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建造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
技术介绍
建筑建造领域存在传统现浇和预制装配两种施工方式。在建造技术不断改进发展下,预制件装配施工越来越广泛使用。传统现浇作业制造的垃圾较大,而建筑垃圾的处理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大量的湿法现浇作业存在环境污染严重,浪费水资源,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十分严峻的问题,并且现浇施工方式还存在施工工期长、施工质量差等缺点。现浇梁和柱需要用到大量的模板和支撑件,架设复杂且施工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在施工时不需要架设支撑件来支撑预制板,施工方便且稳固,节约工时,且安装时预制梁与预制柱之间的尺寸定位精度高。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包括:多个预制柱,上下两所述预制柱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所述预制柱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预制柱一体浇筑成型的预制梁接头;预制梁,所述预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预制柱(100),上下两所述预制柱(100)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110),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0)连接,所述预制柱(100)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预制柱(100)一体浇筑成型的预制梁接头(120);/n预制梁(200),所述预制梁(200)的一端与所述预制梁接头(120)对接,所述预制梁(200)与所述预制梁接头(120)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结构(130),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130)连接,在连接处浇筑混凝土,所述预制梁(200)的长侧边设有搭接平台(210),所述搭接平台(210)的平面低于所述预制梁(200)的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预制柱(100),上下两所述预制柱(100)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110),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0)连接,所述预制柱(100)的侧面设有与所述预制柱(100)一体浇筑成型的预制梁接头(120);
预制梁(200),所述预制梁(200)的一端与所述预制梁接头(120)对接,所述预制梁(200)与所述预制梁接头(120)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结构(130),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130)连接,在连接处浇筑混凝土,所述预制梁(200)的长侧边设有搭接平台(210),所述搭接平台(210)的平面低于所述预制梁(200)的顶面;
预制板(300),所述预制板(300)放置在所述搭接平台(210)上,并在所述预制梁(200)的顶面上浇筑混凝土,将所述预制板(300)与所述预制梁(2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0)包括预埋在所述预制柱(100)上端的若干连接钢筋(111)和设置在所述预制柱(100)下端的连接孔(112),所述连接钢筋(111)伸出所述预制柱(100)的端面,所述连接孔(112)上设有用于灌浆的灌注孔(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0)包括两组第一搭接钢筋(114),两组所述第一搭接钢筋(114)分别预埋在所述预制柱(100)的两端,且轴向伸出所述预制柱(100)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130)为若干第二搭接钢筋(131),所述预制梁接头(120)和所述预制梁(200)的端部均预埋有所述第二搭接钢筋(131),且所述第二搭接钢筋(131)均伸出所述预制梁接头(120)和所述预制梁(200)的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130)为若干搭接钢板(132),所述预制梁接头(120)和所述预制梁(200)的端部均预埋有所述搭接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亿洲,欧阳学,周泉,刘世辉,肖启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