PC5-S信令或PC5-RRC信令中。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新连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新连接的IP地址与已存在连接的IP地址不同;
所述新连接的应用层ID与所述已存在连接的应用层ID不同;
所述新连接的PSID与所述已存在连接的PSID不同;
所述新连接的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与所述已存在连接的PQI、VQ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均不同;
所述新连接的无线承载与所述已存在连接的无线承载不同;
所述新连接的L2ID与所述已存在连接的L2ID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34-3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任意一种信息: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IP地址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IP地址;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IP地址为在所述已存在连接中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IP地址;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应用层ID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应用层ID;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应用层ID为在所述已存在连接中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应用层ID;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L2ID为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L2ID;
所述已存在连接的L2ID为在所述已存在连接中所述第一终端和/或所述第二终端的L2ID。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携带第一QoS参数的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的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配置。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的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配置。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具体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的物理层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携带在系统消息或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RRC信令中。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类型的核心网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接入网设备上报第三QoS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QoS参数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PQI、VQI、QFI、数据速率要求、通信范围要求和无线承载的对应关系,PSID,ITS-AID。


根据权利要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使用的对应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使用的对应关系。


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类型的核心网设备对应的第三QoS参数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接入网设备上报所述第一终端到所述第二终端连接的信道质量参数;所述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信道繁忙率、RSRP、RSRQ、SINR、RSSI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的信道质量参数对应不同的配置信息。


根据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确定是否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进行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操作。


一种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携带第一QoS参数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QoS参数进行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操作。


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连接操作是否成功。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前溪刘建华赵振山林晖闵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