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089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包括塑料薄膜、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二极耳及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本申请的集流体,蒸镀层与极耳引流部位接触良好,保证了集流体的导通性,PET等树脂抗拉强度高,不易断带,能量密度提升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
,涉及一种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工作电压高、荷电保持能力强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广泛运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及电动汽车中。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主要的发展方向,减轻集流体的重量作为提高锂离子能量密度的方向之一,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安全风险,还可以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集流体为铝箔,负极集流体为铜箔。当金属箔材的厚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后,其机械强度降低,加工难度也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其机械强度并降低厚度,有专利提出通过在塑料膜上镀铜或铝的方法来减轻集流体厚度。此方法虽然起到了减轻厚度的作用,但是由于塑料膜会对装配过程中的焊接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造成电池内阻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集流体由于装配过程中的焊接不良,可能造成电池内阻增加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流体及锂离子电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流体。该集流体包括塑料薄膜、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二极耳及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相接;所述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的材质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镀层及第二金属镀层为铝镀层,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为铝箔,所述集流体为正极集流体。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镀层及第二金属镀层为铜镀层,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为铜箔,所述集流体为负极集流体。可选地,所述塑料薄膜的厚度为1-50微米;所述第一金属镀层的厚度为0.5-1微米,所述第二金属镀层的厚度为0.5-1微米。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采用蒸镀的方式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采用蒸镀的方式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通过辊压、静电或等离子体吸附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通过辊压、静电或等离子体吸附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包括塑料薄膜、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二极耳及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包覆所述塑料薄膜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相接;本申请的集流体,极耳为金属,不会造成焊接不良;PET等树脂抗拉强度高,不易断带;金属镀层的蒸镀面积可控;蒸镀层与极耳引流部位接触良好;能量密度提升10%。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上述的集流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塑料薄膜;2、第一金属镀层;3、第二金属镀层;4、第一极耳;5、第二极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包括塑料薄膜1、第一金属镀层2、第二金属镀层.、第二极耳5及第一极耳4,所述第一极耳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1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4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1,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靠近所述第一极耳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4相接。所述第二极耳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1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5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1,所述第二金属镀层3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1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3靠近所述第二极耳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5相接。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第二金属镀层3、第一极耳4及第二极耳5的材质相同。可选地,塑料薄膜1的材质包括但不仅限于PET、OPP、PI、CPP、PVC等。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及第二金属镀层3为铝镀层,所述第一极耳4及第二极耳5为铝箔,所述集流体为正极集流体。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及第二金属镀层3为铜镀层,所述第一极耳4及第二极耳5为铜箔,所述集流体为负极集流体。可选地,第一金属镀层2及第二金属镀层3可为同种金属,也可为不同种金属。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塑料薄膜1的厚度为1-50微米。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的厚度为0.5-1微米,所述第二金属镀层3的厚度为0.5-1微米。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镀层2采用蒸镀的方式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3采用蒸镀的方式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1的下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4的一端通过辊压、静电或等离子体吸附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1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5的一端通过辊压、静电或等离子体吸附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1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流体,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包覆所述塑料薄膜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相接;本申请的集流体,极耳为金属,不会造成焊接不良;PET等树脂抗拉强度高,不易断带;金属镀层的蒸镀面积可控;蒸镀层与极耳引流部位接触良好;能量密度提升10%。另外,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集流体。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薄膜、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二极耳及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n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相接;/n所述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的材质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20210308 CN 20211024988061.一种集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薄膜、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二极耳及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的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
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的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塑料薄膜,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覆盖于所述塑料薄膜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靠近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相接;
所述第一金属镀层、第二金属镀层、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的材质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镀层及第二金属镀层为铝镀层,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为铝箔,所述集流体为正极集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璞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