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37083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医用退热贴技术领域,以提高退热效果。该退热贴包括层叠在一起的柔性衬层、气凝胶层、水凝胶层以及防黏层。气凝胶层位于柔性衬层与水凝胶层之间,水凝胶层位于气凝胶层与防黏层之间;其中,气凝胶层所含有的气凝胶具有透气性、疏水性和隔热性;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该退热贴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柔性衬层;在柔性衬层上形成气凝胶层,在气凝胶层上形成水凝胶层,在水凝胶层上形成防黏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退热贴用于退热贴的制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退热贴
,尤其涉及一种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退热贴,是通过水汽化吸热的物理变化达到降温的效果。传统退热贴的冷却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3小时,退热贴温度提升后退烧效果减弱。基于此,传统退热贴一般适合发烧温度在37.5°C~38.5°C之间的患者。如果体温超过38.5°C,冷却效果较差,无法起到较好的退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以在保证退热效果的同时,使得退热效果持续时间比较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退热贴。该退热贴包括层叠在一起的柔性衬层、气凝胶层、水凝胶层以及防黏层。气凝胶层位于柔性衬层与水凝胶层之间,水凝胶层位于气凝胶层与防黏层之间;其中,气凝胶层所含有的气凝胶具有透气性、疏水性和隔热性;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退热贴包括层叠的气凝胶层和水凝胶层。使用时,水凝胶层与人体皮肤相接触,气凝胶层位于水凝胶层远离人体且与空气接触的一侧。水凝胶层可以含有较多的水分,这些水分吸收人体的热量后汽化。随着水凝胶层中的水分持续汽化,可以持续带走人体局部的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与此同时,气凝胶层位于水凝胶层与空气接触的一侧,一方面由于气凝胶层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疏水性,便于汽化的水蒸气快扩散到空气中;另一方面由于气凝胶层具有较好的隔热性,可以阻挡水凝胶层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避免了水凝胶层的水分损失。基于此,由于气凝胶层的存在,在确保水凝胶层中的水分能够汽化蒸发的基础上,可以起到隔热的效果,从而提高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分用于降温的比例,进而提高退热贴的持续降温时间,提高退热贴的降温效果。另外,由于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在水凝胶层中的水分大量汽化后,可以给水凝胶补充水分,使其能够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退热贴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柔性衬层;在所述柔性衬层上形成气凝胶层;所述气凝胶层所含有的气凝胶具有透气性、疏水性和隔热性;在所述气凝胶层上形成水凝胶层,所述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在所述水凝胶层上形成防黏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热贴的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与上述退热贴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退热贴使用过程散热机理示意图。其中,10-柔性衬层,20-气凝胶层,30-水凝胶层,40-防黏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传统退热贴属于物理辅助降温产品,一般适合发烧温度在37.5℃~38.5℃之间的患者。如果体温超过38.5℃,冷却效果不够明显,且退热贴的冷却持续时间实际只有2-3小时。随着退热贴的温度上升,退热贴的退烧效果逐渐减弱。传统退热贴降温能力较差以及保冷效果不够持久,极大地限制了退热贴的应用。影响退热贴深度长效冷却的重要问题是,退热贴在吸收人体热量的同时,也会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想要实现退热贴深度长效冷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隔热。但是隔热材料阻挡热量进入的同时也会干扰退热贴的散热效果。另外,已经使用过的退热贴,其贴片中水凝胶所含有的水分大大地降低,再次使用时降温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传统退热贴为一次性使用产品,造成资源浪费,环保性能较差。目前,传统退热贴主要的问题在于,退热贴冷却时间短,退烧效果不够好;并且退热贴只能一次性使用,资源利用率较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退热贴。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退热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退热贴包括层叠在一起的柔性衬层10、气凝胶层20、水凝胶层30以及防黏层40。气凝胶层20位于柔性衬层10与水凝胶层30之间,水凝胶层30位于气凝胶层20与防黏层40之间。气凝胶层20所含有的气凝胶具有透气性、疏水性和隔热性;水凝胶层30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如图2所示,在退热贴使用过程中,水凝胶层30中含有大量水分,水分吸收来自人体的热量能够轻易的从水凝胶层30海绵状基质结构中蒸发出去,带走人体的热量。水凝胶层30上面覆盖有一层气凝胶层20,阻挡外部热量的进入水凝胶层30中,同时允许蒸汽通过,从而实现降温和隔热的目的。与传统的退热贴受到环境温度的限制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结构退热贴的气凝胶层20将环境对退热贴的加热最小化,在允许水凝胶层30的水分蒸发的同时,大大减少水凝胶层30从环境中吸热。基于上述结构可知,退热贴包括层叠的气凝胶层20和水凝胶层30。使用时,水凝胶层30与人体皮肤相接触,气凝胶层20位于水凝胶层30远离人体且与空气接触的一侧。水凝胶层30可以含有较多的水分,这些水分吸收人体的热量后汽化。随着水凝胶层30中的水分持续汽化,可以持续带走人体局部的热量,起到降温的效果。与此同时,气凝胶层20位于水凝胶层30与空气接触的一侧,一方面由于气凝胶层20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疏水性,便于汽化的水蒸气快扩散到空气中;另一方面由于气凝胶层20具有较好的隔热性,可以阻挡水凝胶层30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避免了水凝胶层30的水分损失。基于此,由于气凝胶层20的存在,在确保水凝胶层30中的水分能够汽化蒸发的基础上,可以起到隔热的效果,从而提高水凝胶层30所含有的水分用于降温的比例,进而提高退热贴的持续降温时间,提高退热贴的降温效果。另外,由于水凝胶层30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在水凝胶层30中的水分大量汽化后,可以给水凝胶补充水分,使其能够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该退热贴使用的过程中,主要为水分汽化蒸发的过程,无需电力或其他能源支撑,不消耗能源,不参与碳排放,为环境友好型产品。如图1所示,上述柔性衬层10起到支撑的作用,为气凝胶层20和水凝胶层30提供附着支撑。该柔性衬层10可以为无纺布。无纺布,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退热贴,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在一起的柔性衬层、气凝胶层、水凝胶层以及防黏层,所述气凝胶层位于所述柔性衬层与所述水凝胶层之间,所述水凝胶层位于所述气凝胶层与所述防黏层之间;其中,/n所述气凝胶层所含有的气凝胶具有透气性、疏水性和隔热性;/n所述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退热贴,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在一起的柔性衬层、气凝胶层、水凝胶层以及防黏层,所述气凝胶层位于所述柔性衬层与所述水凝胶层之间,所述水凝胶层位于所述气凝胶层与所述防黏层之间;其中,
所述气凝胶层所含有的气凝胶具有透气性、疏水性和隔热性;
所述水凝胶层所含有的水凝胶具有可逆吸水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凝胶层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所述气凝胶层的孔隙率为80%~95%,所述气凝胶层所含有的空隙的尺寸小于或等于5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凝胶层包括二氧化硅气凝胶、氧化铝气凝胶、氧化锆气凝胶、碳气凝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退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式为:混合碱性去离子水、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正硅酸乙酯;在50℃下反应并静置老化,分离并清洗、干燥后获得二氧化硅气凝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凝胶层还包括涂布液;所述涂布液为聚乙烯醇涂布液。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退热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凝胶为聚丙烯酸水凝胶;其中,所述水凝胶的制备方式为:混合甘油、甘羟铝、聚丙烯酸钠、薄荷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波王梦纯高明郑立
申请(专利权)人:国佳凝胶科创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