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703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包括针筒,所述针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推块,所述滑动推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的左端贯穿并延伸至针筒的左侧,所述滑动推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血吸管,所述血吸管的右端连通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针杆,所述针杆的右端连通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针尖,所述针尖的右端贯穿并延伸至针筒的右侧,所述针筒的右侧螺纹连接有消毒帽,所述消毒帽的内部填充有消毒棉。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刺络放血针刺扎的深度不能控制,易发生针刺伤导致疾病的传染,穿刺后需要再用棉球或吸纸吸嗜血液,操作起来十分麻烦,给医务工作者增加了工作难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
技术介绍
刺络放血疗法是我国中医医学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是针灸常用疗法之一,其操作简便易行,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以及五官、皮肤等疾患。目前,在中医诊疗领域,临床上多采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刀具等进行躯体部位腧穴、病灶反应点、浅表静脉的穿刺。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刺络放血针刺扎的深度不能控制,并且容易发生针刺伤,从而导致疾病的传染,在穿刺完毕后,需要再用棉球或吸纸吸嗜血液,操作起来十分麻烦,给医务工作者增加了工作难度,为此提供了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具有控制刺扎深度,不易发生刺伤,穿刺时操作简单,降低工作难度的优点,解决了刺络放血针刺扎的深度不能控制,易发生针刺伤导致疾病的传染,穿刺后需要再用棉球或吸纸吸嗜血液,操作起来十分麻烦,给医务工作者增加了工作难度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控制刺扎深度,不易发生刺伤,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包括针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推块(2),所述滑动推块(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拉杆(3),所述推拉杆(3)的左端贯穿并延伸至针筒(1)的左侧,所述滑动推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血吸管(4),所述血吸管(4)的右端连通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针杆(5),所述针杆(5)的右端连通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针尖(6),所述针尖(6)的右端贯穿并延伸至针筒(1)的右侧,所述针筒(1)的右侧螺纹连接有消毒帽(7),所述消毒帽(7)的内部填充有消毒棉(8),所述针尖(6)的右端依次贯穿消毒棉(8)与消毒帽(7)并延伸至消毒帽(7)的右侧,所述针筒(1)的底部开设有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针,包括针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推块(2),所述滑动推块(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拉杆(3),所述推拉杆(3)的左端贯穿并延伸至针筒(1)的左侧,所述滑动推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血吸管(4),所述血吸管(4)的右端连通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针杆(5),所述针杆(5)的右端连通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针尖(6),所述针尖(6)的右端贯穿并延伸至针筒(1)的右侧,所述针筒(1)的右侧螺纹连接有消毒帽(7),所述消毒帽(7)的内部填充有消毒棉(8),所述针尖(6)的右端依次贯穿消毒棉(8)与消毒帽(7)并延伸至消毒帽(7)的右侧,所述针筒(1)的底部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卡槽(9),所述滑动推块(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卡片(10),所述弹性卡片(10)与卡槽(9)卡接,所述消毒帽(7)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封盖(11)所述针筒(1)上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有的固定环(12),所述针筒(1)上套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滑动压环(13),所述固定环(12)与滑动压环(13)之间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弹簧(14),所述滑动压环(1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吸血棉(15),所述吸血棉(15)的右侧与封盖(11)的左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用新型刺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蓉杨帆岳建雄彭海涛陈术海乐顺艳岳美伶
申请(专利权)人:南江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