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器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5227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及发动机。该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转筒,所述转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筒用于为混合气施加离心力;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所述转筒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皮带轮;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机体、曲轴箱、油底壳以及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油气分离器,使用皮带轮进行驱动,不需要设置油管或气管,结构较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气分离器及发动机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发动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油气分离器是发动机内部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用来分离曲轴箱排出气体中的机油,以避免气体与机油蒸发的油气混合在一起并同时溢出曲轴箱,对大气造成污染,油气分离器一般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呼吸口或者废气管的部位。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器内部设置转筒,转筒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在工作状态下,混合气进入到转筒的内部,此时转筒绕自身轴线旋转,混合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转筒的出料口流出,混合气中质量大的油滴撞击到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内壁并顺着壳体的内壁流下从壳体的回油口排出;混合气中的气体从壳体的出气口排出。其中,转筒由气体或机油进行驱动,即在转筒的端部设置涡轮,由高压气体或机油驱动涡轮旋转进而带动转筒沿自身轴线旋转。然而,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油气分离器上布置油管或气管将机油或气体导至涡轮,使得油气分离器的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及发动机,以解决现有的油气分离器需布置油管或者气管将机油或者气体导至涡轮,油气分离器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转筒,所述转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筒用于为混合气施加离心力;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所述转筒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皮带轮;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形成为开口朝向所述转筒的安装槽,所述第二传动件嵌入所述安装槽中。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传动轴与第二传动件的稳定连接,传动轴转动时带动第二传动件与传动轴同步转动。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安装槽的直径,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由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壳体的安装孔伸出,所述皮带轮套装在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并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用传动轴第一端的安装槽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传动轴从壳体内部脱出。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为行星齿轮副,所述第一传动件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传动件为齿圈,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齿圈之间设置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齿轮以及所述齿圈啮合。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稳定的对转筒进行加速,即转筒的转速大于传动轴的转速。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油封与第二油封,所述第一油封与第二油封分别套设在所述转筒上,所述第一油封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油封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密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密封,避免混合气从壳体的两端泄漏。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筒的轴线平行于所述传动轴的轴线,所述转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堵,所述转筒的封堵端朝向所述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转筒的封堵端固定连接,所述转筒的开口端与所述壳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转筒的侧壁设置有出料口。通过上述设置,转筒转动时,转筒内部的混合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转筒的出料口流出,混合气中的油滴撞击到壳体的内壁并从壳体的内壁流下,进而实现混合气中的气液分离。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环形翅片,所述环形翅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套设在所述转筒的外侧;所述环形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翅片沿所述转筒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转筒的出料口位于端部的两个所述环形翅片之间;所述环形翅片包括倾斜段与竖直段,所述倾斜段自所述转筒的轴线由内向外的往所述转筒的开口端方向延伸,所述竖直段位于所述倾斜段朝向所述转筒的开口端一侧。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混合气中气液分离的效率,即混合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相邻环形翅片之间,环形翅片设置有与混合气流向不同的倾斜段,使混合气中的油液附着到环形翅片表面并顺着环形翅片的表面向下流动。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进气口、出气口与回油口,所述壳体的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转筒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顶部,所述回油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底部。通过上述设置,混合气从壳体的进气口流入油气分离器内部,分离后的气体从壳体的出气口排出,分离后的油液可以从回油口流入油底壳。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皮带轮为多楔带轮,所述多楔带轮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环形槽,多个所述环形槽沿所述多楔带轮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增大皮带与皮带轮的接触面积,提高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皮带轮的传动能力。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机体、曲轴箱、油底壳以及上述的油气分离器;所述曲轴箱位于所述发动机机体内部,所述油底壳与所述油气分离器与所述发动机机体固定连接;所述曲轴箱的废气管与所述油气分离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回油口连通所述油底壳。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技术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转筒、传动组件、传动轴与皮带轮。转筒位于壳体内部用于为混合气施加离心力,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转筒与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传动轴的第一端与第二传动件固定连接,传动轴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皮带轮,皮带轮与传动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这样,转筒依靠皮带轮与传动组件进行驱动,油气分离器不需要设置油管与气管,在实现油气分离的基础上简化油气分离器的结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油气分离器;110-壳体;111-安装孔;112-进气口;113-出气口;120-转筒;121-出料口;130-传动组件;131-第一传动件;132-第二传动件;133-行星齿轮;140-传动轴;141-安装槽;150-皮带轮;151-环形槽;161-第一油封;162-第二油封;170-环形翅片;171-倾斜段;172-竖直段。具体实施方式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转筒,所述转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筒用于为混合气施加离心力;/n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所述转筒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n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皮带轮;/n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转筒,所述转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筒用于为混合气施加离心力;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所述转筒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传动连接;
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皮带轮;
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的第一端形成为开口朝向所述转筒的安装槽,所述第二传动件嵌入所述安装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安装槽的直径,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由所述壳体的内部从所述壳体的安装孔伸出,所述皮带轮套装在所述传动轴的第二端并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为行星齿轮副,所述第一传动件为太阳齿轮,所述第二传动件为齿圈,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齿圈之间设置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太阳齿轮以及所述齿圈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油封与第二油封,所述第一油封与第二油封分别套设在所述转筒上,所述第一油封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油封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坦志蔡海杰宋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