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的监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碳循环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的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碳通量(Carbon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碳通量估算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碳循环和碳收支的关键技术环节。传统碳通量测量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方法:静态气箱法、模型法、微气象法和动态气箱法。随着碳通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众多学者基于传统碳通量测量方法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稻作环节(插秧、施肥、灌排水、收成)和不同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量等)对稻田碳通量的影响。目前稻田碳通量测量手段和估算方法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仅研究孤立的环境因子对稻田碳通量的影响,稻田碳通量排放规律不确定性大。例如,陆龙骅等对常熟地区水稻插秧、拔节、抽穗等不同生长期近地层二氧化碳和感热、潜热、动量等湍流通量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李琪等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获取生态系统区域内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初始值;/nS2、通过BLS算法修正风速、风向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获得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修正值;/nS3、通过ART算法对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修正值进行反演,得到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场的精确值;/nS4、根据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场的精确值,通过Fick算法计算出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nS5、获取生态系统区域内的环境因子参数,将所述环境因子与碳通量数据进行整合,构建ELM模型,得到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生态系统区域内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初始值;
S2、通过BLS算法修正风速、风向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获得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修正值;
S3、通过ART算法对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修正值进行反演,得到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场的精确值;
S4、根据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场的精确值,通过Fick算法计算出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
S5、获取生态系统区域内的环境因子参数,将所述环境因子与碳通量数据进行整合,构建ELM模型,得到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获取生态系统区域内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初始值的方法为:将待测生态系统区域均匀的离散化分为由n*n个正方形构成的正方形区域,该正方形区域的相邻两侧的每一侧均等间距的设有n-2个探测位点;每一个探测位点处,根据生态系统区域内的植株高度等间距的设置多个准直器和探测器,另外两侧的每一侧均对应设有角反射镜,形成立体监测结构,从而获取生态系统区域内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初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系统区域内碳通量排放规律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BLS算法中,气体挥发速率Q的计算公式如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良权,高璐,张洁,袁俊,唐琦哲,祁亨年,吴晓平,张初,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