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84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4
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支撑装置在患者变换俯卧位时无法持续进行供氧的问题;包括上下方向的移动框,移动框上端设有左右方向的回形框,回形框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撑板,两个撑板的相对端分别设有位于回形框后方的托板,移动框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位于回形框前方且上下方向的V形板,两个V形板开口相背,V形板上端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前后贯通的腰形槽,撑板前端伸出回形框且设有前后轴向的拉柱,拉柱前端插入其对应侧的腰形槽内,移动框前端滑动连接有上下方向的推板,V形板下端经连接板与推板铰接连接;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
本技术涉及呼吸科辅助设备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
技术介绍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其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肺区的压迫,在临床上,患者翻身为俯卧位后,头部常常处于床头前,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支撑,而现有的支撑装置大多需要在患者翻身时将气管插管拔掉,俯卧位后再将气管穿过支撑装置插入患者口中,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且容易对处于重症情况下的患者造成无法持续供氧的问题,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支撑装置在患者变换俯卧位时无法持续进行供氧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上下方向的移动框,移动框上端设有左右方向的回形框,回形框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撑板,两个撑板的相对端分别设有位于回形框后方的托板,移动框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位于回形框前方且上下方向的V形板,两个V形板开口相背,V形板上端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前后贯通的腰形槽,撑板前端伸出回形框且设有前后轴向的拉柱,拉柱前端插入其对应侧的腰形槽内,移动框前端滑动连接有上下方向的推板,V形板下端经连接板与推板铰接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有的移动框、回形框、撑板、托板、V形板、连接板、推板等,可以在患者需要俯卧位通气,医护人员在对其翻身后对面部进行支撑时不需要拔掉气管,能够持续对患者进行供氧,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设有的立板、螺杆,可以便于医护人员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节,设有的支板、万向轮,可以便于医护人员移动,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的全剖左视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图2中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上下方向的移动框1,移动框1上端设有左右方向的回形框2,回形框2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撑板3,两个撑板3的相对端分别设有位于回形框2后方的托板4,移动框1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位于回形框2前方且上下方向的V形板5,两个V形板5开口相背,V形板5上端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前后贯通的腰形槽6,撑板3前端伸出回形框2且设有前后轴向的拉柱7,拉柱7前端插入其对应侧的腰形槽6内,移动框1前端滑动连接有上下方向的推板8,V形板5下端经连接板9与推板8铰接连接。为了使撑板3在回形框2内只能左右滑动,所述的回形框2上下两侧壁分别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滑槽10,撑板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在滑槽10内滑动的滑块11。为了对托板4进行限位,所述的移动框1上开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且前后轴向的限位孔12,推板8上滑动连接有前后轴向且后端可插入限位孔12内的限位杆13。为了便于对托板4的高度进行调节,所述的移动框1内滑动连接有上下方向的立板14,移动框1右端螺纹连接有左右轴向的螺杆15,螺杆15左端可与立板14接触。为了便于托板4的复位,所述的两个撑板3之间设有位于回形框2内且左右方向的压簧16。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托板4上设有弧形的气囊17,两个气囊17的弧口相对且相背端分别设有充气阀。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移动,所述的立板14下端设有左右方向的支板18,支板18下端设有多个呈矩形分布的万向轮19。本技术在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充气阀对气囊17进行充气,待患者带管翻身呈俯卧位且头朝前脚朝后时,医护人员托住患者头部且通过万向轮19将支板18移动至患者头部的正下方,此时逆时针转动螺杆15,转动一定角度后,螺杆15左端远离立板14,解除对立板14的固定,此时医护人员向上拉动回形框2至气囊17与患者面部在同一水平线上,此时停止拉动回形框2并顺时针转动螺杆15至螺杆15左端与立板14接触,实现对立板14的固定,防止因患者头部重力的作用,带动回形框2向下移动,从而无法对患者头部起到支撑作用;此时医护人员向前拉动限位杆13一段距离,使限位杆13后端远离限位孔12,解除对推板8的限位,此时向上拉动推板8,推板8经连接板9带动两个V形板5的下端相背摆动,从而带动两个V形板5上端相对摆动,V形板5上端经拉柱7带动两个撑板3相对移动,两个撑板3移动的同时向内压缩压簧16,使压簧16具有向外的弹力,撑板3带动两个托板4相对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两个托板4合并在一起且患者面颊与气囊17接触,且气管插管位于两个托板4之间,此时医护人员向后推动限位杆13至后端插入限位孔12内,实现对推板8的限位,防止托板4的松动,对患者造成伤害,此时医护人员松开患者头部即可;待俯卧位通气结束后,医护人员托住患者头部,向前拉动限位杆13至限位杆13解除对推板8的限位,此时由于压簧16向外的弹力,带动左右两侧的撑板3相背移动,撑板3带动两个托板4相背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气囊17远离与患者面颊的接触,且托板4远离患者口中的气管,解除对患者头部的支撑,撑板3移动的同时经拉柱7带动两个V形板5的上端相背移动,从而带动两个V形板5下端相对移动,V形板5下端经连接板9带动推板8向下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推板8回到初始位置,且撑板3带动托板4回到初始位置,此时医护人员向后推动限位杆13至后端重新插入限位孔12内,实现对推板8的限位,此时将患者翻身为仰卧位休息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有的移动框、回形框、撑板、托板、V形板、连接板、推板等,可以在患者需要俯卧位通气,医护人员在对其翻身后对面部进行支撑时不需要拔掉气管,能够持续对患者进行供氧,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设有的立板、螺杆,可以便于医护人员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节,设有的支板、万向轮,可以便于医护人员移动,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包括上下方向的移动框(1),其特征在于,移动框(1)上端设有左右方向的回形框(2),回形框(2)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撑板(3),两个撑板(3)的相对端分别设有位于回形框(2)后方的托板(4),移动框(1)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位于回形框(2)前方且上下方向的V形板(5),两个V形板(5)开口相背,V形板(5)上端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前后贯通的腰形槽(6),撑板(3)前端伸出回形框(2)且设有前后轴向的拉柱(7),拉柱(7)前端插入其对应侧的腰形槽(6)内,移动框(1)前端滑动连接有上下方向的推板(8),V形板(5)下端经连接板(9)与推板(8)铰接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包括上下方向的移动框(1),其特征在于,移动框(1)上端设有左右方向的回形框(2),回形框(2)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撑板(3),两个撑板(3)的相对端分别设有位于回形框(2)后方的托板(4),移动框(1)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位于回形框(2)前方且上下方向的V形板(5),两个V形板(5)开口相背,V形板(5)上端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前后贯通的腰形槽(6),撑板(3)前端伸出回形框(2)且设有前后轴向的拉柱(7),拉柱(7)前端插入其对应侧的腰形槽(6)内,移动框(1)前端滑动连接有上下方向的推板(8),V形板(5)下端经连接板(9)与推板(8)铰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形框(2)上下两侧壁分别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滑槽(10),撑板(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在滑槽(10)内滑动的滑块(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俯卧位患者的头部托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夏王亦凡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