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26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包括微处理器1、显示模块2、红外通讯模块3、实时钟4、JTAG接口5、复位电路6、存储器7、有源晶振8、电量检测9、键盘检测10、扫描器接口11、电源模块12及蜂鸣器、指示灯、背光灯、感光二极管和系统总线扩展;该终端集成了自主研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HQOS,ARM结构CPU硬件平台、激光扫描和红外通讯模块等。它通过条形码扫描器读取条形码数据后并将其保存,再利用红外通讯模块把所收集的数据传送到用户存放数据库的PC机上。该终端可广泛应用于商业零售、物流仓储、医疗保健、移动抄表等移动作业条形码数据采集。(*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数据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手持数据采集终端
技术介绍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而条码技术的迅速崛起,作为一种革命性的高新技术为人们普遍接受,正是因为它通过数据采集终端这一“利器”,提供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输入的有效手段,解决了由于计算机数据人工输入速度慢、错误率高等造成的“瓶颈”难题。条码的普遍应用,使得以条码作为产品标识对产品的销售、库存、配送等信息进行管理成为可能。面对民用消费品销售点多,销售网络覆盖面大等特点,如何在低成本前提下,及时准确的获取销售、库存信息,避免盲目生产和配送并为调整销售策略提供科学指导,成为各民用消费品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数据采集终端通过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条码扫描、译码、以及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两种技术全部融合在一起,大大简化了数据输入的过程。目前国外的一些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不但价格高、操作不易,而且其要求配置条件较高,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不适合我国国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数据采集终端。该采集终端除了具备以上介绍的通用性能外,还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既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又要做到操作简便,普通劳动者都可以轻松上手。本技术包括微处理器、显示模块、红外通讯模块、实时钟、JTAG接口、复位电路、存储器、有源晶振、电量检测、键盘检测、扫描器接口、电源模块及蜂鸣器、指示灯、背光灯、感光二极管和系统总线扩展;其中显示模块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P0.10~P0.12和P0.16~P0.23端口,红外通讯模块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RXD0、TXD0端口和P0.4~P0.6端口,实时钟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SCL和SDA端口,JTAG接口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TCK、TMS、TDI、TRST、和TDO端口,复位电路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RESET端口,存储器的地址线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A1~A22端口,数据线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D0~D15端口,电量检测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AIN1和AIN2端口,键盘检测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P0.14端口、P2.16~P2.23和P2.28~P2.30端口,扫描器接口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RXD1、TXD1端口、P0.15端口和P1.27端口。扫描器的输入端通过扫描器接口电路连接在微处理器上,蜂鸣器的输入端连接在微处理器的P3.24端口上,扫描指示灯的输入端连接在扫描模块上,背光灯的输入端连接在微处理器的P1.17端口上,感光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微处理器的P0.27端口上。FLASH存储器芯片中还固化有嵌入式软件。本技术是将条码扫描、移动计算和红外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性能条形码数据采集终端。它通过条形码扫描器读入条码信息,同时可通过键盘输入附加信息(字符、汉字等),经过CPU处理后,存储在用户数据保存区,最后通过红外无线通信模块批处理将数据传输到用户的PC机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本技术集成了自主研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HQOS,ARM结构CPU硬件平台、激光扫描和红外通讯模块等。本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可设备间进行红外无线通讯,主要用于销售末端的数据采集;配合后台数据管理和分析软件可以构建一套科学、智能的管理系统,特别适合产品库存及物流管理、商品分销及维修等分散、流动的场合;是使企业经营者迅速地掌握市场信息,进而形成正确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理想工具;可广泛应用于商业零售、物流仓储、医疗保健、移动抄表等移动作业条形码数据采集。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结构框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逻辑原理框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CPU原理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存储器原理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围电路原理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源管理电路原理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红外通讯模块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参考附图1、2,本技术实施例包括微处理器1、显示模块2、红外通讯模块3、实时钟4、JTAG接口5、复位电路6、存储器7、有源晶振8、电量检测9、键盘检测10、扫描器接口11、电源模块12及蜂鸣器、指示灯、背光灯、感光二极管和系统总线扩展;其中显示模块2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P0.10~P0.12和P0.16~P0.23端口,红外通讯模块3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RXD0、TXD0端口和P0.4~P0.6端口,实时钟4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SCL和SDA端口,JTAG接口5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TCK、TMS、TDI、TRST、和TDO端口,复位电路6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RESET端口,存储器7的地址线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A1~A22端口,数据线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D0~D15端口,电量检测9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AIN1和AIN2端口,键盘检测10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P0.14端口、P2.16~P2.23和P2.28~P2.30端口,扫描器接口11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RXD1、TXD1端口、P0.15端口和P1.27端口。扫描器的输入端通过扫描器接口电路连接在微处理器上,蜂鸣器的输入端连接在微处理器的P3.24端口上,扫描指示灯的输入端连接在扫描模块上,背光灯的输入端连接在微处理器的P1.17端口上,感光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微处理器的P0.27端口上。参考附图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模块2作为和用户的交互平台,用于显示系统的操作界面和提示信息,包括图像、汉字、字符、数字等;红外通讯模块3用于LPC2210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短距离双向无线通讯;实时钟4用来给系统提供日期和时间,操作者可以获得当前的准确操作时间;JTAG接口5可对CPU芯片内部的所有部件进行访问,通过该接口可对系统进行调试、编程等;复位电路6可完成系统上电复位和在系统工作时用户按键复位;存储器7中FLASH ROM部分可存放已调试好的用户应用程序、嵌入式操作系统或其他在系统掉电后需要保存的用户数据等;SDRAM部分作为系统运行时的主要区域,系统及用户数据、堆栈均位于SDRAM中;有源晶振8为系统提供工作时钟,它通过CPU芯片内PLL电路倍频作为微处理器的工作时钟;电量检测9可在操作过程中实时监测采集终端的电池电量,当电量低于额定值时可提醒用户及时保存数据、更换电池;键盘检测10用来判断用户输入的按键值,并将键盘值传给系统进行处理;扫描器接口11用于和扫描器连接,提供采集条码数据的通路;电源模块12给LPC2210及其他需要电源的外围电路供电;系统总线扩展引出了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必须的控制总线,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特定需求,扩展外围电路。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元器件型号如下表所示 本技术实施例已达到的功能和目标(1)扫描器能够识别常用格式的一维条码。(2)图形化操作界面,人机交互界面友好。(3)主机中数据存储器容量能够通过更换芯片实现动态扩展,基本配置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处理器(1)、显示模块(2)、红外通讯模块(3)、实时钟(4)、JTAG接口(5)、复位电路(6)、存储器(7)、有源晶振(8)、电量检测(9)、键盘检测(10)、扫描器接口(11)、电源模块(12);其中显示模块(2)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P0.10~P0.12和P0.16~P0.23端口,红外通讯模块(3)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RXD0、TXD0端口和P0.4~P0.6端口,实时钟(4)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SCL和SDA端口,JTAG接口(5)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TCK、TMS、TDI、TRST、和TDO端口,复位电路(6)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RESET端口,存储器(7)的地址线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A1~A22端口,数据线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的D0~D15端口,电量检测(9)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AIN1和AIN2端口,键盘检测(10)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P0.14端口、P2.16~P2.23和P2.28~P2.30端口,扫描器接口(11)的端口对应连接微处理器(1)的RXD1、TXD1端口、P0.15端口和P1.27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忠清程退安李道煜滕东晖卜祥峰陶江盛杰民栾复磊谭永哲矫成金单会秋翟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