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91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伞结构,包含:一中棒、一把手、一上巢、一下巢及一动力绳,该中棒包含多个管件,该多个管件由内至外依序可滑动地套接,该把手设于该中棒一端,该上巢设于该中棒远离该把手的一端,该下巢可滑动地套设于该中棒的外侧,动力绳是由一拉力线内部包覆结合一电源线而成,该动力绳绕经多个滚轮,一端固定于该把手,另一端固定于该外管远离该把手的一端,该电源线一端与一电池电性连接,该电源线另一端与一电机电性连接;藉此,可简化组装步骤,提升组装效率,并且开合伞时不会使电源线产生磨损、缠绕、干涉的情形,确保开合伞动作顺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伞结构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伞具,尤指一种可自动打开与收合的电动伞结构。
技术介绍
早期的伞具在使用时,使用者必须一手握住握把,另一手将伞骨往上推至一定位置,使伞布随伞骨张开,收折时则将伞骨下拉,由于此类的伞具在开合时必须通过双手动作,若使用者在一手有拿物品或受伤不方便的情形下,即会产生伞具使用的不便,因此,有人便设计出一种在握柄处设有一按扭的伞具,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伞具打开,但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而需双手并用将伞具收折,使用上仍有不便之处,故近年来有可自动开合伞被设计出。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告第CN109303396A号揭示的「开合结构、中棒及伞」,即为一种习知可自动开合伞,其开合结构用于打开或收合伞,所述伞包括中棒、设于中棒端的上巢、及可滑动地套设于中棒另一端的下巢,所述开合结构包括设于上巢内的滑轮和第一定滑轮、拉绳、及设于下巢的第二定滑轮,所述滑轮和第一定滑轮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相对设置,所述拉绳穿过中棒、并依次绕过滑轮、第二定滑轮及第一定滑轮,所述开合结构还包括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蜗杆、及电机,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滑轮的连接杆上,所述电机与蜗杆连接,所述中棒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设于把手上的按钮、均设于把手内的电路板、开关及断电组件,所述开关及断电组件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按钮能够与开关相触碰,所述按钮包括开伞按钮和收伞按钮,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电池、设于电路板上的二端子、弹簧式电线,所述电线的一端穿过中棒与电机连接,所述弹簧式电线的另一端与一端子连接,所述电池与另一端子连接,所述中棒包括外管、至少一中管和内管,所述内管、至少一中管和外管由内至外依次可滑动地套接,所述中棒内还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容纳于内管中,所述弹簧式电线和部分拉绳贯穿所述弹簧。使用时,按下所述开伞按钮,接通电路,使得所述电机正转,以带动蜗杆、第一齿轮、滑轮、第二定滑轮及拉绳运动,使得下巢于中棒上沿靠近所述上巢的方向运动,达到开伞的目的;按下所述收伞按钮,接通电路,使得所述电机反转,以带动蜗杆、第一齿轮、滑轮、第二定滑轮及拉绳运动,使得下巢于中棒上沿远离所述上巢的方向运动,达到收伞的目的。但是,该习知自动开合伞,其中棒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可滑动地套接的内管、至少一中管和外管,因而该内管的内部空间有限,要同时于该内部空间穿设弹簧、弹簧式电线及拉绳,具有一定的困难度,以致组装不易,组装效率差,制造成本高,并且进行开合伞时,由于弹簧式电线和拉绳都穿设于弹簧内,导致弹簧式电线易在中棒内产生磨损或与弹簧发生缠绕、干涉的情形,造成开合伞动作出现停顿、缓慢或卡住等不顺畅的问题,故确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动伞结构,其具有可避免电源线在中棒内产生磨损或与弹簧发生缠绕、干涉的情形,确保开合伞动作顺畅的优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伞结构,包含:一中棒,包含多个管件,该多个管件由内至外依序可滑动地套接;一把手,设于所述中棒一端,一电池设于所述把手内;一上巢,设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一电机和一驱动轮,都设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该电机带动该驱动轮;一下巢,设于所述把手与所述上巢之间,并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中棒的外侧,该下巢设有一滑动装置;多个伞骨组件,所述伞骨组件配合设于所述上巢与下巢之间,该伞骨组件上固定有伞布;还包括一动力绳,该动力绳是由一拉力线内部包覆结合一电源线而成,该动力绳绕经所述滑动装置与驱动轮及穿过该中棒,该动力绳的该拉力线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上巢的一端,该动力绳的该拉力线另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该电源线一端与该把手内的电池电性连接,该电源线另一端与该电机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机和驱动轮装设于所述上巢内。优选的,所述滑动装置为装设于下巢上的一第一滑轮。优选的,所述中棒包含一内管、至少一中管及一外管,该内管一端内装设一承抵件,该把手设于该内管装设该承抵件的一端。优选的,所述动力绳的该拉力线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把手,所述动力绳的该拉力线另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外管远离该把手的一端。优选的,所述动力绳于所述拉力线一端设置一第一卡固部,利用该第一卡固部卡扣固定于所述把手内,该动力绳于该拉力线另一端设置一第二卡固部,利用该第二卡固部卡扣固定于所述外管远离该把手的一端。优选的,另包含一控制单元及一驱动单元,该控制单元装设于所述把手内,该控制单元包含有一控制按钮、一充电口及所述电池,该控制按钮及该充电口通过一电路板与该电池电性连接,该控制按钮露出于该把手外侧,该驱动单元装设于该上巢内,该驱动单元包含有一蜗杆、一齿轮、一连接杆、所述电机及所述驱动轮,该蜗杆通过一变速箱与该电机连动,该驱动轮与所述第一滑轮相对设置,该驱动轮与该齿轮以该连接杆穿设连结,该齿轮与该蜗杆啮合,而可由该电机通过该蜗杆、该齿轮及该连接杆带动该驱动轮正向或反向转动。优选的,另包含一弹簧,该弹簧穿设于该中棒内,该弹簧一端设于该内管与该把手相接处,另一端设于该外管与该上巢相接处,该弹簧供该动力绳穿过。优选的,所述伞骨组件包含有一第一伞骨、一第二伞骨及一拉簧,该第一伞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巢,该第二伞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巢,该第二伞骨的另一端可滑动地与该第一伞骨连接,该拉簧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伞骨及该第二伞骨。本专利技术电动伞结构的主要效果,在于其动力绳是由一拉力线内部包覆结合一电源线而成,使得电源线与拉力线结合成一体,而可简化组装步骤,便利快速进行组装,藉以提升组装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电动伞结构的次一效果,在于其进行开合伞时,由于电源线包覆结合于拉力线内部,而可避免电源线在中棒内产生磨损或与弹簧发生缠绕、干涉的情形,确保开合伞动作顺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驱动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A1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开伞动作示意图一。图10是图9A2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开伞动作示意图二。图12是图11A3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收伞动作示意图一。图14是图13A4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收伞动作示意图二。图16是图15A5部分的放大图。符号说明:10   中棒11   内管111  承抵件12   中管13   外管20   把手30   上巢40   下巢41   第一滑轮50   控制单元51   控制按钮52   充电口53   电池60   驱动单元61   电机62   蜗杆63   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伞结构,包含:/n一中棒,包含多个管件,该多个管件由内至外依序可滑动地套接;/n一把手,设于所述中棒一端,一电池设于所述把手内;/n一上巢,设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n一电机和一驱动轮,都设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该电机带动该驱动轮;/n一下巢,设于所述把手与所述上巢之间,并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中棒的外侧,该下巢设有一滑动装置;/n多个伞骨组件,所述伞骨组件配合设于所述上巢与下巢之间,该伞骨组件上固定有伞布;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一动力绳,该动力绳是由一拉力线内部包覆结合一电源线而成,该动力绳绕经所述滑动装置与驱动轮及穿过该中棒,该动力绳的该拉力线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上巢的一端,该动力绳的该拉力线另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该电源线一端与该把手内的电池电性连接,该电源线另一端与该电机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伞结构,包含:
一中棒,包含多个管件,该多个管件由内至外依序可滑动地套接;
一把手,设于所述中棒一端,一电池设于所述把手内;
一上巢,设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
一电机和一驱动轮,都设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该电机带动该驱动轮;
一下巢,设于所述把手与所述上巢之间,并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中棒的外侧,该下巢设有一滑动装置;
多个伞骨组件,所述伞骨组件配合设于所述上巢与下巢之间,该伞骨组件上固定有伞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动力绳,该动力绳是由一拉力线内部包覆结合一电源线而成,该动力绳绕经所述滑动装置与驱动轮及穿过该中棒,该动力绳的该拉力线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上巢的一端,该动力绳的该拉力线另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中棒远离所述把手的一端,该电源线一端与该把手内的电池电性连接,该电源线另一端与该电机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和驱动轮装设于所述上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装置为装设于下巢上的一第一滑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包含一内管、至少一中管及一外管,该内管一端内装设一承抵件,该把手设于该内管装设该承抵件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绳的该拉力线一端设置固定于所述把手,所述动力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顺龙宋顺锋陈敏雄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