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8515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墨印刷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印版和刮刀均安装在墨槽上,刮刀位于印版的后方;第一耐压油墨缸的出墨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压力电机的进墨口连通,第一管道上安装有第一过滤网,第一压力电机的出墨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墨槽的一侧进墨口连通,墨槽的出墨口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一耐压油墨缸的进墨口连通;第二耐压油墨缸的出墨口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二压力电机的进墨口连通,第四管道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第二压力电机的出墨口通过第五管道与墨槽的另一侧进墨口连通,墨槽的出墨口还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的进墨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二级过滤网,可以有效的清除油墨中的杂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墨印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
技术介绍
印刷是指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的表面进行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随着近年来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印刷工艺,例如柔性版印刷、激光打印、静电复印和喷墨印刷,以及相应的特殊油墨配方。目前的印刷技术可以去除绝大部分杂质和油墨。但是在新的印刷技术不断被开发、油墨配方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完全去除油墨中的杂质已经成为一大挑战。在油墨印刷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色絮、墨皮等杂质,会导致刮刀的堵塞和污染,严重影响印刷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使用二级过滤网,可以有效的清除油墨中的杂质。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印版和刮刀均安装在墨槽上,所述刮刀位于所述印版的后方;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的出墨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压力电机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安装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压力电机的出墨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墨槽的一侧进墨口连通,所述墨槽的出墨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的出墨口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二压力电机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压力电机的出墨口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墨槽的另一侧进墨口连通,所述墨槽的出墨口还通过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的进墨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还包括平衡管,所述平衡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和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的进墨口,所述墨槽的出墨口通过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平衡管连通。平衡管的设置是为了保证第一耐压油墨缸与第二耐压油墨缸内的油墨的水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避免两个油墨缸中有一个油墨缸中的油墨先使用完而导致印刷时有气泡产生,影响印刷质量。优选地,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和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的底面为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平面结构,二者的底面进墨口位于同一水平面。设有设计是为了保证两个油墨缸内的油墨的液面保持齐平,保证印刷效果。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管道上安装有第二流量阀;在所述第五管道上安装有第三流量阀。第二管道和第五管道上流量阀的安装,便于调节两个管道内油墨承受的压力,以适应过滤网对油墨进行过滤,优化过滤效果,防止流量过大过滤不完全,流量过小,过滤效率低下。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管道上安装有第一流量阀;第三管道上流量阀的设置是为了调节从墨槽内通过第三管道向第一耐压油墨缸和第二耐压油墨缸排出的油墨的流量,如果墨槽内的油墨较多,则可以通过第一流量阀调大第三管道内的油墨流量,使其快速排出到第一耐压油墨缸和第二耐压油墨缸,避免墨槽中的油墨过多影响印刷质量;反之则通过第一流量阀18调小第三管道内的油墨流量,使其向第一耐压油墨缸和第二耐压油墨缸内排出油墨的速度降低,以保证墨槽内具有足够的油墨,防止印刷时产生气泡,还能防止油墨因流速过快出现气泡,保证印版的印刷效果。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为5μm;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为5μm。优选地,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墨槽的出墨口连通的位置正对所述印版的中心位置设置。这样设计使得从墨槽内排出的油墨能够从中间排出,之后分别进入到第一耐压油墨缸和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保证排出到第一耐压油墨缸和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内的油墨量相等,避免第一耐压油墨缸和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中有一个空槽后会出现印刷时有气泡产生,影响印刷质量。有益效果:第一耐压油墨缸和第二耐压油墨缸中的油墨分别经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过滤后,通过第一压力电机和第二压力电机抽滤到墨槽内,在墨槽内经过印版的印刷和刮刀的刮平后,多余的油墨从墨槽的出墨口经第三管道再分别循环到第一耐压油墨缸和第二耐压油墨缸内循环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耐压油墨缸装载的印刷油墨多,可处理大吨位自动上墨作业,大大提高效率;容器可重复使用,减少环境污染。(2)使用二级过滤,可以有效的清除油墨中的杂质。(3)所述过滤装置附有流量阀,便于调节油墨承受的压力。(4)耐压油墨缸为不锈钢制成的油墨缸,抗压能力强,使用寿命长。(5)平衡管的设置使得两侧油墨缸内的油墨液面齐平,防止印刷时产生气泡,保证印版的印刷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1中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方式2中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方式3中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墨槽3、印版1、刮刀2、第一耐压油墨缸4、第一压力电机6、第一过滤网7、第二过滤网13、第二耐压油墨缸10和第二压力电机12。印版1和刮刀2均安装在墨槽3上,刮刀2位于印版1的后方;第一耐压油墨缸4的出墨口通过第一管道5与第一压力电机6的进墨口连通,第一管道5上安装有孔径为5μm的第一过滤网7,第一压力电机6的出墨口通过第二管道8与墨槽3的一侧进墨口连通,在第二管道8上安装有第二流量阀16,墨槽3的出墨口通过第三管道9与第一耐压油墨缸4的进墨口连通;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出墨口通过第四管道11与第二压力电机12的进墨口连通,第四管道11上安装有孔径为5μm的第二过滤网13,第二压力电机12的出墨口通过第五管道14与墨槽3的另一侧进墨口连通,在第五管道14上安装有第三流量阀17,墨槽3的出墨口还通过第三管道9与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进墨口连通。第三管道9与墨槽3的出墨口连通的位置正对印版1的中心位置设置。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耐压油墨缸4和第二耐压油墨缸10中的油墨分别经第一过滤网7和第二过滤网13的过滤后,通过第一压力电机6和第二压力电机12抽滤到墨槽3内,在墨槽3内经过印版1的印刷和刮刀2的刮平后,多余的油墨从墨槽3的出墨口经第三管道9再分别循环分离排出到第一耐压油墨缸4和第二耐压油墨缸10内循环使用。通过第二流量阀16和第三流量阀17可以第二管道8和第五管道14内油墨的流量,从而能够使得第二管道8和第五管道14内油墨的压力适应第一过滤网7和第二过滤网13的过滤,提升过滤效果,提高印刷质量。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为实施方式1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墨槽3内的油墨经第三管道9排出的流量大小一致,假如墨槽3内的油墨量较多,经第三管道9排出油墨的流量较小,则会在墨槽3内积压较多的油墨,影响印版1的印刷效果;假如墨槽3内的油墨量较多,经第三管道9排出油墨的流量较大,则会导致墨槽3内的油墨过少,油墨内会出现气泡,同样影响印版1的印刷效果。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三管道9上增加第一流量阀18,如图2所示,能够根据墨槽3内的油墨量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印版(1)和刮刀(2)均安装在墨槽(3)上,所述刮刀(2)位于所述印版(1)的后方;第一耐压油墨缸(4)的出墨口通过第一管道(5)与第一压力电机(6)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一管道(5)上安装有第一过滤网(7),所述第一压力电机(6)的出墨口通过第二管道(8)与所述墨槽(3)的一侧进墨口连通,所述墨槽(3)的出墨口通过第三管道(9)与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4)的进墨口连通;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出墨口通过第四管道(11)与第二压力电机(12)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四管道(11)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3),所述第二压力电机(12)的出墨口通过第五管道(14)与所述墨槽(3)的另一侧进墨口连通,所述墨槽(3)的出墨口还通过所述第三管道(9)与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进墨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印版(1)和刮刀(2)均安装在墨槽(3)上,所述刮刀(2)位于所述印版(1)的后方;第一耐压油墨缸(4)的出墨口通过第一管道(5)与第一压力电机(6)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一管道(5)上安装有第一过滤网(7),所述第一压力电机(6)的出墨口通过第二管道(8)与所述墨槽(3)的一侧进墨口连通,所述墨槽(3)的出墨口通过第三管道(9)与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4)的进墨口连通;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出墨口通过第四管道(11)与第二压力电机(12)的进墨口连通,所述第四管道(11)上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3),所述第二压力电机(12)的出墨口通过第五管道(14)与所述墨槽(3)的另一侧进墨口连通,所述墨槽(3)的出墨口还通过所述第三管道(9)与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进墨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清理油墨杂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衡管(15),所述平衡管(1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耐压油墨缸(4)和所述第二耐压油墨缸(10)的底面进墨口,所述墨槽(3)的出墨口通过所述第三管道(9)与所述平衡管(15)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传钢陈晓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劲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