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521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具有第1、第2、第3驱动滚轮对,第2驱动滚轮对设于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设的磁头附近,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沿媒体运送方向设于第2驱动滚轮对的两侧,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各个副驱动滚轮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容易挠曲,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的直径略大于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媒体运送能力,运送速度稳定,装置小型化,可适应不同厚度的媒体。(*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驱动力传动装置对夹持记录媒体的运送滚轮对进行驱动的双面驱动方式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对可记录再现磁信号的记录媒体(譬如磁卡)进行运送、并用磁头对该磁卡进行磁信号的记录再现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已在各个领域内广泛使用。这类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一般是采用单面驱动方式,即,把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相对设置的运送滚轮中的一方作为驱动侧,把另一方作为从动侧,并用双方的滚轮对插入媒体运送路径的磁卡作夹持运送。又,在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中,为了提高磁卡的运送能力,也有的采用把运送滚轮对的双方都作为驱动滚轮的双面驱动方式。在这类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中,相对的运送滚轮成为各自受驱动装置驱动的驱动滚轮。采用上述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最大问题是,相对的运送滚轮的周向速度差容易造成明显的不协调。即,如果相对的运送滚轮之间的旋转速度存在差异,就等于是用周向速度不同的运送滚轮夹持磁卡,故磁卡受运送能力强的滚轮支配运送。然而,各个运送滚轮的周向速度是根据驱动力传递系统的损耗、滚轮的磨损度或滚轮制造上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滚轮直径差异等而不同,故无法判定哪个运送滚轮快哪个滚轮慢。而如果在媒体运送路径上设置多个这种状态的运送滚轮对,则磁卡的运送速度在不同场所会发生波动,不能稳定地运送该磁卡,甚至不能进行磁卡的记录再现。为此,在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上,是用旋转检测装置检测磁卡的速度,根据其结果再进行记录再现,而一旦设置了旋转检测装置,则零件数量增加,同时造成装置构造复杂。磁卡中有信用卡等较厚的磁卡,也有预付卡等较薄的磁卡,可对应这类不同厚度的磁卡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即将登场。而这类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技术课题是如何设定针对不同厚度磁卡的装填压力。譬如在用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实现这一目的时,如果将相对的运送滚轮的硬度制成双方都容易挠曲的滚轮,并把滚轮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小于薄型磁卡的厚度,则可以对不同厚度的磁卡施加适当的装填压力进行运送。然而,如果运送滚轮的双方都是容易挠曲的滚轮,则在不同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滚轮直径容易发生变化,导致周向速度变化的因素增大,难以实现磁卡的稳定运送。另外,如果采用推压移动对相对设置的运送滚轮的一方进行支撑加力、使其可与另一方自由接触或脱离,从而可根据磁卡的厚度变化而变化滚轮之间的间隙,则也能给不同厚度的磁卡施加适当的装填压力,但这样一来,装置构造就会变得复杂,结果导致装置的大型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媒体运送能力强、运送速度稳定的小型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同时提供一种可稳定运送不同厚度的媒体的小型磁卡记录再现装置。以下是对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构造图。图2是表示主驱动滚轮及其驱动力传动装置构造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副驱动滚轮及其驱动力传动装置、以及推压移动装置和驱动力缓冲装置概略构造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驱动力缓冲装置构造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推压移动装置构造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推压移动装置构造的局部切除主视图。图7是表示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记录媒体进入第1、第3驱动滚轮对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记录媒体从第1驱动滚轮对向第2驱动滚轮对移动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驱动力缓冲装置作用的放大图。图11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记录媒体俯视图。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图1中用符号1表示的记录媒体再现装置用第1驱动滚轮对6、第2驱动滚轮对7、第3驱动滚轮对8夹持运送插入媒体运送路径2的记录媒体、即磁卡C,用面对媒体运送路径2而设置的磁头4、5授受作为磁信息的记录再现信号。如图2所示,在相对并排设置的框架1A、1B之间形成媒体运送路径2。在媒体运送路径2的插入口2a,磁卡检测装置9、10隔着媒体运送路径2而相对设置。磁卡检测装置9、10可根据有无插入的磁卡C的磁信号判断是否是磁卡C,在这里,其成为驱动马达11的起动或在媒体运送路径2内进退自如的、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快门机构开闭动作的触发器之一。如图2所示,第1、第2、第3各驱动滚轮对6、7、8分别由设置在媒体运送路径2下方的主驱动滚轮6A、7A、8A与设置在媒体运送路径2上方的副驱动滚轮6B、7B、8B构成。主驱动滚轮6A、7A、8A及副驱动滚轮6B、7B、8B是外周包有橡胶层的橡胶滚轮。第1运送滚轮对6和第3运送滚轮对8的周速度设定得比第2运送滚轮对7慢。这里的所谓周速度是指包括滚轮自身变形在内的外径上的滚轮表面速度或媒体运送速度。主驱动滚轮6A、7A、8A分别固定在经过一对轴承18a、18b、18c而支撑于框架1A和框架1C上的驱动轴12、13、14上。驱动轴12、13、14上设有构成主驱动轴一侧的驱动力传动装置19的皮带轮191、192、193。皮带轮191、193分别经过轴承207A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驱动轴12、14上,皮带轮192则固定于驱动轴13上。皮带轮191、192、193上挂着带齿驱动皮带190。通过旋转自如地设置在皮带轮192两侧的张紧轮21a、21b及张紧轮22对带齿驱动皮带190施加张力,以防止驱动力传动装置19向主驱动轮6A、7A、8A传递驱动力时的传递损耗。驱动轴12、14上固定着构成副驱动一侧的驱动力传动装置20的齿轮201、202。在齿轮201、202的套筒201a、202a上,向半径方向伸出的销钉201b、202b分别贯通驱动轴12、14。一旦皮带轮193旋转,设于该皮带轮193的在轴向伸出的凸部193a即与销钉202b卡合。在驱动轴12的最外端固定着可用手动方式使驱动轴12旋转的旋钮39。在齿轮201和框架1A之间,经过轴承207B旋转自如地支撑着齿轮203。齿轮203如图4所示,形成供从皮带轮191凸出的凸起191a插入的开口203a和可与齿轮201的销钉201b卡合的凸部203b。即,齿轮203可与皮带轮191一体旋转,而且在旋转后一旦凸部203b与销钉201b卡合,便使齿轮201一体旋转,对主驱动滚轮6A进行旋转驱动。又,当皮带轮193旋转且凸部193a与销钉202b卡合时,齿轮202便旋转,并对主驱动滚轮8A进行旋转驱动。该销钉201b、202b和凸部203b、193a分别构成使滚轮在一定范围空转的卡合装置200。在驱动轴13上固定着大直径皮带轮194,在该大直径皮带轮194上,在与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1的输出轴11A上所固定的小直径皮带轮195之间卷绕着环状同步皮带196a。副驱动滚轮6B、8B如图3所示,分别固定在经过一对轴承18d、18e而支撑于框架1A和框架1C上的驱动轴15、17上,副驱动滚轮7B固定于支撑在推压移动装置3上的驱动轴16上。在驱动轴15、17上固定着与齿轮201、202啮合的齿轮204、205。在驱动轴15上,如图4所示,在齿轮204与框架1A之间经过轴承208A、208B而旋转自如地支撑着构成驱动力传动装置20和驱动力缓冲装置23双方之一部分、且具有齿轮206的齿轮皮带轮231。齿轮206与主驱动一侧的齿轮203啮合。在驱动轴16上固定着皮带轮233。在该皮带轮233与带齿皮带轮231上分别形成2条圆周槽231a、233a,各槽上架着2根圆皮带232。圆皮带232具有伸缩性,以一旦主驱动滚轮7A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具有驱动力传动装置的主驱动滚轮和副驱动滚轮夹持运送记录媒体的驱动滚轮对,至少具有第1驱动滚轮对、第2驱动滚轮对和第3驱动滚轮对3组,所述第2驱动滚轮对设于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设的磁头附近,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沿媒体运送方向设于第2驱动滚轮对的两侧, 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各副驱动滚轮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更容易挠曲,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的直径略大于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部望平泽贤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