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及注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8961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3
本申请涉及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及注浆管,涉及建筑施工用注浆管技术领域,注浆管的底部设置有出浆底管,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底管之间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所述出浆底管至少有一端设置为喷浆口,所述喷浆口处滑动连接有软质塞,所述软质塞在水泥浆液或者清水的冲击下滑出所述喷浆口,所述出浆底管内设置有驱使所述软质塞滑入所述喷浆口内的复位结构。本申请具有结构简单稳定、喷浆口不易堵塞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及注浆管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用注浆管
,尤其是涉及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及注浆管。
技术介绍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会将2根或以上注浆管对称绑在钢筋笼外侧,地面的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在压力作用下将水泥浆液通过注浆管压入桩端的碎石层孔隙中,使得原本松散的沉渣、碎石、土粒和裂隙胶结成一个高强度的结合体。目前注浆管的底部外周壁上一般会直接开设多个喷浆口,且多个喷浆口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为一列。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注浆前一般都会进行清孔操作,但无论如何清孔,孔底都会留有或多或少的沉渣,而在浆液回流或残渣回流的过程中,注浆管会经常存喷浆口堵塞的现象,影响灌浆操作的正常进行,故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常见注浆管的底部容易因浆液/残渣回流而存在易堵塞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及注浆管。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注浆管的底部设置有出浆底管,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底管之间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所述出浆底管至少有一端设置为喷浆口,所述喷浆口处滑动连接有软质塞,所述软质塞在水泥浆液或者清水的冲击下滑出所述喷浆口,所述出浆底管内设置有驱使所述软质塞滑入所述喷浆口内的复位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泥浆液或者清水的冲击下,软质塞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力,并克服复位结构的阻止效果,软质塞从喷浆口处滑出,喷浆口处没有了软质塞的堵塞,即可实现出浆的功能;当注浆管停止供应水泥浆液或者清水时,在复位结构的驱动下,软质塞会复位并滑入喷浆口中,从而可以有效阻止浆液/残渣回流现象,进而有效解决喷浆口易堵塞的问题,确保灌浆操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上述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结构简单,制作、使用方便。在使用常见的注浆管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无论如何清孔,孔底都会留有或多或少的沉渣,在初灌时水泥浆液从细长的注浆管中落下,因落差太大容易造成桩底部的混凝土离析形成“虚尖”、“干碴石”等现象,同时孔壁的泥皮阻碍了桩身与桩周土的结合,降低了桩身周壁的摩擦系数,以上几点都影响到灌注桩的桩端承载力和侧壁摩擦阻力,但是使用上述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之后,水泥浆液会通过出浆底管横向渗透到桩侧土层中,起到了加大桩径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的目的,同时由于软质塞可以阻止浆液/残渣从喷浆口处回流,所以浆液/残渣会沿着桩身和土层的结合层上返,且在上返的过程中可以消除泥皮,从而提高了桩侧壁的摩擦阻力,且水泥浆液不从注浆管回流,水泥浆液容易和桩端的沉渣、离析的“虚尖”、“干碴石”相结合,增强该部分的密实程度,桩端承载力。可选的,所述复位结构为弹簧,所述软质塞的内端和所述弹簧的端部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弹簧回拉动软质塞向出浆底管内部移动,结构简单且稳定。可选的,所述出浆底管设置有一根,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底管构成L形状或者倒T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浆底管的数量只有一根时,注浆管和出浆底管之间的连接结构会更加简单。可选的,当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底管构成L形状时,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底管一体弯曲成型,所述弹簧的一端焊接固定于所述出浆底管的内壁,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和所述软质塞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管和出浆底管一体弯曲成型,可以省去焊接工艺,从而注浆管和出浆底管之间连接会更加牢固。可选的,当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出浆底管构成倒T形状时,所述注浆管的底部和所述出浆底管的中间位置处可拆式装配,所述出浆底管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所述喷浆口,每一个所述喷浆口处对应设置一个所述软质塞,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软质塞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管和出浆底管之间可拆式装配,方便组装及制作该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而且上述结构设计为对称式结构,两侧的喷浆口可以实现同时出浆或者闭合功能,而且两个软质塞会通过一根弹簧而连接为一体,结构简单且稳定,组装也更加方便。可选的,所述出浆底管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出浆底管的中点处彼此连通且形成均匀对称结构,所述注浆管的底部连通至上述中点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浆底管的数量越多,喷浆口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水泥浆液的输出效率也会增加,加速了灌浆效率。可选的,所述软质塞靠近所述弹簧的端面嵌设固定有金属连接块,所述弹簧的端部和所述金属连接块焊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加金属连接块,可以确保软质塞和弹簧的端部牢固连接,在比较大的压力下,软质塞和弹簧之间不易分离,使用寿命更长久。可选的,所述软质塞靠近所述弹簧的一端为圆锥台结构,所述圆锥台结构较小的一端靠近所述弹簧布置,所述软质塞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为圆柱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锥台结构具有圆锥面,圆锥面会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方便软质塞靠近弹簧的端部对准并顺利滑入喷浆口中。可选的,所述软质塞为橡胶材质或者木质,所述出浆底管为不锈钢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材质或者木质的软质塞,会具有柔软的特性,易形变,对喷浆口的堵塞密封效果会更好,而不锈钢管则具有结构牢固,不易变形且不易生锈等优点。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注浆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注浆管,包括如上述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管同样具有不易堵塞的效果,而且通过该注浆管施工得到的灌注桩,会具有更大的桩径,从而达到提高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的目的,同时由于软质塞可以阻止浆液/残渣从喷浆口处回流,所以浆液/残渣会沿着桩身和土层的结合层上返,且在上返的过程中可以消除泥皮,从而提高了桩侧壁的摩擦阻力,且水泥浆液不从注浆管回流,水泥浆液容易和桩端的沉渣、离析的“虚尖”、“干碴石”相结合,增强该部分的密实程度,桩端承载力。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注浆管停止供应水泥浆液或者清水时,在复位结构的驱动下,软质塞会复位并滑入喷浆口中,从而可以有效阻止浆液/残渣回流现象,该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具有不易堵塞的效果;2.注浆管和出浆底管之间可拆式装配,方便组装及制作该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而且上述结构设计为对称式结构,两侧的喷浆口可以实现同时出浆或者闭合功能,而且两个软质塞会通过一根弹簧而连接为一体,结构简单且稳定,组装也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注浆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注浆管和出浆底管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注浆管;2、出浆底管;21、喷浆口;3、软质塞;4、弹簧;5、金属连接块;6、固定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浆管(1)的底部设置有出浆底管(2),所述注浆管(1)和所述出浆底管(2)之间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所述出浆底管(2)至少有一端设置为喷浆口(21),所述喷浆口(21)处滑动连接有软质塞(3),所述软质塞(3)在水泥浆液或者清水的冲击下滑出所述喷浆口(21),所述出浆底管(2)内设置有驱使所述软质塞(3)滑入所述喷浆口(21)内的复位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注浆管(1)的底部设置有出浆底管(2),所述注浆管(1)和所述出浆底管(2)之间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所述出浆底管(2)至少有一端设置为喷浆口(21),所述喷浆口(21)处滑动连接有软质塞(3),所述软质塞(3)在水泥浆液或者清水的冲击下滑出所述喷浆口(21),所述出浆底管(2)内设置有驱使所述软质塞(3)滑入所述喷浆口(21)内的复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为弹簧(4),所述软质塞(3)的内端和所述弹簧(4)的端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浆底管(2)设置有一根,所述注浆管(1)和所述出浆底管(2)构成L形状或者倒T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注浆管(1)和所述出浆底管(2)构成L形状时,所述注浆管(1)和所述出浆底管(2)一体弯曲成型,所述弹簧(4)的一端焊接固定于所述出浆底管(2)的内壁,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和所述软质塞(3)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浆管底部出浆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注浆管(1)和所述出浆底管(2)构成倒T形状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傲李锡银陈常升毛卓能何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武建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