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芳芳专利>正文

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92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涉及小儿送药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两端均为开口的送药筒,所述送药筒的中部位置连通设置有出液嘴,所述送药筒内壁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用于将出液嘴分隔为两个进液口的隔板,所述送药筒的内部且位于隔板的两侧均滑动设置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靠近隔板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两个所述滑块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杆,两个所述推杆远离滑块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送药筒的内部设置两个溶液腔,分别充盈药物溶剂和缓冲液后对小儿进行服药工作,当注入的药液导致小儿的抗拒时及时改变作用端导入缓冲液,并引导小儿的正常服用,改善了喂药操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喂药失败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小儿送药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
技术介绍
在小儿患病的护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喂食较苦的药物对疾病进行辅助治疗,由于小儿一般对较苦的药物具有抗拒性,在服用时经常会将服下的药物吐出来,不仅导致的药物的浪费且不易控制服用的剂量,如果将药物混合在其他辅助饮料中,饮料的味道会发生改变不利于劝诫小儿的吞服,现有的劝诫小儿的服药方式主要通过在服药后服下缓冲液改善小儿的即时味觉,降低吐药发生的概率,然而现有服药方式与缓冲液的饮用时间间隔较长,很容易导致喂药的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包括两端均为开口的送药筒,所述送药筒的中部位置连通设置有出液嘴,所述送药筒内壁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用于将出液嘴分隔为两个进液口的隔板,所述送药筒的内部且位于隔板的两侧均滑动设置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靠近隔板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两个所述滑块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杆,两个所述推杆远离滑块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柄。进一步地,所述送药筒的中部且位于出液嘴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延长杆,两个所述延长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压设护理人员食指的压板。进一步地,所述压板顶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提示送药筒内成分的指示槽。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嘴上紧密套设有用于引导液体流向患儿口腔内的送液管。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对应安装在隔板两侧的用于推动对应活塞的两个弹簧。进一步地,所述送药筒的内部且位于隔板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截面呈L型的环管,两个所述环管避开出液嘴的位置且均与送药筒的内壁密封连接,两个所述弹簧分别对应放置在两个环管与送药筒内壁的夹缝之间,两个所述环管的开口侧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环绕环管的滑槽,两个所述推杆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动设置在对应滑槽内的用于与对应弹簧相接触的滑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在送药筒的内部设置两个溶液腔,在分别充盈药物溶剂和缓冲溶液后对小儿进行服药工作,当注入的药液导致小儿的抗拒时及时改变作用端导入缓冲液,并引导小儿的正常服用,改善了喂药操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喂药失败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结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B-B方向剖视图;附图标记:1、送药筒;2、出液嘴;3、隔板;4、滑块;5、活塞;6、推杆;7、推柄;8、延长杆;9、压板;10、指示槽;11、送液管;12、弹簧;13、滑杆;14、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通过在送药筒1的内部设置两个溶液腔,并在溶液腔内分别充盈药物溶剂和缓冲溶液后对小儿进行服药工作,当注入的药液导致小儿的抗拒时及时改变作用端导入缓冲液,并引导小儿的正常服用,改善了喂药操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喂药失败的概率,具体的,这里为实现设备的结构功能,这里设置设备包括两端均为开口的送药筒1,在送药筒1的中部位置连通设置有用于出液嘴2,并在送药筒1内壁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用于将出液嘴2分隔为两个进液口的隔板3,此时隔板3将送药筒1内壁分为两个腔室,分别注入药液和缓冲液后控制器推送的位置使其从出液嘴2中流出,并以此改善小儿的喂药状态,具体的,这里在送药筒1的内部且位于隔板3的两侧均滑动设置有滑块4,并在两个滑块4靠近隔板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5,其中这里的滑块4用于引导活塞5的正常偏移方向,避免因受力不稳而导致活塞5的偏移和其脱离送药筒1内壁(活塞5在配合时应与送药筒1内壁之间紧密密封),为实现对送药筒1两侧的溶液的推动作用,这里在两个滑块4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杆6,并在两个推杆6远离滑块4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手持的推柄7,在对不同的成分进行吸取时,控制单侧的推柄7不动,并引导另一侧的推柄7向外拉伸即可实现在对应腔室内注入对应的溶液。如图1所示,由于设备在进行作用时,送药筒1的位置基本保持一个水平的位置状态,为避免设备结构影响医护人员的操作,这里在设备上设置用于固定医护人员手部的固定组件,具体的,这里在送药筒1的中部且位于出液嘴2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延长杆8,并在两个延长杆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压设护理人员食指的压板9,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将食指伸入延长杆8和压板9组成的空间内,并分别以大拇指和中指作用于两端的推柄7。如图1所示,为避免在两侧的溶液注入后难以对内部的溶液进行分辨,这里在压板9顶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提示送药筒1内成分的指示槽10,在对药液进行注入前提前观测指示槽10的对应位置,并在送药时根据指示槽10的指示位置注入对应的溶液成分。如图1所示,为降低患儿在服药时的抗拒,这里在出液嘴2上紧密套设有用于引导液体流向患儿口腔内的送液管11,通过送液管11的引导作用将药液注入患儿的舌苔的根部,并以此减少患儿在服药时的痛苦。如图1和图4所示,为便于设备的使用,可在送药筒1内设置将活塞5弹出的结构,具体的,这里设置设备还包括分别对应安装在隔板3两侧的用于推动对应活塞5的两个弹簧12(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为避免弹簧12浸泡在溶液中导致不卫生和弹簧12的锈蚀,种类在送药筒1的内部且位于隔板3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截面呈L型的环管14(如图4所示),设置两个环管14避开出液嘴2的位置且均与送药筒1的内壁密封连接,此时将两个弹簧12分别对应放置在两个环管14与送药筒1内壁的夹缝之间,为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均为开口的送药筒(1),所述送药筒(1)的中部位置连通设置有出液嘴(2),所述送药筒(1)内壁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用于将出液嘴(2)分隔为两个进液口的隔板(3),所述送药筒(1)的内部且位于隔板(3)的两侧均滑动设置有滑块(4),两个所述滑块(4)靠近隔板(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5),两个所述滑块(4)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杆(6),两个所述推杆(6)远离滑块(4)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柄(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均为开口的送药筒(1),所述送药筒(1)的中部位置连通设置有出液嘴(2),所述送药筒(1)内壁的中部位置固定安装有用于将出液嘴(2)分隔为两个进液口的隔板(3),所述送药筒(1)的内部且位于隔板(3)的两侧均滑动设置有滑块(4),两个所述滑块(4)靠近隔板(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塞(5),两个所述滑块(4)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杆(6),两个所述推杆(6)远离滑块(4)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推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药筒(1)的中部且位于出液嘴(2)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延长杆(8),两个所述延长杆(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用于压设护理人员食指的压板(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儿内科护理送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9)顶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提示送药筒(1)内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芳芳刘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林芳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